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夏季银河单次构图的拍摄及后期处理
『夏季银河』是众多星空摄影爱好者追求的极致拍摄目标,相对『冬季星空』来说,它在夜空中即使是目视看起来也非常『肥硕』,作为刚开始接触星空拍摄的新手,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是最佳选择。只是想要拍到它简单,想要拍好就相对复杂了,况且还要以本章的核心—单次构图来完成一次好的拍摄,更是难上加难。本章就以无人参与到画面中的纯风光构图和有人参与到曝光中的构图两种不同的拍摄方式,来对前期拍摄与后期调色示范进行详细讲解。
纯风景构图,画面中不带人像
这是一张拍摄于西藏圣湖纳木错单次构图的照片,展现的是10月日落之后,纳木错,“夏季银河”垂直于南方并且在水塘中映出倒影的景象。
拍摄参数
尼康D810A
适马14mm F1.8
13秒快门
光圈F1.8
ISO4000
未使用赤道仪
前期拍摄Tips
1.一定要记得在日落之前提前踩点,找到可以拍摄镜面效果的小水塘。纳木错湖面很大,镜面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就要把希望寄托于周边的小水塘,在无风的情况下是可以拍到镜面效果的,甚至还可以用延时摄影的方式来完成从日落过渡到星空的拍摄。
2.拍摄镜面的机位一定要低一点,如果使用广角镜头拍摄,要尽可能贴着水面。这样拍摄的好处是可以让天空和倒影尽可能地挨在一起,减少中间的地景杂质,营造出天空之镜的感觉。
3.使用Star Walk 2等App,模拟全年“夏季银河”在不同月份同一时间升起的高度,判断什么时候为拍摄的最佳季节(Star Walk 2等拍星辅助App的使用方法可参阅《星空摄影笔记》;什么时间段能拍什么样的“夏季银河”图示及参数可参阅《星空摄影秘境》)。西藏的雨季集中在6、7、8这3个月,抛开这3个月,可以拍摄银河的时间无非是上半年的4月和5月、下半年的9月和10月。上半年的4月和5月“夏季银河”在晚上10点左右才从地平线上升起来,要移动到垂直于南方的位置,至少也要到后半夜了,拍摄难度较高,对拍摄者的体力要求也较高。所以我在拍摄这张照片时选择的时间是下半年的10月。天刚黑的时候,“夏季银河”就处在非常理想的拍摄位置,轻轻松松不用熬夜就能拍到我想要的画面。
4.对称性构图对拍摄倒影类的星空特别重要。对称性构图具有平衡、稳定、与画面相呼应的特点,假设这张画面中天空占比2/3,那么银河的倒影就没有完全被展现出来,气势也就弱了许多。
后期处理思路Tips(图1)
▲ 图1
1.突出天空和水中倒映的银河。
2.突出画面左下方低空气辉和县城低空光害的色彩。
3.突出因雷暴云带来的“红色精灵”(红色精灵是一种伴随着雷雨产生的高空大气放电现象,很难被捕捉,所以如果有幸遇到不要放过)。
4.画面明暗关系的整体调整。
经过后期处理前后效果对比(图2)
▲ 图2
后期处理实际操作示范
一、打开ACR进行一级调整
(一)直接打开照片的原始文件
一般有两种打开原始文件的方式,第一种是使用鼠标右键快捷菜单直接打开(图3),第二种是将原格式文件拖至Photoshop(以下简称PS)快捷方式图标上(图4)。
▲ 图3
▲ 图4
Tips
第二种方法多用于一个系列,也就是需要拼接的照片进行调整的时候使用。
(二)将原始照片尽量调整成低对比度的灰片状态
在Adobe Camera Raw(以下简称ACR)里,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将整个画面由偏黑(图5)变成整体发灰的LOG模式照片(图6),直方图是图7所示的样式。
▲ 图5
▲ 图6
▲ 图7
操作步骤:
首先将“细节”面板中的“锐化”值从“40”改为“0”,其他保持默认,其次在“镜头校正”面板中选中“启用配置文件校正”复选框,这一步是为了去除镜头的暗角(图8)。
▲ 图8
Tips
选中“启用配置文件校正”复选框去除照片暗角是每一次后期处理优先级最高的操作。
在“基本”面板里将“色温”值调整为“5100”、“色调”值调整为“+8”、“曝光值”调整为“+1.25”、“高光”值调整为“-63”、“阴影”值调整为“+13”、“白色”值调整为“+18”、“黑色”值调整为“+35”、“去除薄雾”值调整为“+10”、“自然饱和度”值调整为“+10”(图9)。经过一番调整,明显感觉到画面亮了(图10),但还需要一些局部调整来完善细节。
▲ 图9
▲ 图10
创建一个“渐变滤镜”来将天空区域稍微压暗,注意不要影响水面部分,按照图中所示箭头方向从上往下拉出一个合理的过渡(图11)。对“渐变滤镜”参数单独做一些调整,将“曝光”值调整为“-0.95”、“高光”值调整为“+40”、“阴影”值调整为“+6”、“白色”值调整为“+48”、“饱和度”值调整为“+10”(图12)。
▲ 图11
▲ 图12
画面右边中间部位由于LED广告灯产生了光害,要削弱其效果。再次创建一个针对此处的“径向滤镜”(图13),将“色温”值调整为“+20”、“曝光”值调整为“-0.30”、“对比度”值调整为“-10”、“高光”值调整为“-100”、“阴影”值调整为“-55”、“黑色”值调整为“+6”、“饱和度”值调整为“-30”、“减少杂色”值调整为“+5”(图14)。
▲ 图13
