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问题的本质甚至无关游戏
亲子交流的陷阱
有个朋友找我诉过这样的苦:“如果我家儿子能把打游戏的时间用在学习上,那得学得多好啊!打游戏纯属浪费时间!”
我没劝他,也没宽慰他,只是给他讲了个笑话。
有个好心人劝朋友戒烟:“你看你,烟龄十五六年了,算下来,你把一辆奔驰都抽没了!戒烟吧!”结果人家反问:“你抽烟吗?”他回答:“不抽呀。”“那你的奔驰呢?”
抽烟当然不好,但是这个笑话很明确地指出一个人们容易忽视的道理: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让孩子不再在玩游戏上“浪费时间”,就必然会转化成高效精进,学有所成。
即使在没有电子游戏的时代,也总有一些东西看上去侵扰了孩子的正常发展——歌舞厅、台球桌、网吧,在不同的社会阶段,都扮演过类似的角色。这些在外界看来产生负面影响的东西不断更替,但是让家长操碎了心的孩子始终没见少,为什么?
因为本质上的问题根本就不在游戏、台球、蹦迪这些“坏东西”上,而是在教育模式、亲子关系、家庭氛围中。找错了症结所在,是大量烦恼的家长在尝试解决问题时迈错的第一步。在问错了问题的情况下,再好的答案,也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时,第一时间“甩锅”给某个外界抨击的东西,这是为人父母者最常见的懒政行为之一。
游戏管理从何而起
不问青红皂白,就笃定“只要让孩子不打电子游戏,就能越来越好”,这是家长对于游戏管理的一厢情愿,也是对于游戏管理过度简化的解读。即使我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也仍时常面对类似的困境。有的时候我玩游戏被我爸看到,他还会说:“你都多大了,还玩游戏呢?”这种心态凸显了家长对于游戏的认知:孩子童年时玩游戏,是浪费时间;孩子成年了玩游戏,是不务正业。
真正的游戏管理其实要复杂得多。因为人与人的沟通,本身就是个系统化的工程,它涉及态度、价值观、认可度、交流意愿等。
我们不妨先把电子游戏抛开,看看今天的家长是如何与他们的孩子互动的。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请你稍微回想一下,你上一次和孩子就某个事物交换看法、有所交流是什么时候?你们谈了什么?
也许是今天早上开车送孩子去上学,你们在路上聊了聊关于不能总在学校丢文具的事情;也许是昨晚,你的伴侣向你埋怨孩子在学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又提点了一下,所以你加班回来后,嘱咐孩子上课要认真点;也许是上个周末,你辅导孩子写周记作文,发现他频繁地写错某个字,而在你教育他的时候,你们甚至还出现了一点小摩擦;还可能是上个月,孩子想让你给他买一双最新款的运动鞋,而你完全不能理解一双普通的板鞋凭什么能卖到近两千块,所以拒绝了他,还对他讲要勤俭节约,以及你自己小时候穿的鞋就很便宜……
不难发现,这些交流都带着点自上而下的管理、教养甚至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家长觉得不说不行,孩子却八成不太爱听。
更残酷的是,这种交流其实占据了普通家庭中亲子交流的大多数。
接下来,请你再回想一下(因为有难度,所以这次可能会有点费劲),上一次你和孩子眉飞色舞地交流,或者深入地交流观点,产生有思想共鸣的碰撞,又是什么时候?
也许是上次一起看篮球赛,你们交流了某个队伍的当家球星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也许是她吐槽班里某个同学的“奇葩”行为,而你也和她讲了讲一个很难相处的同事;也许是儿子的妈妈因为某件事情生气了,而你们父子二人非常默契地交流了一下:“哎呀!女人真是难懂呢。”……
对我而言,上一次类似这样的交流,是我家五岁多的大儿子某天晚上睡觉前和我聊起“原子弹是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开始对枪炮很感兴趣,也因为“军事”成了他们同龄人之中交流的重要话题,所以他最近经常和我聊这个话题。他告诉我,幼儿园里的男同学今天因为一件事争执了很久——如果原子弹在奥特曼的手心里爆炸了,奥特曼会不会受伤。小朋友们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一派认为原子弹对奥特曼来说,连个“摔炮”都算不上;还有一派认为奥特曼再骁勇,也是一具肉身,怎么敌得过原子弹?
儿子问我原子弹到底能有多厉害,我对他说:曾经有两枚原子弹真正在战争中使用过,是美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它们甚至还有名字,分别叫“小男孩”和“胖子”。
儿子来了兴致:“爸爸,这个胖子比你还胖吗?”
