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型:探寻中国经济发展新路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2015年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述评

(一)20151~8月经济形势分析

2015年9月17日,笔者对2015年经济形势与政策进行了分析与述评。

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在当前各国经济都面临一定困难、世界经济复苏总体乏力并出现较大分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是很不容易的。在今年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李克强总理讲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而不是风险源,这一判断符合事实。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但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倚重消费拉动,使得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出现了良好平稳发展势头。

上述判断,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从产业结构来看,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9.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1个百分点,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化的趋势正在延续;从需求结构来看,2015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提升。2015年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8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44万亿元,同比增长1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7%。这表明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投资结构也在优化。随着国家一系列稳投资政策的实施,政策效果逐渐显现。2015年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9万亿元,同比增长10.9%。投资行业结构在继续改善,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这些都说明,中国的内部需求增长比较平稳,经济增长势头依然良好。

第二,经济质量有所提升。中国正在追求有速度但更有质量的发展。这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就业稳定: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截止到2015年8月份,城镇新增就业952万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80%;二是物价稳定: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0%,1~8月,全国CPI比去年同期平均上涨1.4%;三是民生继续改善:2015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6%,快于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贫困人口减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都在往前推进;四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在快速成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快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果。同时,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治理力度也在加大。

第三,改革方案助力发展。2014年80个重点领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2015年以来,推出70多个重点改革方案。最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等改革方案。这些方案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保持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中国经济仍然有巨大潜能,有条件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改革和结构调整也面临一定困难。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二)2015年上半年27省的经济情况稳增长见成效

1 亮点一:调结构带动GDP增速

重庆今年目标增速10%,2015年上半年GDP增速11%,居全国第一。重庆表现最好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是重庆做强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主要包括优化存量和培育增量。通过“6+1”支柱产业体系的构建,由过去汽摩产业“一枝独秀”演变成电子、汽车“双轮驱动”、其他产业多点支撑的格局,而目前重庆已在培育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新的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环保和智能化等领域。2015年上半年,重庆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99亿元,增长17.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7.6%,保持快速增长;电子信息和汽车成为重庆工业集群发展的两大典型。2014年重庆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已形成“1+10+1000”格局的汽车产业集群。

重庆保持增速势头并非短期行为,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并形成规模效益,产业协同效应上升,在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抵抗风险能力得到充分表现,其表现可圈可点。主动适应并引领新常态、通过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稳步有序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平稳较快发展。此外,2015年上半年,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外贸出口保持18%的增长,增速居全国前列,进出口总额保持中西部第1位;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大量出口拉动重庆经济回升。利用自身优势把握宏观战略机遇更好地发展经济,重庆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2 亮点二:第三产业成西部崛起新动力

2015年上半年成绩单的第二个亮点是,西部地区诸如云南、贵州、甘肃总体的增长速度快于东部沿海地区。这和西部城市本身的基数小有关,更重要的是和西部地区城镇化、工业化在加快推进有关。除东部省份外,第三产业的崛起也成为西部省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疆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今年上半年首次超过50%,从而取代第二产业,成为上半年新疆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从经济结构来看,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沿海五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稳步换挡。五省市第三产业增速均超全国平均水平(8.4%),产业结构优化态势突出,其中浙江(11.4%)增长最快。这和浙江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有关。过剩的产能转移到中部地区,浙江可以轻装上阵迎接“互联网+”的新机遇。

浙江2015年上半年服务业增长贡献率大幅提高,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64.9%,同比提高12.1个百分点。同时,工业内部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9%。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民企是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而上半年浙江民企同比增长近两成,在这组数据背后,“互联网+”正在民营企业的经营方式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浙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以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经济为代表的产业取得明显成效。这些新经济引导的新兴上升力量的快速增长,弥补了以产能过剩的传统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主导的下行压力。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这种新经济形态下,经济发展的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人力资本或技术知识将走向历史前台,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3 亮点三:长江经济带表现抢眼

在201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中,长江中下游地区,诸如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长江经济带成绩表现抢眼。这是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制造业过剩产能向中部地区转移的直接结果。更重要的是,“长江经济带”大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具有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江经济带发展目标是到2022年成为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升,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作用日益突出。安徽在2014年全年经济增长9.2%,增速在经济大省中排名第4,2015年上半年增长8.6%,排名跃居并列第2。2015年上半年,安徽服务业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3.8%提高到35.4%。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由去年同期的34.5%和34%提高到36.4%和35.5%。而湖北和湖南去年双双实现较高增长,分别增长9.7%和9.5%,增速排名经济大省中的第2位和第3位。2015年上半年两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分别增长8.7%和8.5%,增速在经济大省中的排名分别是第1位和并列第4位。