至此,在ACR里的初步调整(低对比度灰片)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按照之前所讲的调色思路做进一步的局部调整。为什么第一步要把一张RAW格式的原片调整成这种很灰没有对比度的照片呢?这是因为低对比度的灰片从肉眼的视觉上来说,容易看到更多需要调整的细节,也更容易控制照片的质感、降噪等,就好像在拍摄视频时都需要拍摄DLOG模式是一个道理,这会使后期调整有非常大的空间。
Tips
在ACR里对这张照片进行调整,旨在调整出低对比度灰片的状态,并不适用于所有照片,要根据自己拍摄的实际情况举一反三。
▲ 图14
二、进入Photoshop,配合插件以及ACR进行深入的二级调色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调整过程中,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调色思路里列出来的顺序进行调整,而是将这几种思路穿插进行调整。简单来说就是在整体明暗关系调整中夹杂着局部调整,这才是让一张星空照片呈现真正质感的关键。下面就一步一步演示如何达到最终的完美效果。
(一)加强天空和地景(倒影)的对比
在ACR里直接单击“打开图像”按钮(图15),进入PS(图16),然后对画面中的天空和地景(倒影)-01-在ACR里直接单击“打开图像”按钮(图15),进入PS(图16),然后对画面中的天空和地景(倒影)做对比度调整。在菜单栏中选择“图层”→“新建调整图层”→“曲线”命令,在弹出的“新建图层”对话框中进行设置(图17),单击“确定”按钮。接着在“图层”面板里选择刚才创建好的曲线调整图层,将曲线中的1号锚点向着箭头方向往上拉,将2号锚点向着箭头方向往下拉(图18)。回到“图层”面板,选中曲线调整图层的“白色蒙版”,同时使用“渐变工具”,并且按住“Shift”键对“白色蒙版”进行从下往上的黑白颜色渐变填充,曲线的调整只影响画面当中的天空部分(图19)。图20是调整后的天空效果。
▲ 图15
▲ 图16
▲ 图17
▲ 图18
▲ 图19
▲ 图20
用同样的方法,再次创建一个曲线调整图层来-02-用同样的方法,再次创建一个曲线调整图层来对水面的对比度进行调整(图21),曲线调整完之后,继续在“白色蒙版”上使用“渐变工具”,按住“Shift”键从上往下填充渐变,生成上黑下白的蒙版效果(图22)。这样就分别完成了天空和地景的对比度调整。为何不一起调整呢?因为天空和地景所需要的对比度是不同的,所以需要使用蒙版来分别进行操作。
Tips
蒙版的填充必须从黑色过渡到白色,或者从白色过渡到黑色,不接受黑、白、灰3种色彩以外的任何色彩,否则蒙版失效。
▲ 图22
(二)气辉以及红色精灵的加强调整
选择“图层”→“新建调整图层”→“可选颜色”-01-选择“图层”→“新建调整图层”→“可选颜色”命令,单击“确定”按钮(图23)。在可选颜色“属性”面板里,选择“黄色”通道(图24),并将“青色”值调整为“+37%”、“洋红”值调整为“-25%”、“黄色”值调整为“+27%”、“黑色”值调整成“-8%”(图25)。
Tips
为什么选择的是“黄色”通道而不是“绿色”通道?因为画面中需要调整的气辉是绿色的,但影响它色彩变化的更多的是“黄色”通道。
▲ 图21
▲ 图23
▲ 图24
▲ 图25
现在整个图层都对黄色区域产生了影响,但这并不是本例需要的效果,所以这个时候仍然需要使用蒙版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在“图层”面板里选择白色蒙版,并选择“图像”→“调整”→“反相”命令(图26),这一步的目的是将整个“白色蒙版”变成“黑色蒙版”(图27)。接着选中黑色蒙版,选择“画笔工具”,并且分别设置“画笔工具”笔刷的“大小”“硬度”“不透明度”和“流量”(图28),然后将“前景色”设置成白色(图29,如果“前景色”是白色则不用进行这一步操作)。最后一步是用设置好的“画笔”工具在画面中想要改变的绿色气辉区域加以涂抹,最终涂抹成如图30所示的黑白蒙版效果(也就是说蒙版里白色区域是显示出来的,黑色相反)。
▲ 图26
▲ 图27
▲ 图28
▲ 图29
▲ 图30
“红色精灵”部分的加强,相对之前的调整就要简单了许多,用ACR里的“径向滤镜”来完成。首先盖印整个图层,使用“Shift+Alt+Ctrl+E”组合键来完成对之前所有调整图层的合并(图31)。接着选择“滤镜”→“Camera Raw滤镜”命令(Camera Raw滤镜=ACR)回到ACR中(图32)。
▲ 图31
Tips
ACR滤镜不仅仅为RAW格式服务,同样可以在PS当中再次返回进行调整。
▲ 图32
在ACR里单击“径向滤镜”按钮,创建一个径向滤镜将“红色精灵”覆盖(图33)。随后将画面放大到合适的大小(图34),选中刚才创建好的径向滤镜(图35),然后上下左右调整这个径向滤镜到合适的大小(图36)。对这个径向滤镜的参数进行调整,将“色温”值调整为“-23”、“色调”值调整为“+51”、“曝光”值调整为“+0.30”、“高光”值调整为“+100”、“阴影”值调整为“-77”、“白色”值调整为“+90”、“黑色”值调整为“-23”、“饱和度”值调整为“+100”,如图37所示。调整前后对比效果如图38所示。然后再创建一个大小相同、参数相同的“径向滤镜”,将水里的“红色精灵”覆盖上,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图39),返回PS。
▲ 图33
▲ 图36
▲ 图34
▲ 图35
▲ 图37
▲ 图38
▲ 图39
三、进一步加强画面的明暗关系以及星空元素
以上调整都是针对局部的微弱调整,而这一步的调整则是呈现最终后期效果最为关键的一步。
