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面临着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严重危险。1935年秋,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达到了顶峰,国民党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妥协退让,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正当人们为民族的存亡忧心忡忡、日夜焦虑的时候,1935年8月1日,在莫斯科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以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八一宣言》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治形势,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的侵略及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痛斥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指出中华民族正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号召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提出中国共产党当前的政治主张是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提出十条方针作为国防政府的施政纲领。在巴黎出版的中文《救国时报》和莫斯科出版的英文版《共产国际通讯》上刊登了此宣言,传入国内后,在全国各阶层爱国人士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此时,华北五省已名存实亡。中国共产党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处在国防最前线的北平学生,痛切感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春夏之交,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员李常青抵北平,建立由彭涛等组成的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指定周小舟负责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北平分会的工作。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1935年11月18日,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学校发表宣言,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要求国民党政府讨伐殷汝耕,宣布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动员全国对敌抵抗,切实开放人民言论、结社、集会自由。这时,传来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北平学联党团决定在这一天举行抗日救国请愿。12月9日,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在黄敬、姚依林等共产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参加抗日救国请愿游行的爱国学生涌上街头。走在队伍前列的是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市立女一中等校的学生。警察当局事先得知学生要请愿游行,清晨即下达戒严令,在一些街道要冲设了岗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城外学生被军警阻拦,在西直门同军警发生冲突。
上午10时许,城内一两千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拦,汇集到新华门前。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汉奸卖国贼!”“武装保卫华北!”等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呼声。各校临时推举董毓华、宋黎、于刚等12人为代表,向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递交请愿书,提出6项要求:一、反对华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员会及其类似组织;二、反对一切中日间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应付目前危机的外交政策;三、保障人民言论、集会、出版自由;四、停止内战,立刻准备对外的自卫战争;五、不得任意逮捕人民;六、立即释放被捕学生。
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当天,学生的游行队伍经西单时,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阻拦和野蛮镇压,100余人受伤,30余人被捕。但爱国学生并没有被吓倒,国民党当局的镇压反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坚强斗志。12月10日,北平学生实行全市总罢课。市学联发布《宣传大纲》,明确提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危害民族生存的残暴内战,反对一切出卖民族利益的政策和行动,要求一致抗日,号召必须联合全国民众,结成统一革命战线,武装全国民众,来扩大民族解放斗争。
“一二·九”运动运动冲破了国民党当局的高压,很快得到全国各地的广泛响应,天津、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广州、开封、济南、太原等城市的爱国学生和文化、教育各界以及广大工人、群众
纷纷举行示威游行、请愿和罢课,支持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的热潮。
正当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进入高潮的时候,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结束了战略转移,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民族抗战的出发点放在了大西北。国民党政府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调动几十万大军对陕北苏区大举进犯,妄图乘中央红军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消灭。
陕甘苏区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苏区的巩固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在军事战略上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的决议》,确立了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的方针,提出红一方面军行动部署的基础应放在“打通抗日路线”和“巩固扩大现有苏区”这两项任务上来。
1936年1月15日,中共中央签发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东征部队进行渡河准备。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从陕甘宁苏区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发起东征战役,其目的是为了北上直接抗日,对于要阻拦红军抗日的蒋、阎敌军,要给予坚决打击。
东征中红军在军事、政治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特别是以红军的实际行动把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更深入更广泛地宣传到了全国。1936年5月,东征红军回师陕北。
这时,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继1936年1月华北学生联合会、上海各界救国会成立后,各地先后成立了各界救国会。同年5月爱国人士宋庆龄、邹韬奋、陶行之、章乃器等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它是以爱国知识分子和共产党员为骨干,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抗日救国阵线组织,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上海、南京、北平等地许多抗日救亡团体,先后加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与此同时,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模仿制造伪“满洲国”的故伎,以内蒙古德王为傀儡,成立了伪“蒙古军政府”,企图将内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8月,日本支持的伪蒙古军开始侵犯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及其以西地区)。11月5日,日本策动和指挥伪蒙军集中兵力向绥东进犯,企图侵占红格尔图后,直迫绥远省会归绥,再分兵进占绥东平地泉(集宁)与绥西包头、河套。
国民党政府绥远省主席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对各界人士发表谈话,表示伪蒙军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指挥下,妄图进犯绥蒙边疆,我们自应不计任何牺牲,坚决进行反击。他立即任命骑兵第1师师长彭毓斌为前方总指挥,步兵第218旅旅长董其武为副总指挥,秘密快速集结兵力。15日晨,日伪军5000余人,在野炮、装甲车、飞机掩护下,向红格尔图猛烈进攻。中国守军英勇抗击。
16日至18日,日伪军连续猛攻,均未得逞。当战斗激烈进行时,傅作义亲临集宁前线指挥作战,令董其武亲率所部,突袭日伪军。
19日,董其武指挥3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及炮兵营等部,出敌不意发起攻击,将伪军王英部击溃,王英部败退商都。次日晨,伪蒙军随即抽调兵力加强商都、化德的防务,并在绥北百灵庙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准备以此为基地,相机向武川、归绥进攻。蒋介石此时正集中大量军队准备“围剿”红军,仅派汤恩伯率第13军一部援绥。傅作义得知敌人的企图,决定在敌伪发动进犯前,以远距离奔袭战术,先发制人,出敌不意,将百灵庙收复,以毁其巢穴,破坏其狂妄计划,保卫国土。11月23日夜,晋绥军骑兵师旅长孙长胜、第35军第211旅旅长孙兰峰为前敌正副指挥,率部4个多团向百灵庙发起攻击,很快占领了外围山头,将敌压缩在山内平地。日军顾问在前沿督阵,指挥伪蒙军第2军第7师扼守女儿山进行阻击。
11月24日晨,孙兰峰令山炮营进至百灵庙东南高地,集中火力猛攻女儿山,并配以装甲车队,向东南山口冲击。与此同时,骑兵团攻占北山,控制了飞机场,断敌后路。敌由东北方向败退大庙。中国军队收复百灵庙。12月2日,日伪军4000余人对百灵庙反扑,被击溃,并于10日收复大庙(锡林木楞庙),小滨大佐等20余名日本顾问被击毙,先后争取伪蒙军4个旅反正。
绥远抗战是中国军队自1933年长城抗战以来取得的又一次胜利。全国掀起援助绥远抗战运动,国民党政府和各界人士组织慰问团、战地服务团赴前线慰问抗日将士。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捐款达120余万元。12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出《关于绥远抗战通电》;毛泽东、朱德等致书蒋介石,再次呼吁“化敌为友,共同抗日”。
绥远抗战和援绥运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把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