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路33 号的日子
翔千打的第一份“工”,是在中国企业银行做实习生。在上海滩,这只是一家很不起眼的小银行,股本200 万元,实际到位资金仅100 万 元。
唐君远之所以没有安排翔千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金城银行、浙江商业储蓄银行这样的大银行,是因为小银行能使他学到更多的东西。在大银行里,部门多、分工细,即使在同一幢大楼里,部门之间也被一面面墙壁——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分割开来,真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小银行就不一样了,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去这种地方学生意,虽然人会辛苦点,什么样的事情都得干,但这种付出却是值得的,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成效。何况,这家银行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与实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创始人刘鸿生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火柴大王”、“水泥大王”、“煤炭大王”,这么一个实业家之所以花本钱、费精神办银行,是因为他吃足了银行的苦头。刘鸿生曾对人说,吃银行饭的人最势利,当你火烧眉毛急需款子的时候,银行总是推说银根紧,不愿意借钱给你;即使你苦苦相求拿到钱了,也等同于饮鸠止渴,因为利息定得特别高,自己好不容易赚来的利润,大部分都得交给银行付利息,而且对方总好像怕你走人似的,隔三差五地催你还钱。为了不再仰人鼻息,刘鸿生自己掏钱开办了银行,希望能拥有一家金融机构,吸收、调动、集中社会游资,扶持旗下企业发展,让银行真正成为服务自己企业的“保姆”,成为刘氏“托拉斯”计划中的一环。金融与实业,就如同血脉与人体,唯有血脉顺畅流通,人体才会健健康康;唯有现金流量充沛,企业才可从容应对各种问题。刘鸿生的这些想法和做法,唐君远极为赞赏,他希望翔千能通过银行历练,熟悉资本流动的真谛,掌握资金融通的秘 籍。
根据父亲的安排,翔千走进了四川路33 号(今四川中路33号)的中国企业银行大楼。这是一幢极有艺术风格的八层楼建筑,墙面上贴着黄褐色釉面砖,看上去十分气派。在这里,翔千每天朝九晚五,从最基层的事情做起,包括打热水、抹桌子之类杂活也照干不误。很快,银行里的同事都喜欢上了这个身材高大的小伙子,他西装笔挺,皮鞋锃亮,分头梳得整整齐齐。平日里手脚勤快,干活认真,而且不懂就问,一开口脸上总是笑眯眯的:“这件事,您看怎么处理呢?”因为虚心好学,所以同事们也乐意手把手教 他。
在四川路33 号的那些日子里,翔千不但通过亲身体验熟悉了银行工作流程,还通过阅读书报杂志了解到大量专业信息。他明白了银行吸引存款的诸种招数,什么零存整取、整存零取、整存整付、存本付息,什么礼券储蓄、婚嫁储蓄、养老储蓄、婴儿储蓄。上海银行“一元开户”的做法更使他备感新奇:被誉为沪上金融泰斗的陈光甫刚推出这个办法时,业内一片讥讽之声,谁知由于存款额度不大,竟吸引了收入并不很高的普通职员、教师、家庭主妇等人。结果,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为银行带来了非常可观的人气和效 益。
更令翔千愉快的是,他在银行里结交了一位好友——方祖荫。方祖荫当时是银行业务科科员,比翔千大八岁,谈吐儒雅,为人诚恳,视野开阔,业务娴熟。在结识翔千之前,方祖荫就与唐君远有一些工作上的往来,彼此印象甚好,此番翔千来中国企业银行做练习生,方祖荫见到旧交之子,自然全力帮衬。再说,他也十分欣赏这位年轻的练习生,认为翔千聪明而且有悟性,肯虚心请 教。
平时,有事没事,方祖荫都会拉着翔千聊银行业的各种话题,从欧美各国金融业的现状,聊到上海各家银行的竞争伎俩,以及某些企业如何通过银行“空手套白狼”的秘闻。两个人往往到了下班时间还意犹未尽,一道去街边的咖啡馆坐上一个钟头,两杯奶咖,几块饼干,继续下午的话题。如果说,进入中国企业银行只是为翔千打开了解金融的一扇窗户,与方祖荫的交往,则让翔千找到了如何与资本打交道的基本路 径。
方祖荫也没有想到,当初提携过的年轻朋友,以后竟会成为香港声名显赫的大实业家。方祖荫更没有想到,两个人的情感和友谊,居然能延续到千禧年之后。在他75 岁高龄的时候,又帮翔千张罗起唐氏基金会的事情。这又是一段白头兄弟赤诚以待的佳话,这里暂且按下不 表。
由于家族需要,翔千在中国企业银行工作了没多久,就转入了上海实业银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