完成最终调整依然利用ACR滤镜,选择“图层”面板里的“图层1”,为它复制一个新的图层,快捷键是“Command/Ctrl+J”(图40)。然后在“图层1拷贝”上添加ACR滤镜,进入ACR滤镜界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效果如图41所示。
(1)处理倒影下面的区域以及左右两个角落由于曝光不足引起的紫色块。
(2)继续削弱光污染的影响以及降低饱和度。
(3)压暗四周边角以及杂色处理。
(4)增强银河和它的倒影以及天空区域的对比。
(5)适当处理城市光害和绿色气辉。
(6)画面整体突出中心区域的质感,以及根据这张照片的特点继续压暗周围。
(7)降噪和锐化。
▲ 图40
▲ 图41
完成这些效果将大量使用“渐变滤镜”和“径向滤镜”。在开始使用“渐变滤镜”和“径向滤镜”之前,有一点必须要提前说明:当大量使用这些滤镜时,每一次使用,它们的参数都是不同的,那么如何保证每一次的使用都是全新的参数呢?如图42所示,在开始使用或者新创建一个滤镜进行调整之前,先将之前使用过的滤镜参数重置一次。
▲ 图42
创建“渐变滤镜”,从绿色圆点区域过渡到红色圆点区域,这一步影响的是水中银河中间以下的区域,如图43所示。将“色温”值调整为“+1”、“色调”值调整为“+10”、“曝光”值调整为“-0.40”、“对比度”值调整为“+37”、“阴影”值调整为“-100”、“白色”值调整为“+55”、“黑色”值调整为“-11”(图44)。这一步调整的目的是先压暗画面最下面的区域。
▲ 图43
▲ 图44
创建两个“径向滤镜”,控制画面里左下角和右下角因为曝光不足出现的紫色块,如图45所示。“径向滤镜”的过渡是由圈内过渡到圈外的,或者从圈外过渡到圈内。将“曝光”值调整为“-1.10”、“高光”值调整为“+100”、“阴影”值调整为“-100”、“白色”值调整为“-19”、“黑色”值调整为“+5”、“饱和度”值调整为“-17”(图46)。
▲ 图45
▲ 图46
创建一个“径向滤镜”,控制画面中间因光污染照亮的地方,如图47所示,主要通过降低高光、减少饱和度等调整来实现。将“曝光”值调整为“-0.55”、“对比度”值调整为“-35”、“高光”值调整为“-100”、“阴影”值调整为“-89”、“黑色”值调整为“+6”、“饱和度”值调整为“-50”、“羽化”值调整为“70”,并选择“内部”单选按钮(图48)。
▲ 图47
▲ 图48
创建4个“渐变滤镜”,对画面的右边、左边、天空部分和天空部分的上边区域进行调整(图49)。具体调整参数如下(图50)。
(1)右边:将“色温”值调整为“+15”,将“色调”值调整为“-12”,将“曝光”值调整为“-0.55”,将“高光”值调整为“-45”,将“阴影”值调整为“-34”。这一步调整的目的是故意将画面右边部分的曝光减弱。
(2)左边:将“曝光”值调整为“-0.55”,将“高光”值调整为“-28”,将“阴影”值调整为“-29”,“将白色”值调整为“+59”。这一步调整的目的是故意将画面左边部分的曝光减弱。
(3)天空部分:将“色温”值调整为“-18”,将“色调”值调整为“+3”,将“曝光”值调整为“-0.10”,将“对比度”值调整为“+50”,将“高光”值调整为“+39”,将“阴影”值调整为“+43”,将“白色”值调整为“+12”。这一步调整的目的是将天空部分的整体色彩从原本的偏暖调整为偏冷,并且加大对比度以突出银河。
(4)天空部分的上边区域:将“曝光”值调整为“-0.70”,将“对比度”值调整为“+17”,将“白色”值调整为“+10”,将“饱和度”值调整为“-10”。这一步调整的目的是将银河中心以上的边缘区域进一步压暗,并降低饱和度,让画面上方区域的色彩没有那么杂乱。
▲ 图49
▲ 图50
创建“径向滤镜”,覆盖绿色气辉(图51),将“色调”值调整为“-35”,将“阴影”值调整为“+13”,将“白色”值调整为“+31”。这一步调整是提亮整个气辉区域。
▲ 图51
创建“径向滤镜”,覆盖天空的银河区域(图52),将“对比度”值调整为“+27”,将“高光”值调整为“-64”,将“白色”值调整为“+37”。这一步是进一步加强银河中心的对比度,但又不让高光区域过曝。
▲ 图52
创建“径向滤镜”,覆盖水里的银河区域(图53),将“色温”值调整为“+4”,将“色调”值调整为“+5”,将“曝光”值调整为“+0.15”,将“对比度”值调整为“-18”,将“高光”值调整为“+100”,将“阴影”值调整为“-44”,将“白色”值调整为“+70”,将“黑色”值调整为“+5”,将“清晰度”值调整为“-30”,将“饱和度”值调整为“+32”。这一步调整是让倒影里的银河更加明显,同时又不会因为对比度太高而显得突兀。
▲ 图53
创建“径向滤镜”,覆盖天空中银河天蝎座旁的红色发射状星云区域(图54),将“色温”值调整为“+12”,将“色调”值调整为“+30”,将“高光”值调整为“+61”,将“白色”值调整为“+30”。这一步调整是让使用D810A拍摄到的星云效果更加强烈。
▲ 图54
在ACR的“细节”面板中将“减少杂色”里的“颜色”值调整为“100”(图55)。这一步调整是减少画面当中的色彩噪点。
▲ 图55
创建3个“径向滤镜”,分别覆盖画面里的右上角、左上角、右下角(图56),且参数设置分别如下(图57)。
(1)右上角:将“阴影”值调整为“-26”,将“饱和度”值调整为“-35”;
(2)左上角:将“阴影”值调整为“-26”,将“饱和度”值调整为“-49”;
(3)右下角:将“色温”值调整为“-3”,将“曝光”值调整为“-0.05”,将“饱和度”值调整为“-26”。创建这3个滤镜的目的是尽可能降低画面边角区域的饱和度,让画面银河之外的区域更加干净。