4 亮点四:自贸区优势逐渐显现

2015年上半年,天津市生产总值为7884.0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4%,增速入围前三甲。其中明显特征是:二、三产业增速较快,新兴产业发展快于传统产业。这主要得益于环渤海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速,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取得进展。上半年,北京、河北企业在津投资972.19亿元,占天津实际利用内资的43.7%。此外,自贸区为天津面向全球的对外开放迎来契机。自贸区是对外开放高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热情。上半年,天津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7266家。1~5月,工业小巨人企业产值增长7.9%,利润总额19.7%,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7.2%和46.1%。值得注意的是,东北地区是今年全国经济增速最慢的一个板块,目前仅有辽宁公布了上半年GDP数据,2.6%的增速在已公布数据的26省中排名垫底。不过,这一增速仍较一季度的1.9%有所回升。

5 前期政策对头,未来向好可期

东北制造业有着雄厚的基础,基于过去经验反而成了当下发展的桎梏。机制僵化、技术滞后、整个产业重型化是东北区域经济所面临的痛点,下一步,必须靠国企改革和创新来重新调整产业布局。不难看出,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接续正在成为各省份共同面对的问题,能否更快、更好地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将直接且持续地影响各地在经济大省中的位次,从而影响未来中国的经济格局。反过来讲,GDP增速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产业接续顺畅程度、完成程度的直接反映。

总之,各省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和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有关。“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三大战略的实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拉动产业转移重新布局上至关重要。前期政策对头,未来向好可期。下半年,随着七大工程包、六大领域消费工程等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逐步落实,将涌现更多的好成绩。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各省实现互联互通。物流成本下降、简政放权下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减小都将使微观主体活力激发出来,同时区域经济之间的“一亩三分地”将被彻底打破,最终形成统一市场,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截至7月26日,除山西、西藏、吉林、黑龙江外,其余27省份均已公布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徐洪才接受光明网记者张琳专访,2015年7月28日)

(三)央行双降政策再次发力带来什么

2015年8月26日,笔者在央视网就“夹行‘双降’政策再次发力带来什么”这一问题发表了看法。

2015年8月25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哈萨克斯坦第一副总理萨金塔耶夫时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扑朔迷离,市场波动较大,也使得中国经济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中国经济整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变,支撑实体经济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聚。

1 狼来了吗?

2015年8月17日以来,全球金融市场突陷恐慌。包括美欧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股市、汇市、大宗商品全部沦陷。人们不禁想起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幕,难道金融危机又要卷土重来了么?实际上,全球经济还远未到如此悲观之时。一方面,当下并没有促使全球经济形势逆转的安全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的运行环境总体来看在趋于改善而不是恶化。

2 央行“双降”政策再次发力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5年8月25日傍晚宣布,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自2014年11月启动降息降准政策以来的第五次降息、第四次降准。中国央行信息刚一发布,全球市场立刻做出回应:欧洲股市应声大涨;美股高开;原油扭转近日来大跌态势。这次央行再次“双降”,旨在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补充市场流动性,为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总量上会增强存款类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在结构上体现了支农、支小和扩内需,同时寓改革于调控之中,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3 中国经济未到悲观之时

由于美联储加息箭在弦上,加剧了全球新兴经济体资本回流美国、美元升值以及非美货币贬值,进而引起全球金融动荡。有人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归结为主因,这是本末倒置,实际上是美元升值迫使人民币贬值,而不是相反。况且近期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相对近年来欧元、日元对美元贬值幅度可以说是非常小的,不应对人民币贬值做过多解读。更重要的是,这次与过去不同,不会发生类似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因为中国应对危机能力已今非昔比,中国拥有3.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也不缺乏应对经济下行的各种政策手段。除央行“双降”之外,积极财政政策还有很大空间,如减税减费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等。

4 积极财政政策还有很大空间

各项改革正稳步推进,如财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实施等都会为激发经济活力、释放改革红利、有效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供巨大空间,并会共同构筑应对经济下行和金融危机的坚实防线。

(四)中国经济半年报解读

1 前期政策对头未来向好可期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96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逐步回暖,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总体看,投资、消费和进出口都在下滑,其中投资下滑最多。固定资产投资1~6月份累计同比增长是11.4%,消费增长只有10%多一点。投资和消费这两大引擎下滑得很厉害。2015年的前几个月我国外贸情况比较糟糕,五月份数据好转,出口开始正增长,六月份出现正增长超过2%,特别是进口数据负增长收窄很多,从17%左右收窄到大概只有7%左右,说明经济需求温和向好,下半年甚至到明年,经济止跌企稳、向好可以期待。主要原因是前期政策对头,今年财政政策积极,更加有力度,货币政策稳健,但更加灵活,更加松紧适度,今年我国主要财政政策是降费降税,对小微企业、新型战略性产业支持、结构调整力度很大。在稳投资方面也有抓手,包括去年底提出七大投资工程包和六大消费工程,灵活性充分体现了出来,央行货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降准降息交替及同时进行,政策取得了一些效果,还会继续发挥作用。