我则继续对他说,这两枚原子弹大概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及战争有多么残酷。
聊着聊着,我们爷儿俩决定明年去一趟长崎的原子弹爆炸资料馆,倒不是为了掂量原子弹的威力,而是为了通过了解战争的残酷,更好地珍惜当下的和平。
这段对话,是我在面对上面那个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场景。这样的交流即使发生在亲子之间,其实也很平等,有交互、有共识、有产出,它是一次有价值又不至于弄得不欢而散的对话。
还有一种场景,我也希望你稍稍回想一下。
有没有那种孩子带着满满的倾诉欲来找你聊某件事,而你却让他体会到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的场景?你要么嘻嘻哈哈一笑带过,要么点点头而已,反正没听进去。甚至我还见过有的家长对孩子做出了“轰苍蝇”的手势——一边儿玩去!
可能是因为孩子谈的话题幼稚,也可能是因为孩子聊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还可能是因为孩子总是重复对我们说一件事,弄得我们有些不耐烦,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孩子试图影响我们的时候,我们“拒绝”了他们,不是明面上的对抗,而是那种你说你的,我就听着,不交流,更不支持的感觉——就像在我们让他们好好写作业、不要在学校丢三落四、别驼背的时候,他们对我们做的一样。实话实说,在很多家庭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对不同的事物,家长与孩子往往有着不一样的交流意愿。如果两代人在某件事上的交流意愿是一致的,同时还达成了难能可贵的共识,那么彼此之间肯定会产生互相促进的影响,优质的交流与关系自然就产生了。
如果交流意愿不一致,家长试图给孩子施加影响而孩子拒绝,情况就会变成孩子闷头听着家长无聊的说教;孩子试图给家长施加影响,而家长下意识地觉得孩子讲的东西没什么值得关注与深入讨论的地方,那么想要有高效的亲子交流,同样无异于纸上谈兵。
更可怕的是亲子双方互相“佛系”相处,甚至没有影响彼此的意愿,更不用说对共识的体验了。
在同一个频道上沟通
我们与孩子的交流,其实不管聊什么,都必然会落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这个坐标系的两轴,分别是孩子的交流意愿和父母的交流意愿(见图1-1)。这两个轴,将孩子与父母的交互,区分成了四个区间。
图1-1 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模式
家长对孩子的说教是家长想说而孩子不想听,而孩子对家长“热脸贴冷屁股”则是孩子想讲而家长不乐意陪着。如果双方都不怎么有交流意愿,自然就变成了都不说话,看似和平,但实际上有点“丧”的家庭状态。
最好的状态,当属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意愿都强烈,在这个区间的交流都属于“有效沟通”。但是请注意,有效沟通不等于有趣沟通,发生在这一区间的交流体验如何,主要取决于亲子双方对于讨论内容的共识度高不高。
比如你和你的爱人抢遥控器,一个想看足球,另一个想看综艺,这时候你们的交流意愿都很强烈,但是无法取得共识,就会进入“有价值的争执”,最终决定再买个电视装在卧室里,这样两个人分开看,大家都开心。
再比如我之前提到的我与大儿子之间的“卧谈会”,我们双方的共识度很高,交流意愿也很强烈,自然就出现了高投入的交流状态。
在你和孩子的交流中,你们的谈话主要集中在哪个象限呢?当你们谈话的主题是电子游戏时,又会集中在哪个象限里呢?
在那些因为孩子玩电子游戏而出问题,进而来咨询我的家庭里,我发现这样一个同性的特征:他们一般都处于亲子交流意愿极为不对等的状态。孩子想与他人聊的,是电子游戏本身,而家长想和孩子聊的,只是电子游戏管理。
换句话说,孩子们其实很想和家长说说自己玩了些什么,甚至想和家长一起玩。但是从家长那边得到的反馈,却往往与游戏内容无关,而更多的是“你少玩点”“玩游戏有什么用”“别人家学习好的孩子,没有像你这样成天打游戏的”。
双方都在自说自话。孩子和你聊游戏的时候,根本没有获得预期的反馈,长此以往,他当然不愿意和你聊了。你管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孩子也根本不接话茬,管理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有一位母亲带着她15岁的孩子来找我,她觉得儿子有“网瘾”。我和这个男生聊了聊,谈了谈他玩过的游戏,以及他对于这些游戏的观点和看法。在聊了几个我们都比较喜欢的游戏之后,我又问了问他对于学习和生活的想法,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待。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有见地的孩子,不管是聊起自己钟情的游戏,还是自己的生活,都是眉飞色舞,也不乏很深刻的观点。他甚至会拿某个经典的游戏角色和自己身边的某个同学做类比,这样我们两个就能同时明白他到底指的是那些同学身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然而他的母亲全程都带着一种蔑视的目光,侧视着自己侃侃而谈的孩子——就算没接受过心理学的专门训练,你也能从她的表情中看出来,那是一种好像看见了蟑螂一样的深深的厌恶感。
她应该不厌恶自己的孩子,不然就不会很重视这件事,带着孩子来见我。她厌恶的是谈论电子游戏时的孩子,打心眼里,她敌视游戏本身。当游戏和她的孩子产生了交集,她会认为这是孩子染上了一种疾病,就像需要切割掉恶性肿瘤一样,要让游戏和自己的孩子保持距离。
但是电子游戏和恶性肿瘤,差距可太大了——我会在本书稍后的部分,严肃认真地讨论这个议题。
所以,家长在试图解决孩子身上所谓的游戏问题时,往往拒绝讨论游戏本身,而是一个劲儿地问我:“我怎么才能让他不玩游戏?”或者“需要我出多少钱、出多少力,你就能够让我家孩子不再玩游戏?”