▲ 图56
▲ 图57
回到“基本”面板,完成最终的色彩调整(图58),将“色温”值调整为“-2”,将“色调”值调整为“+2”,将“对比度”值调整为“+3”,将“高光”值调整为“-18”,将“阴影”值调整为“-15”,将“白色”值调整为“+20”,将“黑色”值调整为“-4”。这一步调整旨在让画面更加偏冷紫。
▲ 图58
经过以上一系列调整,画面的明暗关系以及星空元素的加强就完成了。
Tips
一般情况下,在一张相对完整的后期星空照片的直方图中,所有色彩信息都会集中到中间偏左一点的区域(图59),因此在调色的时候,要尽可能将色彩信息向直方图聚拢。
▲ 图59
四、利用通道降噪,利用图层混合模式进行无损锐化,利用插件提升银河质感
复制“图层1”,生成新的“图层1 拷贝”(图60)。选择“通道”选项卡,其中有4个色彩通道,分别是“RGB”混合通道、“红”通道、“绿”通道、“蓝”通道(图61)。这里需要做的是将其中的“红”“绿”“蓝”3个通道,分别使用ACR里的“减少杂色”来达到降噪效果。选中“通道”面板里的“红”通道,然后选择菜单栏中的“滤镜”→“Camera Raw滤镜”命令,在ACR里使用“细节”面板中的“减少杂色”,将“明亮度”值调整为“25”,将“明亮度细节”值调整为“30”(图62),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对“绿”通道和“蓝”通道进行操作来完成降噪。
▲ 图60
▲ 图61
▲ 图62
复制已经完成通道降噪的“图层1拷贝”,生成新的“图层1拷贝2”(图63)。选中“图层1拷贝2”,在菜单栏里选择“滤镜”→“其他”→“高反差保留”命令,并将其“半径”值调整为“2.0像素”,单击“确定”按钮(图64)。此时“图层1拷贝2”变成了一个灰色图层,选中这个灰色图层,设置图层的“混合模式”为“叠加”或者“柔光”,这里选择“柔光”模式(图65)。然后用“盖印”功能将以上所有调整图层合并到一个新的“图层2”上,来完成这一步无损锐化(图66)。
Tips
“叠加”和“柔光”混合模式的区别仅仅是锐化程度的轻重。
▲ 图63
▲ 图64
▲ 图65
▲ 图66
选择“图层2”,选择“滤镜”→“Nik Collection”→“Color Efex Pro 4”命令(图67),接着选择“详细提取滤镜”选项,创建“控制点1”,将“详细提取”值调整为“14%”,将“对比度”值调整为“30%”,将“饱和度”值调整为“10%”,将“控制点1”放到天空中心的银河区域,调整好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这张照片的后期处理(图68)。这一步是为了提升银河中心质感。
▲ 图67
▲ 图68
至此,这张纳木错银河倒影+红色精灵的全部后期效果就调整完成了。接下来,看看带地景的银心特写又该如何处理。
这是一张拍摄于新西兰南岛努盖特角灯塔的单次构图照片,展现的是6月日落之后,南半球的“夏季银河”在灯塔的背后从东边升起的景象。
拍摄参数
尼康D810A
尼康50mm F1.8
13秒快门
使用赤道仪跟踪
光圈F2.2
ISO2000
前期拍摄Tips
1.拍摄之前要了解清楚你所拍摄的主体是否在正确的方位上。拍摄这张照片之前我已经在白天踩过点,知道去往这个灯塔的步道朝向是东方,所以才能完成拍摄。
2.明确自己想要拍摄的是银河“肥硕”的银心部分。这张照片的元素构成十分简单:灯塔和银河。为了展现出银心的壮阔与“肥硕”,这时候就不能使用超广角镜头,而是要用35mm以上的镜头,这里使用的是50mm镜头,离灯塔的直线距离为100米左右。
3.季节和时间。这样的画面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第一,银河刚升起的时候无月光干扰。第二,银河刚升起的时候确保是夜晚。第三,必须是晴天。
4.干净的构图。这张照片的构图几乎舍去了海上的部分,只将山上的灯塔和天上的银河对立起来,给人一种云顶天宫的感觉,在50mm镜头下,堪称完美构图。
5.拍摄参数里的学问。使用50mm镜头拍摄如果不使用赤道仪,超过6秒就会产生星星移动的轨迹,如果使用赤道仪,曝光时间一长,地景又会模糊掉。所以我在使用赤道仪的情况下,选择了13秒的快门时间,这样既能保证银河有足够的曝光时间,灯塔又不会模糊得看不清。
前期拍摄现场详解分析
拍摄当日,我在当地时间下午5点前到达灯塔停车场,收拾好当晚拍摄需要的装备:艾顿CEM25赤道仪、D810A双机、尼康F1.8系列镜头组,以及其他各种小配件。拍摄点离停车场约900米,负重到达后,我还没来得及用Star Walk再次模拟确认正前方灯塔是否是银河升起来的方向时,火烧云就来了。航拍之后,先确认在现场模拟银河升起的方向和在家里模拟的一样,就开始架赤道仪。天渐渐黑了下来,大小麦哲伦星云还是那么熟悉和美丽,南十字星也如约在南边闪耀。拿出电子极轴镜,完成南半球的极轴校对,此时万事俱备,只欠天空完全黑下来,银河从海平面升起来了。机位距离灯塔约100米,灯塔在拍摄点的东偏南30°左右的位置(图69)。18点左右银河已经露出海平面,大概18点33分,银河升到我理想的位置,按下早已准备好的快门,完成了这张照片的拍摄。
▲ 图69
后期处理思路Tips(图70)
1.突出银河以及它的质感。
2.突出画面中的星云颜色。
3.提亮地景让它有细节。
4.营造出冷色调的“云顶天宫”感。
5.画面明暗关系、质感和色彩的整体调整。
▲ 图70
经过后期处理前后效果对比如图71所示。
