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后事(明天上架,请多多支持)
汉中,赤坂。
春夏之交,雨过天晴,满山葱郁。姜绍站在山坡上往下瞭望,只见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树木,像一道绿色长城般前后相接,山下不远处有汉水潺潺流过,路边草丛里冒出了许多深的浅的不知名的野花。
赤坂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驻兵于此,可以兼顾防御傥骆道、子午道、沿江水而上多个方面的敌人。
蜀汉军队在这里修建有营寨,常年驻扎有守备兵卒,昔年曹真发兵多道伐蜀进攻汉中时,统兵御敌的丞相诸葛亮更是曾经在此驻军过。
此次魏国大举伐蜀,汉中几乎全境沦陷,赤坂也落入魏军手中,钟会麾下军队撤离之时,顺手一把火烧毁了这处据守险要的营地。
得亏魏军撤退时间紧促,否则不仅营地没了,民户也要十去八九。敌将钟会定会效仿曹操,下令军队强行迁徙汉中百姓,将蜀汉治下人口顺带裹挟而走,抓去充实关中等地的户口。
“将军,文章的后半部分,可还要作何修改?”
被姜绍带在身边当作秘书使唤的记室何攀见姜绍一动不动,若有所思,只得无奈出声提醒。
现在重要文书的起草都需要他操刀,姜绍还会额外给他布置一些诸如编排军戏奇奇怪怪的任务,忙个不停的他无心风景,只能埋头案牍之间。
“哦。”姜绍瞥了瞥何攀递来的文章,抿嘴不言。
汉城大捷之后,军中高层将校各有见解,那些传言率三军北伐的,有说打关中的,也有说打陇右、河西的,说法不一。
但这些天马不停蹄在汉中各地跑,实地调研的姜绍内心跟明镜似的,他比其他将校更清楚脚下这片土地的实际情况,这大举北伐——
根本就举不起来!
缺乏现实客观条件,仅靠主观意愿和煽动国仇家恨来推动北伐,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他已经在准备上书向军中建言方略了,这次可不是之前含金量不高的命题作文了,而是实实在在有调研才有发言权的调研报告了。
众议纷纷,既然知道北伐不可行,那就应该抢在官方明确方略之前上书博个先彩,立住自己一贯先知先觉、晓畅军事的人设,在无形之中继续增强自己军中的话语权和权威性。
所以上书的文章,姜绍已经打好了腹稿。
开篇自然要恢弘大气,高调宣扬大将军率军击败魏国大军,取得汉中大捷的赫赫战功,然后才是深入分析汉军为何能够反败为胜,击退钟会大军的原因。
归根到底,就是大汉天时地利人和都胜于贼魏。
天时是国家延绵四百年,汉室虽衰,天命未改,昭烈皇帝兴于巴蜀,顺天应人,汉室复兴乃天下大势,不可阻遏;
地利是汉军熟知蜀中地利,据山川之形胜,破邓艾于绵竹,退钟会于剑阁,魏纵有武骑千群,无用武之地;
人和是大将军武略无双,非庸将钟会所能匹敌,麾下将士踊跃效命,岂是劳师无功、顿兵坚城的贼兵所能抵御······
但汉军也不是十全十美,文章篇幅过半,笔锋一转,又指出了汉军当下存在的问题。
一是几番恶战,军中兵将凋零,新军良莠不齐,各军新旧混杂,每次作战军中都需简拔选锋,此举用于夜袭、斫营,无往而不利,却非持久之计,一旦开大阵,对大敌,想靠这几千选锋之士制敌,必败无疑;
二是战后汉中残破,后方空虚,深入敌境与魏军再战,军力民力都无法持久,后勤也供应不上,可谓是收拾残破费经营······
到了这里,后面的重头戏也就到了。
文章必须说明白当务之急是经营汉中、整饬防务、聚拢人心、安内攘外,而不是北伐冒进、博个生死,并连带着要提出符合实际、有的放矢的一二三几点措施来,以期能够彻底打动阅卷的上位者。
想到此处,姜绍长长呼出一口气。
经过一连串的事情,他算是看破了,管你三国还是魏晋,不管什么朝代,干成事的诸多因素里面,人的因素最关键,而掌握体制内核心权力的领导者,无疑就是那个关键少数之一。
吹哨者、闯入者这些角色,姜绍前面已经干过了,为了救亡图存,把局面搅得天翻地覆,自己也差点掉了脑袋。
所以现在他想在剧烈危机过后转入推动者、建设者的角色,这就必须学会说服关键少数,尝试在时下蜀汉这套体制内一步步实践自己的想法,使得蜀汉这艘破船能持续向好的方向行驶。
这篇文章,就是他投石问路的第一颗石子。
···
身在前方,一线的千疮百孔、汉中的残破局面,大将军姜维心知肚明。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接下来,要收拾大战过后这个残破局面,还不知要费上多少心思。
也只有一些脑袋里长满肌肉或者别有用心之人,才会上蹿下跳,撺掇大军趁势发动北伐。
像大将军这种真正坚定的“北伐先锋”,这个时候反而冷静下来。
若按照他开战前的设想,在魏军攻汉中失败撤退后,自然是汉军大举反攻、席卷敌境的大好时机,但战事眼下打成这个样子,大将军姜维是很清楚,损失惨重的汉军根本不具备实力去扩大战果,能够勉力维持面上的对峙形势,已经是叨天之幸了。
