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与明治思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书,主要是通过与明治思潮的关联,来探索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者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1869-1936)的思想形成。章太炎既为清朝考证学大家,又是思想家及指导辛亥革命(1911年)的革命家。不过在日本,称其为《阿Q正传》作者鲁迅的老师,或更为易懂一些。章太炎并不如孙文一般广为人知,然而仅凭其拟定了中华民国的国号,设计了汉字的表音方式(注音字母)等,便可以得知其历史作用之大。

但其人究竟如何?依然不明就里。在此,且借曾与章太炎会面的芥川龙之介(1892-1927)的描述进行说明。芥川龙之介曾于1921年春访问上海。与当时中国紧张的政治局势正好相反,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缓慢而悠长。对此,芥川感怀不已。面对“于《文章轨范》及《唐诗选》之外的中国一无所知的汉学兴趣”与“猥亵的、残酷的、贪食的、如小说般的中国”之间的鸿沟,他受到了巨大的文化冲击。如此这般于某一日的雨天,他遇见了章太炎。见面场所在墙壁上挂着一只鳄鱼标本的章太炎的书斋之中。书斋寒意彻骨,既无座垫也无火炉,他自己仅穿了一件单薄的大褂,而章先生则身着鼠灰色的大褂儿,外加一件带有厚厚毛皮里子的黑马褂儿,坐在铺着毛毯的藤椅上,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及社会问题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在芥川的眼中,对章太炎有着如下的印象:

但不客气的说,其容貌绝无可以称赞之处,皮肤之色尽黄,口髭腮髯极为稀薄。肤色皆黄,须髯稀疏得可怜。额头突兀高耸犹如肉瘤。但,只有那一双如线一般细长的眼睛——只有那一双在高级的无框眼镜背后,总是冷然微笑的眼睛,却是如假包换。皆因这双眼睛,先生饱尝了袁世凯的牢狱之苦。同时也因为这双眼睛,虽然袁世凯囚禁了先生,却终于未敢加害于他。[1]

芥川边听章太炎说话,边不时抬头看看那条鳄鱼标本。那条鳄鱼知道睡莲的味道,知道太阳的光芒,也知道温暖的河水。鳄鱼啊,在被制作成标本之前,你多幸福!因为我就是一直如此活着的……文章到此结尾。当时章太炎倡导联省自治,身陷军阀混战的政治漩涡之中。当时的会谈,也许对此有所言及。但是,芥川并未写出章太炎的政治言论等具体内容。这并非由于彻骨的寒冷将章太炎与芥川隔断,其原因恐怕是两人之间存在的中日文化差异。因为,中国的士人关心思想与政治,而日本的文人则刻意与政治保持距离。话虽如此,芥川还是极为巧妙地捕捉到了章太炎的特征,将其为人凝缩到“冷然微笑的细眼”之中。这正是一双超越了思想斗争及政治苦难的眼睛。

章太炎的思想极具独创性。例如在《四惑论》一文中,他批判了公理、进化、唯物、自然等四个概念。而这四个概念,在辛亥革命之前占据统治地位,为改革论的根据所在,而章太炎正是对此抱有怀疑。从此意义而言,可以说该文具有反时代性及独创性的特征。另外,《五无论》将民族主义及无政府主义放在漫长的历史当中进行定位,以明治时期流行的厌世观以及其佛教观为根柢。因章太炎既为古典研究的大家,又为民族主义者,所以至今提及章太炎,大多以学术思想及政治社会思想为主对其进行研究。至于其与西洋近代思想以及明治思潮之间的关系,则被看作为非主流;同时,也因为其晦涩的文章不太具备西洋近代思想的气息。然而他的思想正是通过明治思潮,在与西洋近代思想的格斗当中形成的;尤其是西洋哲学,作为思索的源泉对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中国近代的思想家中意识到并论及哲学的极为罕见,章太炎虽为先驱,但是其晦涩的文章表现以及多重思索,却掩盖了这个事实。而且,中国古典研究大家的身份,也进一步固化了其古雅的形象,导致难以看到他在与西洋近代思想进行哲学格斗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这一点。本书将对以下两点进行考察,即,其思想是如何以哲学的形式形成,以及明治思潮又在其中起到何种作用。

章太炎既为民族主义者,又是清朝考证学的大家,因此对西洋近代思想的摄取具有文化上的抵触感。然而,他却有着一段积极摄取西洋近代思想的时期。这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北后中华意识的减弱,以及欲通过日本学习西洋近代化等有关。章太炎最初参加改革运动,后来又参加了革命运动,在此过程中他超越了旧的思想框架。他在改革运动之际接受了西洋近代思想,加入革命运动后又与西洋近代思想抗衡。其思想轨迹,并未停滞在一名考证学者的思想历程之上,而是与中国思想的相对化与重生的步履接轨。而且,其思想并非仅形成于中国与西洋的两极之间,而是在此两极之间又介入了明治时期的日本。

因此,本书将由以下内容构成:

(1)简要描述中华意识的问题以及中国的日本观,概观章太炎接近日本、摄取西洋近代思想的历史背景。因为,在异文化的受容方面,必须首先使中华意识相对化。

(2)从与日本书籍之间的关系,来探讨章太炎的重要思想与西洋近代思想之间的关系。因为,当时中国人基本上都是以日本书籍及明治思潮为媒介来学习西洋近代思想,章太炎也不例外。通过以上考察可知,章太炎的思想与明治思潮有关,而并非仅在中国思想的框架之内展开。

(3)从西洋近代哲学与中国的古典解释学两个方面对章太炎独创的哲学进行了考察。章太炎一面批判西洋近代哲学,一面依托中国古典研究的传统模式发展自己的哲学。因此可知,中国思想是在与西洋近代思想的对抗之中得以重生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中国古典解释学的文化功能。

(4)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的思想家是以构筑新型国家社会,以及形成新型伦理观念为课题的。章太炎亦然,并坚持了反功利主义的立场。本书一面顾及此点,一面探索其思想轨迹。

(5)在文中必要之处,还增加了以上问题所必要的基础常识,在各章末尾处还有内容提要以方便读者统观整章。在末章,还从全球化的角度对章太炎的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此外,还为进一步感兴趣的读者添加了注记,一般读者无视注记也无妨。

章太炎这位思想家,在日本还远未为人所知。即使有所知晓,也是因为其强烈的民族主义以及独创的思想,或是因为其学术大家的身份。本书在触及此点的同时,将对章太炎与明治思潮的关系进行尽量平易的论述。

小林武

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