▲ 图71
后期处理实际操作示范
一、在ACR里进行一级调色
(一)打开这张照片的RAW格式文件
(二)将带有原始数据的照片调整成低对比度的灰片状态
在ACR的“细节”面板中将“锐化”值调整为“0”,在“镜头校正”里选中“启用配置文件校正”复选框,以确保已经完成了镜头暗角的消除(图72)。
▲ 图72
在“基本”面板里将“色温”值调整为“4700”,将“色调”值调整为“-12”,将“曝光”值调整为“+1.00”,将“对比度”值调整为“-20”,将“高光”值调整为“+18”,将“阴影”值调整为“+73”,将“白色”值调整为“+11”,将“黑色”值调整为“+32”,将“自然饱和度”值调整为“+11”(图73)。这一步调整几乎完成了对原始照片的重塑。
▲ 图73
在“色调曲线”面板里将“高光”值调整为“+37”,将“阴影”值调整为“+14”(图74)。这一步调整的目的是将银河的高光区域和地景暗部区域再一次提亮。
▲ 图74
创建“渐变滤镜”,在画面中由下往上覆盖图75所示的位置,将“曝光”值调整为“+0.50”,将“高光”值调整为“-19”,将“阴影”值调整为“-8”,将“黑色”值调整为“+21”(图76)。这一步调整的目的是将画面下半部分涉及地景的区域再次提亮一些。
▲ 图75
▲ 图76
创建“径向滤镜”,在灯塔闪光的高光区域(图77),将“高光”值调整为“-69”,将“阴影”值调整为“+32”(图78)。这一步调整的目的是将灯塔闪光造成的高光过曝降低一些。
▲ 图77
▲ 图78
至此,这张照片的低对比度、灰阶高宽容度状态就调整完成了。
如何把握每一张照片的灰度调整呢?就笔者自己的经验来说,调整后只要直方图所显示的色彩信息聚拢在一起就绝不会是偏色的(图79)。
▲ 图79
Tips
一般的后期处理都会先校正色彩(将照片调灰),然后在二级调色里完成自己喜欢的色彩倾向。
二、PS里的二级调色
(一)直接利用“打开图像”按钮将这张已经完成灰阶调整的照片在PS中打开
(二)消除部分星星的紫边
复制“背景”图层,将其命名为“图层1”,选中“图层1”图层,选择“滤镜”→“Camera Raw滤镜”命令,回到ACR,在“镜头校正”面板里将“去边”中的“紫色数量”值调整为“2”(图80),单击“确定”按钮回到PS。
▲ 图80
接着为“图层1”创建一个白色的图层蒙版,如图81所示。使用“反相”功能将白色蒙版转换成黑色蒙版(图82),选中黑色蒙版,选择“画笔工具”,将“画笔工具”的“大小”值调整至“1200像素”左右,将“硬度”值调整为“0”,将“不透明度”值和“流量”值设置为“100%”,将“平滑”值设置为“10%”,并将“前景色”设置为“白色”,如图83所示。然后将黑色蒙版用白色画笔涂抹成与图84一样的黑白蒙版。这一步是把银河中心红色星云以外的星星因为镜头产生的紫边去除掉,保证最终画面干净。
▲ 图81
▲ 图82
▲ 图83
Tips
为什么红色星云不能用“去除紫边”功能呢?因为如果星云部分使用这个功能,那么使用天文改机拍出来的红色效果就会大大减弱,这与前面的调色思路是相斥的。
▲ 图84
(三)适当增强银河中心红色星云的颜色
创建“可选颜色”调整图层(图85),选中“洋红”通道,将“青色”值调整为“-100%”,将“洋红”值调整为“+47%”,将“黄色”值调整为“+100%”,将“黑色”值调整为“-4%”(图86),调整前后的星云颜色对比如图87所示。
▲ 图85
▲ 图86
▲ 图87
为了让此次“可选颜色”的调整不影响到画面当中其他带有洋红色彩信息的元素,仍然使用蒙版涂抹。选中白色蒙版,并使用“反相”功能将白色蒙版转换成黑色蒙版(图88),选中已转换完成的黑色蒙版,选择“画笔工具”,将其“大小”值设置为“175像素”左右,将“硬度”值设置为“0%”,将“不透明度”值和“流量”值设置为“100%”,将“平滑”值设置为“10%”,将“前景色”设置为“白色”(图89),然后将黑色蒙版用白色画笔涂抹成与图90一样的黑白蒙版,来完成增强中心局部红色星云颜色的效果。
▲ 图88
▲ 图89
▲ 图90
▲ 图91
(四)分别增强银河和灯塔的对比度
创建两个“曲线”调整图层(图91),分别使用“渐变工具”让它们影响画面的上2/3区域(天空部分)和下1/3区域(地景部分),如图92所示为渐变蒙版示意(白色区域代表曲线调整影响的区域)。然后分别对曲线进行调整(图93)。
Tips
这种调整方法适用于很多星空照片,即天空和地景对比度分开的调整。
▲ 图92
▲ 图93
(五)ACR里的明暗关系与局部调整
将之前所有的调整图层合并到新的“图层2”,并选择“滤镜”→“Camera Raw滤镜”命令(图94)。
▲ 图94
创建两个“渐变滤镜”,并分别沿着银河的右边和左边从外面往中心拉出渐变效果(图95)。
▲ 图95
(1)将右边“渐变滤镜”里的“色温”值调整为“+9”,将“曝光”值调整为“-0.65”,将“高光”值调整为“-63”,将“饱和度”值调整为“-18”。
(2)将左边“渐变滤镜”里的“色温”值调整为“+16”,将“色调”值调整为“+8”,将“曝光”值调整为“-0.30”,将“高光”值调整为“-4”,将“阴影”值调整为“-70”(图96)。
这两步调整分别是对画面的左右两边进行适当压暗,将白平衡统一。
▲ 图96
创建“渐变滤镜”,从下往上拖出渐变,将其参数里的“对比度”值调整为“+10”,将“高光”值调整为“-75”,将“阴影”值调整为“+22”,将“黑色”值调整为“+10”(图97)。这一步调整是适当提亮地景。
▲ 图97
