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美的概念和特性
当大家一起欣赏一件设计作品时,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感受,如造型是否独特、图案是否漂亮、颜色是否醒目。这是因为一件作品对我们的视觉器官产生的作用和刺激,会由感觉器官转化为电信号传输给大脑,使大脑产生快乐和美的感觉,进而引起大脑对这种作用和刺激来源的关注,并把当前的感受同记忆中体验过的有关具体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它同以往感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根据既有的欣赏习惯和对美的标准的认识,对作品进行总结,将其归入美或不美的行列。对美的标准的认识是整个审美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要对美的概念、特性和美的范畴有一个理论性的认识和了解。
一、美的概念
从古至今,从世界到中国,研究美的理论比比皆是,有唯物的也有唯心的,有理性主义的也有经验主义的,总而言之,虽然理论众多但总有一种说不尽的感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就曾经对美有过论述,在《大希庇阿斯篇》[1]中,柏拉图就提出对“美是什么”的问题并对美的本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但是最后仍未能给美下一个定义,只能感叹道:“美是难的”。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堪称西方美学界的开山鼻祖,他提出了“美是数的和谐”的理论观点,为西方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中国,“美”(图1-1)这个字从字源上看,根据《说文解字》记载:“羊大为美。”古人认为羊长得很肥很大就是美,这说明,美在满足人的感性需要的同时和吃有直接的关系。另一种看法是“羊人为美”,从描绘原始图腾舞蹈的岩画上可以看出,人戴着羊头跳舞才是“美”字的起源,“美”字与“舞”字与“巫”字最早是指同一个意思,这也说明,“美”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关,具有某种社会含义,与人的群体活动联系紧密。

图1-1 美
在美学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人类对美的认识和理论阐述,纵观各种美学理论,不外乎从客观、主观和主客观三大角度来研究美,人们尝试着从客观物质的属性中去寻找美的根源,或从精神领域中去寻找美的根源,亦或将两种方法融合去寻找美的根源。下面就这3种认识美的方法分别做介绍。
1.客观的美学理念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对审美有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艺术都不是超现实的、与社会生活隔绝的,都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人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的反映。[2]普列汉诺夫[3]在《再论原始民族的艺术》中指出:社会人看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利观点,到后来才移到审美观点上去。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定义,坚信美及艺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强调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反对纯艺术论。中国的学者蔡仪认为“美”是客观的,即以客观事物美的属性来辨别美,这种属性的美能够体现或代表这种事物的本质的特征。上述这些理念均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美、认识美并深入研究美。
2.主观的美学理念
主观的美学理念主要产生在西方,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认为“所谓美和愉快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在美学领域影响巨大。之后,德国著名学者黑格尔发展了唯心主义的美学理念,他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精确地说是美的艺术,他否定自然生活中有美,主张只有艺术才是美,应该说“美是艺术的科学”,该观点明确否定自然中有美,这与“美是生活”的观念相去甚远,否认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唯心主义的“艺术至上”论。另一位德国的美学家鲍姆加登认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主张创建同研究理性认识的逻辑学相区别的“美学”;他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上述笛卡尔、黑格尔及鲍姆加登都是西方唯心主义美学观的代表人物,他们强调用主观存在的“美的方式”去发现美和认识美。
3.主客观统一的美学理念
这种观点是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提出的,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打破了以往不是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的认知方式,将两种认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融合,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中国美术的欣赏。中国另一位美学大家李泽厚先生,提出美是主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也是主客观统一的美学理念。他们二人的观点为主客观统一的美学理念奠定了基础。
人类关于美的概念问题不断进行的讨论和认识由来已久,美是一定事物所具有的对称的、协调的、给人期望追求留下想象余地或回味余地的特征。例如,人们说《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维纳斯)》[4](图1-2)雕像的美,就在于维纳斯雕像的各部分比例的对称性、协调性以及维纳斯的断臂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余地;再如人们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图1-3)的美,就在于人物的形象、画面的空间感及蒙娜丽莎那似有似无的微笑所给予人的无尽的想象空间。