眼下,摆在他案前的,是一大堆来自后方的公文。
说来令人啼笑皆非,战时生死一线,全靠姜维在前线掌军,后方谁也不敢跳出来指手画脚,免得大军落败连带着担个罪名。
可一旦汉城大捷、魏军败退的军中露布到了成都后,形势骤变,后方急递前线的文书数量大增。
听说朝堂也跟时下的军中一样,但凡还算是个角色的,都忍不住要跳出来说上两句,似乎怕少了一份自己在后方“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或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功劳。
尚书台是明里暗里各种方式催促姜维尽快结束战事,以便朝廷遣散军民,务农田耕,这既是大后方吃紧的现实考虑,也是担心大军军权继续留在姜维手中容易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另外还有一些后方主动请缨的文书,从剑阁反攻到汉中大战,大仗小仗都是军中老卒和部分南中兵卒、新军打的,炎兴新军中那些一直留在后方没有上阵的勋贵子弟眼见胜负明显、战事将尽,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战场上捞取最后的军功,因此积极请战,争先恐后要为国杀敌。
敌军遁走,汉中是没仗可以给他们打了,但阴平、武都多少还有一些小规模战斗可供他们发挥。
这些事情军政高层都是心照不宣,抓住反击战胜利的尾巴,该上战场镀金的镀金,该打顺风战賺军功的賺军功,区别只是要跟谁交易,让谁家的子弟分一杯羹而已。
总而言之,这段时间关于人事调动、边防部署、兵马钱粮调拨等等,大将军幕府和朝中各方少不了一番博弈,最终才能敲定实施战后的各项事宜。
眼下前线的当务之急,其实还是收拾汉中局面。
有了差点全境沦陷、破家灭国的教训在,汉中终究还是要回到“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的布防格局,以当下的国力人心,蜀汉是不敢再弄险行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战策了。
边境防务进行大规模调整,随之而来就是诸多衍生问题。
一是是否收缩阴平、武都等地边境战线。若是收缩,沿边诸多围戍、蚕食魏国边境等措施不免都要放弃,这是姜维过去多年经营的心血,更干系北伐大计的进退损益、人心向背,实在不是三言两语说放弃就能够放弃的。
二是如何解决汉中粮食困难。汉中自去年秋冬以来深陷兵灾战火,百业停摆、农事废置、仓廪空虚、户口流失,可想而知这一两年的地方赋税很多是收不上来了,官方反要倒贴钱粮赈济民间。
这民间赈灾还可以说苦一苦百姓,但屯兵戍边必须转运馈粮,不让大头兵足衣足食,那就别指望他们保卫边疆,一旦闹饷,反戈相向不知要惹出多大祸事来······
这些问题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比如说就地推行屯田,就是一项解决措施。
这种官方回收荒田、统一经营、大头充公的生产方式,在承平年代难免要陷入效率低下、贪污腐化的陷阱,但在战争年代却不失为一种迅速筹集军粮的办法。
只是蜀汉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汉中屯田日渐废驰,官方土地遭受侵占贪墨,膏腴良田在官府版籍上逐渐消失。这个时候重启屯田之制,基本上就是要在地方上虎口夺食。
想到这些,大将军姜维不禁头疼,他低头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
须臾之后,他又伸手从一沓公文中抽出一份文书。
这是辅汉将军姜绍的上书,他在文中洋洋洒洒阐述当前汉中局势众多利弊之后,就提出了若干解决措施。
屯田策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军方应该趁着汉中战后这一特殊军管时期下手,加快重启汉中屯田大事。
疾风知劲草,板荡显忠臣。时下蜀汉官员倒下一大批,地方官府阻力大大减少,大将军以幕府名义调度汉中各县资源,用军方自己的人牵头清理户籍田地,摸清楚汉中各县户籍、土地的实际情况,为下一步大规模屯田打下基础。
此外还有其他建策,姜维暂时不置可否,而是抬眼看向在一旁伏案处理公文的心腹李简。
“李主簿,你以为子复所言数策,如何?”
PS:明天上架上传vip章节,一天两更,请书友们多多支持,正版阅读,增加订阅数,你们的支持很重要,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