在“基本”面板里将“色温”值调整为“-31”,将“色调”值调整为“-1”,将“曝光”值调整为“-0.10”,将“对比度”值调整为“+9”,将“高光”值调整为“+15”,将“阴影”值调整为“-12”,将“白色”值调整为“+28”,将“黑色”值调整为“-18”,将“自然饱和度”值调整为“+10”(图98)。这一步的调整直接确定这张照片最终的主色调是蓝冷色系。
▲ 图98
创建“渐变滤镜”,从下往上拖出渐变,将“色温”值调整为“+19”,将“曝光”值调整为“-0.55”,将“对比度”值调整为“-22”,将“阴影”值调整为“+30”,将“黑色”值调整为“+21”(图99)。因为刚才经过整体调整画面变蓝后,需要将地景的色调回调一些,否则地景也会显得十分蓝。
▲ 图99
创建两个“径向滤镜”,分别控制画面左下角和右下角(图100),将这两个滤镜的“色温”值调整为“-19”,将“色调”值调整为“+2”,将“曝光”值调整为“-0.40”(图101)。因为上一步调整地景造成的画面左下、右下两个角落的白平衡和天空白平衡不统一,这一步对此问题进行修复。
▲ 图100
▲ 图101
创建“径向滤镜”,让它覆盖画面左下角有红色气辉的区域,将“色温”值调整为“-14”,将“色调”值调整为“-15”,将“曝光”值调整为“-0.40”,将“饱和度”值调整为“-14”(图102)。这一步操作是将原本地平线附近的红色气辉削弱了,使其与主体色调统一。
▲ 图102
创建“渐变滤镜”,让它从画面最底部往上渐变,将“曝光”值调整为“-0.60”,将“对比度”值调整为“+61”,将“高光”值调整为“-17”,将“阴影”值调整为“+11”,将“黑色”值调整为“+1”(图103)。这一步操作是将画面底部稍有发亮的区域压暗一些。
▲ 图103
创建“径向滤镜”,让它覆盖银河中心区域,将“色温”值调整为“+43”,将“色调”值调整为“+19”,将“曝光”值调整为“+0.05”,将“对比度”值调整为“+16”,将“高光”值调整为“-54”,将“白色”值调整为“+71”(图104)。这一步是将银河中心区域的色彩平衡调整得更加接近真实的色彩,而不是随着整体色调一起泛蓝。
▲ 图104
(六)PS中的最终调整
ACR里的调整完成之后,回到PS进行最后调整,包括降噪、锐化、地景质感的提升、银河中心色彩再次调整等。
▲ 图105
创建“可选颜色”调整图层,选择“红色”通道,将“青色”值调整为“-96%”,将“洋红”值调整为“-16%”,将“黄色”值调整为“+30%”(图105)。使用“渐变工具”将可选颜色的蒙版涂抹成图106所示的效果。这一步调整是为了让银河中心的颜色更加明显(图107)。
▲ 图106
▲ 图107
合并之前调整过的所有图层为“图层 3”,选中“图层3”,并在菜单栏中选择“编辑”→“填充”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将“内容”设置成“5 0%灰色”,设置“模式”为“正常”,将“不透明度”值设置为“10 0%”,单击“确定”按钮(图10 8)。此时“图层 3”会变成一个灰色的图层,选中这个灰色图层,在图层“混合模式”下拉列表中选择“柔光(”图109),然后选择“画笔工具”,将其“大小”值设置为“175像素”,将“硬度”值设置为“0%”,将“不透明度”值设置为“15%”,将“流量”值设置为“15%”,将“平滑”值设置为“10%”,在图11 0中的红色区域进行涂抹,最终根据“适当,不过度”的原则,在这个灰色图层上做出图111所示的效果,然后通过前后对比(图11 2)来直观地感受这样的操作给地景带来的明暗关系的提升。
▲ 图108
▲ 图109
Tips
这种通过在灰色图层上使用“画笔工具”进行涂抹的方法叫作“中性灰”调整。
▲ 图110
▲ 图111
▲ 图112
合并之前调整过的所有图层为“图层4”,选中“图层4”,选择“Color Efex Pro 4”滤镜,使用“详细提取滤镜”,在画面中创建一个“控制点”,并设置好控制点影响的范围,将“详细提取”值调整为“27%”,将“对比度”值调整为“49%”,将“饱和度”值调整为“35%”(图113)。这一步是增强银河中心的对比度和饱和度。
▲ 图113
通道降噪和图层无损锐化的操作步骤、参数和上一张纳木错倒影的照片完全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大家可以拿着这张照片举一反三进行降噪和锐化操作。
最后看一看前后期色彩信息的直方图对比(图114),可以看到最终照片的色彩信息是完全聚拢在一起并且在中间偏阴影方向一点的,这便是一张耐看的照片最完美的打开方式。
至此,夏季银河单次构图,画面中不带人像部分的拍摄及后期处理就讲解完了,大家可扫描二维码下载素材进行练习。
▲ 图114
画面中带有人像的构图
这是一张拍摄于新西兰南岛特卡波约翰山上的单次构图照片,展现的是5月凌晨日出之前,南半球的“夏季银河”越过中天,渐渐西落时,我和三个小伙伴站在山头仰望星空的景象。
拍摄参数
尼康D850
适马14mm F1.8
25秒快门
光圈F1.8
ISO3200
前期拍摄Tips
1.确定画面的主体是人。当确定人物作为照片主体的时候,画面中的所有元素都要为人物做铺垫,来衬托人物仰望星辰的感觉,而此时必须要确定两件事,一是人物在画面中站立的位置;二是人物展现的方式:剪影式、逆光灯式或侧光灯式。
Tips
剪影式一般指人物的轮廓映在星幕里;逆光灯式一般指人物挡住光源,通过光源照出人物的影子;侧光灯式一般指人物手里或者不远处拿着或放着暖光灯来营造氛围。本例这张照片选择的是剪影式。
2.找到合适的机位。当确定这张照片里的人物在画面中间,并且以剪影的方式呈现后,需要找从下往上拍摄的机位,这样才可以完成这种效果。