图1-2 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维纳斯)

图1-3 蒙娜丽莎
人们可以这样认识美的概念,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美不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单独存在,人们通过认识等实践活动,从个别具体事物中区分、界定、彰显和抽象出来美的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说,美不仅仅是美的具体事物,而更多的是美的具体事物所包含的抽象事物。美感是人脑产生的一种特殊感觉,是人们从个别具体事物中发现美,并把美从个别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前提条件。总之,“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5]美是千差万别的,美的具体事物的普遍性能、普遍本质和组成部分,是人类产生愉悦、满足等美好感觉的源头,是人们通过反思和寻找美感产生的原因,美是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彰显、界定和抽取出来的能产生美感体验的抽象事物或实体。
二、美的特性
美有诸多特性,但是其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特性有3个,即客观性、社会性和形象性。
1.美的客观性
物质世界处处存在着美,它能为实践着的审美主体,也就是我们人类所感受到。自然领域的浩瀚宇宙、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高山峻岭、江河湖海、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等都具有美的属性,无论是原始的自然风貌,还是经实践改造过的大自然,都有美的存在。在社会领域中更是处处闪烁着美的光辉,从旧石器时代加工修饰、功能齐备的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奴隶社会庄严肃穆的青铜器及封建社会精巧美观的漆器、瓷器到现代机械化生产的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些客观存在的人类创造物均洋溢着美感。另外,精神领域的美也是客观存在的,如体现在语言美、仪表美、行为美之中的心灵美,心灵美实际上是现实的反映,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美的反映。艺术作品也具有客观性,因其反映客观的现实,从源头上可以说它仍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从唯物主义哲学角度来看,因为它是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媒介转化为美的艺术存在,是艺术家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的物化形式,因此在其现实存在上讲仍是客观的。作为美的第一个基本特性,客观性反映出作为美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存在规律及美在审美过程中的基本特性。
2.美的社会性
审美主体是人,而人又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因此,美的第二个特性就是社会性。说到美的社会性,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社会?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社会关系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国家的关系,除此以外,社会还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里群体的范畴,小到民间组织,大到国家政党。
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美是人类社会出现后才有的,美的社会性是人类实践所赋予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美,只有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在人类出现以前,世间万物无所谓美丑,就正如没有人类便无所谓善恶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人类出现后,人类文化朝着更为复杂的形式发展,这种发展和变革对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之中,美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例如,中国国旗的美感在于它代表了中国,代表了这个独立、自由、幸福、伟大的国家,看到国旗,能够让我们不由自主产生生活在这个伟大国家中的存在感和自豪感,而这也正是美的社会性的体现。
3.美的形象性
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总是以其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为主体感官所感知的特性,是以形式因素为主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的事物,无论现实美还是艺术美,都是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展示其美的风采,即通过由特定的声、光、色、线、形、质等物理因素所构成的感性形式来展示自身,离开特定的感性形式,美将无所依傍。所以,美作为人对客观物质世界具象形式的反应,它是可感的、具体的、形象的,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属性和重要特征之一。对美的形象性的认识缘于古人对形式美的思考,美的形象性是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前提和结果,它决定着美与审美乃至艺术创造的形象思维特征。
美的形象性既包括形式因素又包括内容因素:一方面,美的形象性讲求它的形式如对称、均衡、比例、和谐等的合规律性;另一方面,美的形象性凸显出内容的普遍性和典型性特点,这有益于人类的生活实践,是一种对生活实践的总结和认知。举一个Logo设计的案例,中国工商银行Logo(图1-4)在形象设计上追求简洁醒目的同时清晰地展现出该公司的企业文化特色。从整体上看,这是一个隐性的方孔钱币,在中国人心里,方孔钱币就是钱的象征,而钱的流通就是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外圆内方的古钱币形象符合中国金融业的行业特点。行徽的中心是一个“工”字,两边对称,有分有合,体现出银行与客户之间平等互信的依存关系,这是银行与客户的共存基础。这个经典的设计向人们展示了只有形式和内容相统一才能构成完整的美的形象。

图1-4 工商银行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