海南黎族艺术中太阳崇拜文化意象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从古百越到黎族太阳崇拜文化

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部落,常统称之为“越”。黎族保留了古百越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太阳崇拜,反映了黎族先民早期的原始宗教信仰。生活在海南岛的黎族先民因生产力不发达,对自然界、四季更替和天体的运动,都认为是神秘的力量在操纵,于是对日、月都充满着敬畏与惧怕,而衍生出对自然力量的原始崇拜。其中太阳是原始宗教信仰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太阳崇拜是人类认识史的初始阶段。例如,河姆渡文化的“双鸟负日”图案,良渚文化的阳鸟—太阳神等,都是中国古代太阳崇拜的具体表现。

《山海经》中记载,中国的太阳崇拜起源于山东东部沿海的日照一带。从出土文物及民俗看,整条珠江流域大多有太阳崇拜文化,特别是古骆越地为最,民间有祭天习俗,有郊祭和出土的铜鼓太阳纹饰为实物代表。《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郊祀即祭天,祭天的天神中最尊贵最具代表性的是日神。学者杨希枚认为,中国“自传说时代以来,历商周至两汉时代,不仅存在太阳崇拜之俗,而且太阳崇拜应是较祖先崇拜更为重要的宗教信仰”。[2]学者何新在《诸神的起源》中认为:日神信仰虽然在商周以后逐渐沉没于较后起的对天神、地示、人鬼多神系统的信仰中了,但是其痕迹和遗俗,同东、西方(包括美洲在内)各大文明区同样,却仍然比比皆是。何新认为所谓“华族”,就是崇拜太阳和光明的民族。东亚海洋文化圈其实是一个太阳崇拜文化圈。这种诠释更符合“文化”作为一种光芒普照的思想,是人类用以治理世界有力武器的理念。以太阳崇拜为特征的海洋文化是营造中华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武器,也是东亚海洋文化圈的共同特征。[3]

中国台湾学者凌纯声在《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书中提出海南黎族原属“百越”分支,与现今云南一带苗族属同系的越濮(或越僚)民族,又称之为印度尼西安族或原马来族,由于受到东南亚区域土著文化的传播影响,至今还保留有许多印度尼西安文化特征(东南亚海洋文化)。百越先民以卉服织贝(树皮布衣)、凿齿、断发文身、珠贝装饰、善操舟楫等为特有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在考古学上表现为树皮石拍、有段石锛、几何印纹陶、贝类装饰品、独木舟(边架艇)等遗物的出土,在民族学上表现为凿齿、断发、文身、驾独木舟、干栏建筑等风俗沿袭。[4]这些正是海南黎族现今保留的海洋文化(太阳崇拜文化)特征。在语言学方面张光直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结论。张光直提出“汉藏—南岛文化丛”的观点,汉藏语系与南岛语系的语言源自一个原始母语。现今中国南方生活的仡佬、水、侗、黎、苗、壮等族,是保存自己先祖的文化传统。由于海南岛独特的地理环境,黎族所保存的古文化也是较多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