3.确定银河刚好在人物头顶的时间。5月南半球的银河在上半夜升起,随着地球的自转,当银河慢慢挪动到我们想要拍摄的位置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天文晨光出现之前2小时左右。所以,计划好自己的时间,在银河到达指定位置前抵达拍摄点即可,不用通宵守候,把时间浪费在无聊的等待上。
4.在相机曝光时间内,人物绝对不可随意晃动。经常有读者提问,夜晚拍摄人像怎么才能不糊,唯一的答案就是尽量使自己的身体固定住不要动!随意的晃动会直接导致废片的产生,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人物不晃动呢?一是不要摆过于复杂的Pose,二是尽量将身体的轮廓感展现出来,三是距离机位不要太近,这一点没有别的技巧,只有不断练习,才能用信念战胜身体的晃动。
Tips
可以先模拟想要拍摄画面的具体时间,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到达拍摄点,这一点对所有的拍摄都适用。
前期拍摄现场详解分析
在约翰山上拍摄其实是计划外的事情,当晚的计划是在特卡波湖旁边拍摄。没想到凌晨1点30分左右突然来了一片对流云海,将整个湖区笼罩在雾中。凭借多年的拍摄经验,我断定如果爬上约翰山,看到的画面一定是云海上的满天繁星。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我和三个小伙伴夜爬约翰山。从特卡波温泉开始爬到拍摄点,大概一个小时。当我们从山上的森林里穿出云海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一起欢呼“太美了”。云海之上的大小麦哲伦星云熠熠生辉,而此时已经是凌晨4点了。因为我之前在白天来过几次约翰山,所以十分清楚拍摄地大概在什么位置,只是需要找到适合拍摄剪影效果的从下往上拍摄的机位。找好机位,设置好拍摄参数,此时银河已过中天并且开始西落。我指挥三个小伙伴站在指定位置,并在左边预留好自己的位置,按下定时快门后,跑过去站位完成拍摄(图115)。
▲ 图115
后期处理思路Tips(图116)
▲ 图116
1.色温的校正。
2.提亮地景和人物的暗部。
3.突出银河。
4.画面明暗关系调整。
经过后期处理,前后效果对比如图117所示。
▲ 图117
后期处理实际操作示范
一、在ACR里进行一级调色
(一)打开RAW格式文件的方法同前面一样
(二)在ACR中进行一级灰度调色
在“细节”面板中将“锐化”的“数量”值调整为“0”,将“减少杂色”里的“颜色”值调整为“100”,这一步操作是去锐和去除画面中的色彩噪点;在“镜头校正”里选择“启用配置文件校正”复选框,以消除画面的暗角(图118)。
▲ 图118
在“基本”面板中将“色温”值调整为“3150”,将“曝光”值调整为“+0.60”,将“对比度”值调整为“-23”,将“高光”值调整为“-13”,将“阴影”值调整为“+21”,将“黑色”值调整为“+38”,将“自然饱和度”值调整为“+10”(图119)。这一步是将画面提亮,以方便之后进行整体明暗调整的操作。
▲ 图119
在“色调曲线”面板中将“高光”值调整为“+22”,将“暗调”值调整为“+12”,将“阴影”值调整为“+18”。这一步是增强银河中心的高光和进一步提亮暗部(图120)。
此三步已经快速地完成了一级灰片的调整,保证银河中心不过曝,同时地景以及人物也有细节。
▲ 图120
二、进入PS进行二级调色
(一)用同样的方法,打开已经在ACR里调整好的原始照片,单击“打开图像”按钮进入PS
(二)分别调整天空和地景的对比度
分开调整这张照片的天空和地景,需要使用一种新的蒙版方式,并使用“快速选择工具”来进行操作。选中“图层”面板里的“背景”图层,选中工具栏里的“快速选择工具”,将选择模式设置成“添加到选区”,并将“大小”值设置为“363像素”、“硬度”值设置为“100%”、“间距”值设置为“28%”、“角度”值设置为“0”、“圆度”值设置为“100%”、“大小”设置为“钢笔压力”(图121)。
▲ 图121
在画面中沿着地景的轮廓拖动鼠标,直到系统根据画面的明暗程度画出这个选区(图122)。然后完善这个选区,将画面放大到如图123所示的大小。可以看到标记处并没有覆盖选区,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再次使用“快速选择工具”来添加这些选区,将“大小”值设置为“17像素”,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在人物的双腿之间多次拖动(图124),完成所有天空区域的选择(图125)。
▲ 图122
Tips
“快速选择工具”的“大小”值根据画面中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比如这张图里人物腿之间的距离很窄,所以要使用很小的“大小”值,人物以外的大部分天空面积很广,所以要使用比较大的“大小”值,甚至天空和地景混杂在一起,当系统无法自动分辨出轮廓的时候,就需要手动选择区域,或者利用通道选择色彩。
▲ 图123
▲ 图124
▲ 图125
利用刚才创建好的选区,分别创建两个“曲线”调整图层(图126),然后将最上面的“曲线”调整图层利用“反相”功能将蒙版转换一下(图127),转换后的蒙版如图128所示。
▲ 图126
▲ 图127
▲ 图128
