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网络环境下访问控制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单机时代信息传播

单机时代,所有计算和存储均在同一台主机内进行,可连接一台或多台用户终端,终端用于显示或者录入,用户无法拷贝屏幕。所有的打印机都放在主机旁,由用户终端发送打印请求,通过主机提交打印作业,打印完成后由机房管理员人工传递给用户,用户无法进行非授权拷贝,如图1-2所示。该阶段信息传播的特点是,信息资源访问的主体客体都在同一台机器中。

图1-2 单机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由于当时尚无磁盘等可以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外部存储器采用磁带、卡片和纸带,无操作系统,软件使用机器语言编写,也无数据管理方面的软件,数据处理方式基本是批处理[21]。这个时代的数据属于人工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数据不保存。由于当时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一般没有需要长期保存的数据,仅在需要时将数据输入,得到结果就结束运算。

(2)应用程序管理数据。由于没有负责数据管理工作的软件系统,需要应用程序自行管理数据,不仅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还要设计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方式等物理结构。

(3)数据不共享。数据面向单个应用,一组数据只能对应一个程序。尽管有多个应用程序使用某些相同数据的需求,但由于必须各自定义,同一组数据在不同程序之间无法被相互利用、相互参照,程序与程序之间有大量的数据冗余。

(4)数据不具有独立性。当数据的逻辑结构或物理结构发生变化后,必须对应用程序做相应的修改,这严重增加了程序员的负担。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除了科学计算,计算机还应用在信息管理方面。由于数据量的不断增加,数据的存储、检索和维护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数据结构和数据管理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在此阶段,外部存储器已有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软件领域出现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和操作系统。作为操作系统管理重要资源之一的“文件”概念也在这一阶段出现并应用,并且出现了专门管理外存的数据管理软件——文件系统。此时数据的处理方式有批处理,也有联机实时处理。文件系统管理数据有如下几个特点[21]

(1)数据可以以“文件”形式长期保存在外部存储器的磁盘上。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转向信息管理,因此存在对文件进行大量的查询、修改和插入等需求。

(2)由文件系统进行数据管理。通过“按文件名访问,按记录进行存取”的方式,将数据组织成相互独立的数据文件,其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相互独立,并且程序与数据间具有“设备独立性”,即程序无需关心数据的物理位置,仅通过文件名便可与数据打交道,由文件系统提供存取方法(读/写)。

(3)文件组织已多样化。文件类型包括索引文件、链接文件等,但文件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数据间的联系通过程序去构造。数据已面向应用,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的程序,可以重复使用。但是程序设计基于特定物理结构和存取方法,文件结构设计仍基于特定用途,程序与数据结构间的依赖关系无根本改变。

(4)对数据的操作以记录为单位。在文件中只存储数据,不存储文件记录的结构描述信息,文件的建立、存取、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均通过程序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