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全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一、成书

缘于历史的变迁,《内经》成书的具体年代目前已无可确考之据。目前,《内经》的成书时间公认而确切的是早不过司马迁之《史记》成书之时(公元前99年),因为博览群书,条件极优越的司马迁所撰《史记》中未载《内经》《素问》《灵枢》之名;晚不能在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撰的《七略》之后,因为《黄帝内经》作为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而《汉书·艺文志》是班固据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校书时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其中校方技书的是李柱国,史载李柱国校勘医书的时间是公元前26年。故《内经》的成书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26年之间。以往所谓《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间,确切地说应该是《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和时间。

二、作者与黄帝

《内经》以“黄帝”冠名,是否为黄帝所作呢?这一点史籍未曾提及,后人对此也存在颇多疑惑。

传说黄帝本姓公孙,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古书中有关黄帝传说的记载还有许多,如推算历法作干支、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发明指南车、造舟车弓矢、兴文字、制乐器、创医学、驯化鸟兽昆虫等。

虽然战国秦汉时期许多旧史学家都把黄帝说成是古代的一个帝王,但我们现在一般认为,黄帝并非一个人,它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个氏族,居住在我国西北方,到了春秋时候,这个氏族又称为“华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汉以后所谓“汉族”的祖先。正因为黄帝氏族是华族的始祖,它的文化对华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历代都以自己是黄帝子孙为荣,而且为了追本溯源,也常把一切文物制度都推源到黄帝,托名为黄帝所创造。《内经》冠以“黄帝”之名其实也是托名而已。正如西汉刘安《淮南子》所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当时书以“黄帝”名,仅是托名而已。古代的学者为了使自己的学说更容易为世人所接受,往往将其著作冠以“黄帝”以取重,也就成为一种风气,而这种风气在当时的医学领域更为突出,我国很多古医籍均是托名于古代帝王,如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针灸学专著《黄帝虾蟆经》《黄帝明堂经》,医理著作《黄帝八十一难经》等等,这也是为了推广普及医药的需要。

其实,《内经》作者像成书年代一样目前已无可考据。一则古书多不著撰者;二则《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漫长,非一人之所能。可以肯定地说:《黄帝内经》非黄帝所作,冠“黄帝”名只是受汉代托古学风影响;或为“溯源崇本”,借以说明中医药文化渊源甚早与内容的重要。总之,《内经》是中国古代以医学内容为主题的伟大学术著作,其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中国古时数代医学家的集体创作,这也是形成《内经》理论体系特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书名与含义

(一)《内经》

在我国唐以前的古典医学著作中,喜欢以“经”为书名者,除《内经》外,还有《难经》《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中藏经》等等。“经”字的含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常也,法也,径也。”指出“经”就是常道、规范的意思。医书名“经”,无非是说明本书是医学的规范,医者们必须学习和遵循的意思。“内”与“外”是相对而言的。《汉书·艺文志》所载书目,医经七家就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等,应该说书名有内、外之分。

(二)《素问》

《素问》书名的含义,认为“素问”为平日问答之书。清胡澍《黄帝内经素问校义》则通过对“素”字的考证,认为:“黄帝问治病之法于岐伯,故其书曰《素问》。《素问》者,法问也。”

另据北宋林亿《新校正》云:“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是古人探讨天地形成的四个阶段。《素问》正是从天地宇宙的宏观出发,运用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和论证天人关系及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确有陈源问本之意。

(三)《灵枢》

《灵枢》之名的意义,医家见解颇多:张介宾视为:“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王九达解作:“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枢为门户阖辟所系。”日本丹波元胤认为:“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轴》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任应秋先生说:“他们解释得并不透彻反而神秘化了,它本来的取义应该是:‘灵者,验也。针刺的疗效,至为灵验,但必须得其刺法之枢机而后灵,故名之曰《灵枢》。’”

四、内容与价值

《内经》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华文化之要籍而驰名古今中外,是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之魁,东方医学理论的重要支柱,因此备受历代医家的尊崇,素有“医家之宗”的美称。

(一)总结了中国古代生命科学为主而涉及多学科的成果

《内经》的内容以医学为主而涉及多学科知识,包括哲学、天文学、地理学、历法学、生物学、物候学、气象学、农事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这些内容与医学相互渗透,深刻地影响着医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内涵。《内经》知识体系汇集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对中国古代生命科学成果的全面总结,《内经》这一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鸿篇巨制,内容广博独特,不仅树立了多学科相结合研究生命科学的典范,也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著。

中医学与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形成和不断创新,成为中医理论体系整体发展和生命活力的重要保障。

(二)形成了“天地—形神”的整体医学模式

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之下,《内经》确立了“天地—形神”整体医学模式,主要表现在“天人一体”和“形神一体”两个方面。

《内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人体的生理功能与昼夜节律变化相互适应,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社会环境也会影响人的健康与疾病,《灵枢·逆顺肥瘦》《素问·疏五过论》等篇强调社会地位的变化常引起情志变化,并产生各种疾病。

《内经》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性,将形与神俱视为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医学的“天地—形神”整体医学模式以其科学的见解、丰富的内涵使其学术历久而不衰,并日益彰显出其旺盛的活力。

(三)构建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思维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内经》问世之前,医学处于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的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哲学思想高度发达,《内经》吸收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结合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确立了以脏腑经络气血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独树一帜,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内经》以降,中医学术代有发展,并且流派纷呈,医家林立,医学著作浩如烟海,然百脉一宗,其学术皆导源于《内经》。

《内经》所阐述的中医学理论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是把握人体生理功能、分析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规矩绳墨。

《内经》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西医学的中医思维方法,即整体思维、意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及一切事物的思维方式。《内经》注重整体,既强调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建立了“四时五脏阴阳”的人体生理病理体系。

意象思维,是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事物的抽象意义,通过体悟,综合把握对事物的意蕴、内涵、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规律的思维方式。《素问·五脏生成论》运用取象比类法建构藏象理论,提出“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的观点。《素问》七篇大论运用运数比类法说明生理病理现象,运用干支之数推测六十年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人体疾病的关系。

直觉思维,是对于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迅速识别、深入洞察,采用直接本质理解和综合整体判断的思维方式。《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阐述了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和特征。

(四)发明了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

《内经》创建的经络学说和发明的针灸疗法,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经络学术和针灸疗法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但直至《内经》问世,才形成了包括正经、奇经、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等内外连属的完整的经络系统。针刺是《内经》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素问·异法方宜论》还从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针灸疗法的渊源。

经络腧穴体系成为中医学理论中最具特色的部分,针灸疗法则成为中医众多自然疗法的代表。

《内经》构建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形成了“天地—形神”的整体医学模式,总结了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成果,发明了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在世界医学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并显现出其无尽的生命活力。

解译者

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