分别对影响天空和地景的曲线做调整(图129)。由于天空和地景的光比造成了亮度信息的不同,因此需要分开调整对比度。
▲ 图129
(三)单独提亮中心区域并压暗四周
合并之前的曲线调整图层为“图层1”,并选择“Color Efex Pro 4”滤镜(图130),选择“变暗/变亮中心点”,将“形状”设置成“2”号,并把形状中心位置放到画面中人物的位置,将“中央亮度”值设置为“56%”、“边框亮度”值设置为“-36%”、“中央大小”值设置为“13%”(图131)。这一步主要是单独提亮中心区域,并且适当压暗四周。
▲ 图130
▲ 图131
(四)提高画面整体质感
复制“图层1”为“图层1拷贝”,并选择“Color Efex Pro 4”滤镜,选择“详细提取滤镜”选项,将“详细提取”值设置为“20%”、“对比度”值设置为“28%”、“饱和度”值设置为“55%”、“半径效果”设置为“精细”,如图132所示。这一步是为了增加画面的精细程度,并增强整体的对比度和饱和度。
▲ 图132
(五)突出橙红色气辉
按住“Command”键用鼠标左键选中影响天空的图层蒙版,提取出这个选区(图133)。
▲ 图133
选中“图层1拷贝”图层,创建一个新的“可选颜色”调整图层(图134),将其“红色”通道里的“青色”值调整为“-92%”,将“洋红”值调整为“+1%”,将“黄色”值调整为“+10%”,将“黑色”值调整为“-27%”;将“黄色”通道里的“青色”值调整为“-24%”,将“洋红”值调整为“+11%”,将“黄色”值调整为“+23%”,将“黑色”值调整为“+16%”,如图135所示。
▲ 图134
▲ 图135
(六)降低地景的整体饱和度和对比度
用与上一步相同的方法选中影响地景的蒙版,创建一个新的“可选颜色”调整图层,将其“红色”通道里的“青色”值调整为“+48%”,将“黄色”值调整为“-9%”,将“黑色”值调整为“-9%”;将“黄色”通道里的“青色”值调整为“+26%”,将“洋红”值调整为“+27%”,将“黄色”值调整为“+26%”,将“黑色”值调整为“-8%”(图136)。
▲ 图136
三、在ACR里综合调整画面明暗关系
创建“径向滤镜”,覆盖天空银河区域,将“曝光”值调整为“-1.05”,将“对比度”值调整为“+64”,将“高光”值调整为“+20”,将“阴影”值调整为“-7”,将“白色”值调整为“+100”,将“去除薄雾”值调整为“+7”(图137)。
▲ 图137
创建两个“渐变滤镜”,覆盖画面左右两边,将“曝光”值调整为“-0.70”,将“对比度”值调整为“+14”,将“高光”值调整为“+3”,将“阴影”值调整为“+64”,将“白色”值调整为“-8”,将“黑色”值调整为“-4”,将“饱和度”值调整为“-19”(图138)。
▲ 图138
创建“渐变滤镜”,覆盖画面地景区域,将“色温”值调整为“-1”,将“色调”值调整为“+17”,将“曝光”值调整为“-0.70”,将“对比度”值调整为“-28”,将“高光”值调整为“+40”,将“阴影”值调整为“+8”,将“白色”值调整为“+50”,将“黑色”值调整为“+10”,将“清晰度”值调整为“+10”,将“去除薄雾”值调整为“-4”(图139)。
▲ 图139
创建“径向滤镜”,覆盖银河区域,将“色温”值调整为“+8”,将“色调”值调整为“+3”,将“曝光”值调整为“-0.25”,将“对比度”值调整为“-36”,将“高光”值调整为“+33”,将“阴影”值调整为“+70”,将“白色”值调整为“+70”,将“清晰度”值调整为“-11”,将“去除薄雾”值调整为“+5”(图140)。
▲ 图140
创建“径向滤镜”,覆盖银河中心高亮区域,将“高光”值调整为“-4”,将“白色”值调整为“-53”(图141)。
▲ 图141
创建“渐变滤镜”,覆盖画面中的天空区域,将“色温”值调整为“-6”,将“曝光”值调整为“-0.25”,将“对比度”值调整为“+38”,将“高光”值调整为“+30”,将“阴影”值调整为“-44”,将“白色”值调整为“-22”,将“饱和度”值调整为“-10”(图142)。
▲ 图142
创建“渐变滤镜”,覆盖画面中的地景区域,将“曝光”值调整为“-0.70”,将“阴影”值调整为“-4”(图143)。
▲ 图143
在“基本”面板里将“对比度”值调整为“+2”,将“高光”值调整为“+10”,将“阴影”值调整为“+18”,将“白色”值调整为“+23”,将“黑色”值调整为“-8”,将“清晰度”值调整为“-12”,将“去除薄雾”值调整为“+5”(图144)。
▲ 图144
经过以上一系列利用“渐变滤镜”和“径向滤镜”进行的局部调整,在ACR里的整体调整就告一段落,这张照片的后期处理已有效果,接下来就是进一步完善细节。
四、在PS里进行降噪、锐化、中性灰地景的最后处理
创建中性灰图层,创建方法同努盖特角灯塔银河的创建方法相同。选中“图层2拷贝”,将“画笔工具”的“大小”值设置为“380像素”左右,将“硬度”值设置为“0%”,将“不透明度”值和“流量”值都设置为“15%”,将“平滑”值设置为“10%”,设置“前景色”为“白色”,然后在地景高亮区域涂抹(图145),最终涂抹成如图146所示的效果,然后再来对比一下涂抹前后的效果(图147)。
▲ 图145
▲ 图146
▲ 图147
进行通道降噪和图层叠加锐化,使这张图片获得最终的调整效果,方法和前面一样,过程不再赘述。最后对比一下调色之前和调色之后的直方图的色彩信息(图148),和前面两张照片一样,最终调色后直方图的色彩信息都聚拢在中间偏左一点的位置。
▲ 图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