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1章 只要能为人类创造点东西,那就没有白过这一生
两位院士、医界名人——钟南山和高福是如何做到现在这种成就的。
钟南山自己常说,自己取得的成就,与父亲的教诲和影响密切相关。
钟南山的父亲叫钟世藩,出生于清末1901年,从小就失去父母,9岁被人带到上海,给一户人家做仆人。寄人篱下的钟世藩,一边给人家做工,一边异常刻苦地学习,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入协和医科大学。1930年,从协和毕业,又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学习,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1946年钟世藩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广州中山医院院长,获聘岭南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钟世藩也是我国著名的病毒学专家,上世纪50年代,创办了中山医院儿科病毒实验室。
钟世藩常常教导学生说,那些真正献身于科学的人,对待科学研究工作,不会计较时间、条件和报酬。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也是一位知名医生,她是GD省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
钟世藩善于学习,精于医术,更善于以身示范,善于育人。小时候的钟南山,当然会受到这样家庭的耳濡目染。年少的钟南山体会到,作为一位医生,治病救人是一件神圣的事情。
1955年,19岁的钟南山,以优异成绩考入BJ医学院。1960年,钟南山留校北医大。
钟南山曾在日记里写道,一般人是赞扬我的多,可我父亲总是批评。因为父亲对自己是“爱之切”,故“苛之深”。
1987年,86岁的父亲钟世藩去世后,钟南山一直记着父亲的一句话:“只要能为人类创造点东西,那就没有白过这一生。”
2002年11月,非典在广州省部分地区俏然出现,后扩散到内地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当时钟南山认为,这是一种罕见的新型病毒,传染性极强,要不要公开这个信息?67岁的钟南山陷入了两难之境。那一天,他在父亲坟前站了很久很久,思考的结果,最终决定向世人公开。他还铿锵有力地说:“现在疫情根本没有控制!现在怎么治疗没有好办法,特别是还不知道病原!”钟南山坚持说了真话,他不能违背自己的良知,更不能愧对自己很仰慕的父亲。他说,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
另一位院士是59岁的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高福是病毒学家、流行病学专家。他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就是:病原微生物跨种间传播机制与分子免疫学。也正像钟南山有一位好父亲一样,高福则有一位好母亲。
高福出生于山西西北部应县的一户普通家庭,父亲是木匠,母亲务农。父亲高存善,母亲杨桂莲。85岁的高存善老人这样评价自己的老伴:“她主内,我主外,教育孩子都是她做,根本不用我操心。我只负责多打工挣钱,养家糊口。我们家能有今天,主要就是她的功劳。她为自己一家培育出了:1位院士,9位博士、2位硕士。”
离福的父亲只读到小学四年级,母亲则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高福的母亲重视教育,不管家里怎么苦,都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学,那时都穷,高福的母亲总是把好的东西留给孩子,自己吃锅底,有时是“刷锅水”。她有一个原则,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做,做得还必须严谨认真。母亲对考试成绩并不是很上心,但是如果孩子们不用功,她也会严厉批评。她要求孩子们多读书,不要轻易浪费时间。高福现在还记得,母亲常说一句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勉励我们要刻苦勤奋。到现在,家里成员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是早起晚睡,认真做事。
这位母亲给孩子们留下的遗产,除了坚韧、勤奋,更重要的还有善良。
母亲在县城里租房子供孩子们读书时,房东是两位老人,由于非常时期,老人们年纪也大,经常吃不饱饭,母亲常把有限的食物分给他们。后来,母亲搬离了出租屋,得知其中一位老人去世后,就接起了照顾剩下那位老人的责任,直至老人去世。
应该说,正是高福母亲的这种向善教诲和影响,高福的路才越走越宽、越走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