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马铃薯是一种茄科茄属块茎繁殖类生产作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印第安人最早发现并食用野生马铃薯,距今已有8000多年。马铃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及脂肪,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有“第二面包”“地下苹果”的美誉,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发展前景的高产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1]。联合国粮农组织将2008年确定为“国际马铃薯年”,肯定了其在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2]。由于马铃薯具有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粮菜兼用及加工转换能力强等特点,联合国已将马铃薯列为世界四大主粮之一[3~5]。
2015年1月,“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余欣荣[6]表示,我国将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力争使马铃薯作物种植规模(种植面积及单产量)和其主粮化地位得到显著提升。马铃薯主粮化是以国民营养为指导,以马铃薯主食化为切入点,以营养、消费、生产一体化的关键技术体系和政策为支撑,将研究、试验、集成、示范、推广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形成马铃薯与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提高马铃薯产业化水平,将马铃薯由目前的副粮、杂粮提升为我国第四大主粮。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改善居民膳食结构、促进马铃薯加工多样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马铃薯作物种植形成了四大区域,这些区域相对集中且各具特色,分别为:中原二作区、北方一作区、南方冬作区、西南混作区,其主要种植地区包括黑龙江、内蒙古、陕西、吉林、辽宁、云南、四川等。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2013年全世界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和地区有159个,种植面积为1946.3万公顷(1公顷=10 000m2),总产量达36 809.6万吨。我国自1995年以来,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2013年世界马铃薯发展情况如图1-1所示,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为577.2万公顷,总产量为8 892.5万吨,占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9.7%和24.2%。
图1-1 2013年世界马铃薯发展情况
图1-1 2013年世界马铃薯发展情况(续)
近些年,随着世界马铃薯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马铃薯作物的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虽然目前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但其作物单产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3年新西兰是世界上马铃薯单产量最高的国家,约为46.3吨/公顷,世界平均马铃薯单产量为18.93吨/公顷,而我国马铃薯单产量仅为新西兰的三分之一,约为15.4吨/公顷,低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我国是马铃薯作物的生产大国,却不是生产强国[7~8]。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是制约马铃薯生产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加拿大、美国、新西兰、英国等国家于20世纪中期已基本实现了马铃薯机械化生产,而我国马铃薯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仅为19.6%左右,与国际先进水平(大于70%)相差甚远[9~11]。世界发达国家通过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不断发展马铃薯产业,这也将是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马铃薯机械化播种作为实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目前,我国的马铃薯播种仍以人工或半机械化种植方式为主,其费工费时、种植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播种作业行距、株距、播种深度不规范,严重影响了马铃薯产业规模的发展。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技术是将机械化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以提高其单产量、降低劳动强度及生产成本,为促进马铃薯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马铃薯精密播种技术由于具有增加产量、提高作业效率、节约成本等优点,因此已成为播种技术的主体发展方向。
合理、有效地推广、应用马铃薯精量播种机具进行精密标准化播种,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可有效降低作业成本及能源消耗,提高作业质量及效率,同时有利于出苗整齐,减小后续工作强度,利于后期的田间管理及收获作业,是实现马铃薯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对调整我国农业结构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马铃薯精量排种器作为实现精密播种的核心工作部件,其排种性能直接影响种植的质量与效率。按工作原理的不同,马铃薯精量排种器分为气力式精量排种器和机械式精量排种器[12~14]。勺带式精量排种器属于机械式精量排种器的一种,具有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等优点,因此是我国马铃薯播种产业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排种装置。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开始对此类排种器进行研究[15~16],主要以排种器结构、形式的创新研究居多,对关键部件的理论分析和可控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在高速作业过程中,仍存在因播种种薯(切块薯或整薯)尺寸差异及机具振动等原因导致的重播和漏播现象,排种作业质量较差、效率较低,适应范围小,无法完全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在此背景下,本书对马铃薯精密播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结合马铃薯播种农艺要求,对马铃薯种薯物料特性进行研究测定;优化设计双列交错勺带式精量排种器,对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建立充种、清种、导种和投种过程动力学模型,优化关键部件双列交错排种总成、主动驱动总成、振动清种装置、充种箱体的结构参数;运用离散元素法进行充种运移性能仿真模拟分析及虚拟充种试验,提高排种器的充种性能及质量;运用高速摄像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进行投种轨迹测定试验研究,优化排种器的导种及投种质量;以工作转速和振动幅度为试验因素,以合格指数、重播指数和漏播指数为试验指标,进行多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优化排种器的最优工作参数;在此基础上配置设计马铃薯精量播种机具,进一步测试排种器的工作性能,以期为马铃薯精密播种机具及其关键部件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促进马铃薯播种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