这些问题,都不是与游戏有关的问题,而是与游戏管理有关的问题。
所以说,我所见到的来求助的家庭,在本质上全都面临着同一种困境:剃头挑子一头热。要么是只热衷于游戏管理的家长搞不定喜欢游戏的孩子,要么是想和家长谈游戏的孩子得不到家长的丝毫认可。
我从没见到过一个家长,和孩子有同样强的讨论游戏的意愿,同时还需要我的帮助。的确,我很难想象有一个家长找到我,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赛车游戏好玩,但是我家孩子就是喜欢玩建造游戏,我觉得他有问题!你能不能和他聊聊?”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好好和孩子就游戏这个问题达成有效沟通,就必须保证大家所讨论的东西都集中在一个频道上:该聊游戏本身的时候我们就聊游戏,该谈游戏管理的时候我们就谈管理。
不再各说各话,停止彼此对牛弹琴,让交流意愿与交流主题趋于统一,是亲子就游戏话题进行沟通的第一步。
然而,孩子和家长对于电子游戏的态度,有着高度的不一致。在电子游戏这个话题上,亲子之间的分歧,要远远多于共识。
作为一个家长,可能觉得这是句废话:电子游戏对孩子而言,就相当于酒精、香烟、色情读物和毒品,要严加管控和防范,一不留神,孩子就落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在对电子游戏的认识上要取得共识,难道不是推波助澜地把孩子往万丈深渊里面推吗?
所以,“游戏有害”成为很多家长的一条态度底线。向邪恶的东西妥协,是在养育中绝不能容忍的行为。于是,不少家长在孩子的电子游戏管理上,追求的目标非常单纯:孩子尽量别玩,或者玩得越少越好,而家长为此付出的努力、管理成本与情绪成本,同样也是越少越好。
在我看来,这类观点是对孩子进行游戏管理时,家长身边最不容忽视的“猪队友”。带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去进行电子游戏管理,非常容易走上南辕北辙的道路。因为这种认识,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要知道,对于电子游戏,很多家长所坚持的负面观点,并没有科学证据支持。
答︱疑︱时︱间
“我也想和孩子有高投入的交流,但我的孩子不愿意和我沟通,怎么办?”
的确,很多家长在和我谈到“亲子交流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都会一拍大腿,不无惋惜地说:“哎呀!我们家就没有高质量的交流!”
如果一开始亲子交流就走上正轨,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一开始就脱了轨,孩子对家长变得爱搭不理的,家长就没招了。
这时的大忌,是故作真诚地专门到孩子面前,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今天想和你好好聊聊,咱们俩说点知心话。”虽然很多所谓亲子专家推荐家长们这么做,但在实际生活中,这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非但不会让孩子积极主动地沟通,反而会让他们立刻警觉起来。因为事出不意必有妖,无事不登三宝殿,孩子想:“平时唠叨我、批评我,突然来这么一手,是什么意思?”
我的建议是,第一,你需要找一个并不那么刻意、专门的机会,比如接他放学回家的路上、一起泡温泉的桑拿房里、晚餐的时候,既能聊一聊,又不至于显得太刻意。
第二,我更建议你真的去和孩子交流,而不是换一种相对柔软的方式,在沟通中逼迫孩子就范。很多家长在这种沟通中,其实就是换了一张和善的面孔,但仍是在把自己的态度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孩子怎么想并不重要,家长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一个不容更改的方向。这种沟通的本质依然只是单方面的宣贯。
第三,我建议你甚至可以耐心地等一等,而不是专门去营造与寻找沟通的机会。大家都在一个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沟通的场合总是会发现的,当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时,双方也就会更加舒服地去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