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缘起
写作本书,一方面是为了给即将建立社群或已经在运用社群的人们,提供一些经验和思路;另一方面是为了对中国培训师沙龙(下面简称沙龙)这个公益的学习型社群走过的十年做个总结,为沙龙十周年庆典献礼。
这两年,互联网社群开始流行,加上建立社群的成本越来越低,导致各种类别、主题的社群纷纷涌现。但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存在着如何活跃社群、怎样吸引粉丝、如何持续提供社群价值等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即使站在风口上也飞不起来。这些问题,在沙龙走过的十年中,没有案例可循,每次都是遇到问题之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找到解决方案并试行后将其制度化。同时,随着大环境的变迁和群员状态的变化,沙龙也与时俱进,调整相应的制度和流程与之相适应。
二、本书内容
本书一共包括四篇内容,每篇都是相对独立的(见下图),大家可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起。
第一篇 从零开始建社群
第一篇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以终为始考虑建立社群这件事,做好建群前的准备工作。如果这方面没有准备充分,可能会出现下面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一时冲动建群,没有定位、没有门槛、没有群规或未按群规严格执行,导致群内交流主题混乱,最初大家觉得自由随意,最后归于沉寂;第二种是建群的目的很明确,例如为了配合企业内部因某个培训或项目建立社群,开始几天大家积极发言,之后无论群主如何呼吁或发动,群里都一片寂静;第三种是建群目的是为了变现,但前期的宣传推广效果不佳,后续愿意付费的群员不多,继续吸粉困难,导致社群勉强维持或休眠。
针对上面三种情况,第一篇从社群定位、资源共享、骨干成员确定和内容准备,到通过内容营销吸引和留住粉丝等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其中,第一章明确定位,帮助要建立社群的人们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对社群进行差异化定位。首先是知己,通过思考:自己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群?我建立这个社群的优势及劣势有哪些?拥有的资源有哪些?想清楚建立社群的目的,冷静分析自己。其次,通过明确:要建的社群群员是哪些人?他们在哪里?他们的关注点和需求是什么?找到自己的初衷与群员需求的结合点,确定社群要做什么。最后,通过进一步分析群员的需求,聚焦社群标签,从用户故事提炼出社群宗旨,由此实现社群的差异化定位。这部分内容看起来是建立社群,其思路、方法和工具对于打算创业和正在创业的人们,也都是可以借鉴的。
第二篇 360度建立高黏度
第二篇的内容旨在分享提升社群活跃度、建立社群高黏度的各种实用经验和方法。因为互联网社群的成员之间为弱关系,大家来去自由,这也给社群的运营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学习型社群而言,在明确定位后,如何围绕着社群标签进行话题交流?如何有效调动新老群员的积极性?如何才能通过线上线下的配合实现社群的高黏度?这些问题总结为一句话,即怎样才能确保社群持续地输出高质量内容?这是一个社群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问题。大家都知道,一个学习型社群的核心价值,在于社群提供给群员们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来自何处呢?仅靠复制粘贴、一个或几个所谓的大咖,都是无法维系的。所以,真正能够形成良性发展生态的社群,其内容的产出者应该是群员自身。他们通过参与和分享,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自己受益的同时也为社群输出了优质内容。早在2006年,沙龙的创始人苏平老师就提出了“分享是最好的学习”。这两年,“分享”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极高,但真正要做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针对社群在引爆话题,带动群员参与进来实现高黏度等方面的问题,第二篇从线上话题和线下活动两方面提供了详细的方法。其中,话题方面包括话题来源和引导方法、交流规则确定、吸引新群员参与的六个方法、提升老群员参与的六种方式。通过建立交流规则,营造氛围,在群管的策划和引导下,带动新老群员参与,提升社群活跃度。线下活动方面包括线上线下如何联动、用项目管理的方式组织实施线下活动,沙龙周年庆成功打造线下派对的案例。本书总结了沙龙多年来线上话题和线下活动方面的经验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三篇 社群的知识管理与变现
