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从封闭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
过去40多年,中国更多的是从国内视角来参与全球问题的讨论。中国的成功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强劲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全球总产出中的份额从1990年的1.5%上升至2017年的15.3%。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加入WTO时,中国有过忐忑和疑虑,但还是认清了方向,中国不可能在封闭中求得发展并实现现代化,必须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不断地从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受益,同世界其他国家建立起强劲的经济联系,愿意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并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中国以积极的姿态逐步融入全球化进程
(一)中国经历了由开放倒逼到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调适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中国逐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4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幸运地跟随了全球化的潮流,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从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和沿海省份到加入WTO,经历40年的开放倒逼改革过程,中国已逐步形成了现有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是以出口导向的方式参与世界贸易,而到后期,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全球化的领域更加广泛深入。
(二)中国加速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逆转
中国加速融入全球化表现突出的第一个时期是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1992—1996年),这一时期表现为货物与服务出口占GDP比重快速上升阶段(见图2-1),同时经济增速也出现了连续5年的两位数增长。加速融入全球化表现突出的第二个时期是加入WTO之后直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2003—2007年)。这一时期,中国继续加大投资,增加产能,促进经济增速保持高增长,同时利用加入WTO融入全球市场的机会,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段时期出口占GDP的比重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经济增速再次出现连续5年的两位数增长。正是经历了这两个加速融入全球化的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75%攀升至2015年的14.89%,并在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主动适应并掌握全球化发展的规律,不断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协作分工中获益。近年来全球化进程尽管遭到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的挑战,但中国已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特性,继续主动扩大开放,深入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并从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受益。
图2-1 1960—2017年中国货物与服务出口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三)中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高度责任感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化早期,中国粗放式发展造成高消耗、高污染和高排放,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衰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绿色发展作为引领中国发展的理念之一。全国各地遵照新发展理念要求,通过节能减排综合举措、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PM2.5浓度和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2017年,中国重点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了34.6%,单位GDP能耗下降至约0.606吨标准煤/万元,与美国、德国、日本的差距缩小至2~3倍。2016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0.7%,已连续2年出现下降,远低于4.2%的10年平均增速水平。
(四)中国参与并融入经济全球化,付出了一定的资源环境代价
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中除了提供廉价劳动力,还付出了一定的资源环境代价。近年来,尽管中国开展了艰苦努力的“蓝天保卫战”,但当前中国主要城市的空气污染程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发布的全球296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国城市的排名较低,PM2.5年均值全国最低的三亚位列第1572名,而广州、上海、北京分列第2693、2733和2917位。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碳排放总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006年为4.9公吨/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为4.6公吨/人),并呈现较快幅度的增长(2014年为7.5公吨/人)(见图2-2),逐步逼近德国(2014年为8.9公吨/人)和日本(2014年为9.5公吨/人)等发达经济体。在降低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方面,中国比其他国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图2-2 1978—2014年全球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五)中国经济面临产业转移外迁的压力
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也在遭受产业外迁的痛苦。尤其是随着中国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以及环境治理标准的提高,具有传统出口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丧失低成本优势,被更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替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雁阵模式”相继向外转移,产业分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扩展。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甚至非洲国家正承接更多的制造业分工,构成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后劲。即便面临产业向外转移和工作岗位流失的难题,中国也不会开全球化的倒车,而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而是通过自身努力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抵御产业转移带来的“产业空心化”风险。
二、中国将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很可能会对经济全球化产生向后拉的冲力,而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中国坚定支持由WTO规则主导的多边贸易体制,并在遵循国际规则的前提下继续参与全球化进程,同时也积极参与全球化国际秩序重构,努力成为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充分利用现有世界贸易规则,持续维护并推行以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积极推动制定更为公平、包容、健康的国际规则,支持推动WTO规则向更好的方向改革,并且让更多的参与者从中获益。例如,中国正通过公开对话、讨论和构建所有人共同受益的伙伴关系,化解对全球化的疑虑、质疑和反对之声。
(一)中国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应有的建设作用
中国积极维护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既是全球化的倡导者,也是积极的践行者。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作用在减弱,中国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坚持多边投资贸易体制,完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近年来,中国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中来。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亚太自贸区协定(FTAAP)建设,积极参与全球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合作,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为加强各国宏观政策协调形成协同共享的政策框架,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进而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支撑。
(二)中国致力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坚持捍卫开放、透明、普惠、共赢、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坚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经过长期的努力,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签订10多个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2018年11月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一步扩大从世界各国进口的力度。积极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并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加大投资力度,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而且以切实行动促进世界经济的包容、平衡和普惠发展。2016年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利马会议上提出要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倡议建设亚太自贸区。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全球化愿景。中国一贯主张建设开放透明、互利共赢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也正积极参与多边经贸投资安排的谈判,积极推动包括RECP在内的多边合作机制,加快中美、中欧等双边FTA和BIT谈判进程,构建高标准的区域贸易投资网络,通过推动亚洲区域合作,为全球化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三)“一带一路”倡议增添全球化开放包容新内涵
“一带一路”建设践行了全球化的基本理念与原则,体现了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均衡、包容、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作为加强交流和国际开放方面的倡议,“一带一路”能有效克服传统全球化带来的发展不平衡的弊端,引领经济全球化回归人类发展的本质。“一带一路”倡议不失为全球化的一种新的思路和尝试,而且践行了全球化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且增加了更多公平、包容的内容,能够让不同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受到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欢迎。“一带一路”框架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体现了均衡、包容、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并为全球发展注入稳定因素,尤其是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配套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推进方式可以弥补现行全球化格局中忽视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缺陷。
(四)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努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积极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通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共建共享,实现全面地参与全球化进程。这意味着中国将要使用新的共赢思维规划全球化的未来,采用务实的发展理念推动全球化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中国内陆向西开放和一体化发展,带动沿线国家实现共同现代化,开创包容性经济全球化,体现了中国担当与中国智慧。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纲领,也是推动全球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思维。“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有助于推动现有治理机制的改革,将为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提供一个新的发展典范,表明中国正在承担相应的历史责任,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国际公共产品,发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的建设作用。
三、中国致力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区域一体化
为了抵御美国贸易政策内倾转向带来的冲击,区域贸易便利化安排成为推动贸易增长的重要途径。以WTO为主导的多边规则面临被边缘化和重新修订的不确定性。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贸易政策表现出放弃多边和重视双边的倾向。这种倾向已经造成美国参与的多边贸易制度被边缘化和重新修订的问题。近期,发达国家都在强调公平互惠的贸易,并提议修订WTO规则,而且把矛头对准了中国,这种做法实在是令人吃惊。中国加入WTO后始终是规则的遵守者、维护者和贡献者,很少挑战现有的国际规则,美国依据国内法律开展“232”调查、“301”调查,把WTO规则置于一旁,采取单方面加征关税等有违WTO规则的做法。如果说WTO规则存在缺陷或漏洞,要对其进行查缺补漏则需要广泛的多边场合商讨,特别是要重视广泛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的意见,否则修订后的规则也很难符合公平贸易原则。
(一)中国坚持维护以WTO为主导的多边贸易规则体系
长期以来,中国高度重视自由贸易、区域一体化和国际合作。中国的态度已反映在国家的政策文件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逐步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下,中国领导人在多边场合多次表达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球化,主张建设开放透明、互利共赢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愿同有关方推动多边自由贸易谈判进程,而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上就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即便在当前全球经济出现新变局的情况下,中国在推动区域合作和达成自贸区谈判方面也不遗余力。例如,在RCEP谈判上,中国是该项谈判的积极推动者,一如既往地尊重并支持东盟在谈判中的核心地位,继续发挥更加具有建设性的作用,与谈判各方一道,努力推动协定尽早达成。据笔者了解,2015年以来,中方都在各种场合表达了希望当年底完成RCEP谈判的愿望。
(二)中国把市场开放视为倒逼国内改革的动力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对此纪念的最好办法就是更大程度地深化改革开放。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向世界宣布中国主动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举措。对很多国家来说,开放市场对国内产业发展有利有弊。中国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并将其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期达到开放的预期目标。例如,近年来中国出台了若干重大政策措施,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汽车、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外资股比限制;2018年版负面清单由之前的63项缩减至48项,在金融、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汽车等22个领域均推出了开放的举措;积极探索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主动扩大进口,大幅度降低汽车、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关税,加快推进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进程,2018年11月在上海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等。
(三)中国促进在区域合作中形成政经良性互动的局面
在区域合作中,经济合作固然重要,但若缺乏必要的政治互信,负面的政治情绪就会拖累经济合作。不彰的政治关系必将制约相互间开放市场。近年来,中国积极采取“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策略,积极改善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关系,强调互利共赢,在考虑符合本国人民利益的同时,兼顾合作伙伴的利益。在区域自贸协定谈判中,中国积极通过沟通交流发挥建设性作用,尽可能促进政治关系改善,而不去推动过分以政治目的为主的FTA,争取形成政经良性互动的局面。在此方面,区域学术机构和智库间的合作交流也能发挥“以经促政”“以民促官”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