作为学习型社群,如果不进行知识的整理、沉淀和分享,是很难生存和发展的。沙龙从2006年开始,坚持将每个有价值的群内交流信息整理后发布到知识沉淀基地。虽然这个基地从免费网站、博客圈、论坛到沙龙自己网站的多次变迁,内容有些流失,但现在的沙龙论坛上,依然保留了近十年来的4万多条分享记录。这些记录,不但成为后来者的学习资源和宝库,也让沙龙自身成了“有料”的社群,为精准吸粉提供了独特优势。
第三篇的内容包括知识管理和知识变现两个方面。其中知识管理的部分分享了社群知识管理的五大步骤及操作要点,群内记录如何提炼出精华,线下活动怎样才能做得精彩,记录如何有效保存。这个看似烦琐的过程,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和思考,可能每天只有一点点,但日积月累就能带来质变。知识管理不但是学习型社群的价值体现,也是知识变现的基础。知识变现的部分,从知识变现各种方式展开,重点分享了会员付费制、打赏等常用变现方式的运作方法。
第四篇 社群的持续发展
短期热闹容易,长期维持困难。如何才能持续提供对社群成员有价值的输出,这是众多学习型社群遇到的共同难题。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向外,另一个是向内,短期内可以向外寻求资源,长期则需要从内部建立机制,构成良性的社群生态。不少学习型社群仅靠几位骨干苦苦支撑,一旦骨干们稍有变动就会对社群的运营产生影响。此时,若随意发展群管,又难以确保社群输出的质量。而且就算有群员愿意做群管,对于无薪酬的社群群管而言,其激情和积极性又能维持多久呢?那么,怎样才能破解这些难题呢?
本书第四篇从人和机制两个方面展开,提供了解决方案。其中人的方面,主要是社群群管团队的建设,从发掘、培养到激励,提供相应的操作指南、方法和案例;机制方面,先从互联网社群成本最高的沟通环节开始,建立常态的沟通机制,降低社群运营成本,再从群管新老交替过程切入,通过轮值和休假制度妥善安置老群管,通过师傅示范加辅导帮助新群管快速胜任工作,通过群管评优机制实现持续激励。
三、本书适合人群
1.打算建立学习型社群者
通过本书第一篇的内容,获得社群差异化定位的思路和方法,做到知己知彼和充分准备,并通过对全书的阅读建立社群创建和运营的全景图,做到心中有数。
2.正在运营学习型社群者
对于已经创建并在运营学习型社群的人,可以通过第一篇的内容来反思社群定位,搜寻社群资源;通过借鉴第二篇中的各种方式方法来提升社群活跃度;借由第三篇知识管理与变现的步骤和方式,打造“有料”的社群,精准吸粉、快速变现;参考第四篇的内容,建立有效的社群持续发展机制。
3.创业者
无论是只有一个人的创业者还是带领团队的老板,本书都会带来一些启示:只有一个人的创业者,可以借用本书第一篇的内容,知己知彼确定创业方向,评估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明确定位;需要带领团队的创业者,可以借鉴第一篇的内容,第四篇的团队建设,人员激励的制度、流程和具体方法。
4.企业管理者
企业的各层级管理者可以借鉴本书中关于团队管理的内容,比如师徒制、沟通激励方式等;组织公司或部门活动可以借鉴本书中的线下活动流程和操作方法;培训管理者可以借鉴书中的知识管理的步骤和方法。
5.希望通过社群学习和提升者
即使不是以上四类人群,作为希望通过社群学习和提升的,也可以学习和运用本书中的相关内容,为自我成长助力。比如,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如何引导话题,个人知识管理,活动策划、实施和复盘等。
四、感谢
最后,我们要诚恳地感谢所有在本书完成过程中提供支持的伙伴们。其中,温晓珺老师为本书画了插图;蔡欣欣、朱小琴、许志阳、于乐辉、解林阳和陈艺文等老师在本书的书目讨论时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井玉琴、林英和张莹等老师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提供了相关的案例;温晓珺和孙晓松两位老师参与了第三篇和第四章内容的撰写;还有十年来一直关注、陪伴中国培训师沙龙成长的伙伴们。感谢大家用言行共同成就了本书,也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的读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