2 预计CPI温和回升,PPI降幅收窄

2015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1个百分点。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环比持平。从2015年年初以来CPI进入“1”时代,还曾跌到1.0%以下,总体看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平稳的,始终保持在1.3%左右,但数据仍略微偏低。目前主要关注的焦点不是CPI,而是PPI。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40个月负增长,上半年是-4.6%,6月份达到-4.8%。这说明中国工业生产制造业的产能升级迫在眉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数月上升,但整体工业生产情况不容乐观。下半年,物价走势将温和回升,CPI全年平均数据应为1.4%左右。同时,通缩压力可能会减轻,特别是PPI可能不会连续-4%以上增长,可能要回到-3%时代。在全球大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产能过剩没有根本改观,PPI降幅收窄、回升是好的迹象。

3 房地产仍面临去库存,部分地区价格或反弹

2015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395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3.9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02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9%,一季度为同比下降9.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4.5%。全国商品房销售额34259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2.9%。2015年上半年,房地产新政“组合拳”推出以后,房地产市场总体有所回暖,但供过于求状况并未改变。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库存仍较大,整个市场价格下跌的趋势没有完全遏制。此外,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总体交易量不错,但相关指标不容乐观,还没有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轨道,因此要保障合理的住房消费需求,扶持、保证整个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地产市场稳步的回暖,不是说价格要疯涨,大起大落不是追求的目标,而是要把合理需求、保障性需求激发出来,这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很大的辐射作用和拉动作用。在未来十到十五年内,房地产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2015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总体仍面临去库存,一线城市交易量会好一点,一些地区可能出现价格反弹上涨,但多数三、四线城市或仍然处在艰难的去库存过程中。其中也有新的发展契机,例如“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建设,沿着“一带一路”一体化产业的重新布局,城市化城市群的重新布局,会产生一些新的机会。

4 制造业由“大”到“强”面临人才等多方面挑战

2015年,我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通过十年努力,我国要把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但是,中国制造业发展依靠传统的低成本、低工资,现在这种竞争优势越来越小,下一步要靠创新驱动,特别是利用新一代互联网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互联网+”,就是信息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提高劳动生产力,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和精细程度。很多中国制造有点粗制滥造,跟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我国要在质量、效益方面作出更大努力,通过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实现中国制造业目标,首先面临人才方面的挑战,很多人才没有有效发挥作用,还缺乏一个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环境。现在鼓励创新创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中国创业环境、文化,还有政策体系、法律法规都不尽人意,难以做到人尽其才。制造业发展还需要其他配套政策,比如金融支持等。

5 打通货币政策传导通道

2015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3.34万亿元,同比增长11.8%,狭义货币M1余额35.61万亿元,同比增长4.3%;人民币贷款余额88.79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31.83万亿元。2015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6.56万亿元,同比多增5371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11.09万亿元,同比少增3756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8.81万亿元;广义货币回升不错,但整个信贷投放较多。下半年要坚持政策基调:M2增长12%左右,可以适当高一点,不要超过13%,这有利于形成一个较有利的货币金融环境。目前,似乎感觉货币很充裕,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要打通货币政策的传导通道,同时引导长期利率下行,降低投资和消费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平稳复苏。

6 推进最低工资标准适度增长

201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同比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9元,同比名义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同比名义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9700元,同比名义增长10.5%。从数据上看,中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基本上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以前是低于经济增长的,但政府公共财政收入锐减。总体上,中国经济增长为7%,老百姓收入增长保持在7%或者稍多一点,应该是合理的。

总体来看,收入分配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推进收入分配改革,首先要保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对基本公共服务要兜底,同时各级政府也要量力而行。这些保障包括户籍制度,养老保障等。前提条件是要保证基本公平的环境。进行收入改革还要扩大就业,鼓励创新创业,特别是对低收入人群的自主创业要有相关政策扶持,让其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调整资本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空间,不能让资本获取太多,保证老百姓收入,尤其是最低工资标准要适度增长。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徐洪才接受中国新闻网记者陈鸿燕专访,中新网,2015年7月16日)

(五)2015年一季度中国金融经济形势分析

2015年5月18日,笔者接受《中国金融家》记者周宏达的专访,对2015年一季度中国金融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

周宏达:2015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既反映了下滑的势头,又表现出反弹的信号,您如何解读这些数据?

笔者: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可以说有喜有忧,但喜大于忧。首先7%的GDP增长超出预期,在国际上也是很高的水平。从领先指标看,制造业PMI温和向上跃过荣枯线,反映下跌的动能在衰减。同时,经济的结构也在优化,消费对经济贡献高于投资,第三产业贡献高于第二产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在提升,单位GDP的能耗和环境代价在下降,绿色GDP正在成为新的考核机制。尽管增速下滑,但第一季度就业增加了370多万,照此速度将能完成全年就业目标。居民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现金收入)的增速则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甚至更快,这说明收入分配结构正在优化,老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得到了提高。

周宏达:2015年1月份CPI创5年新低,随后回升稳定在1.4%,而PPI仍然深陷负域,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宏观经济又意味着什么?

笔者:2015年一季度CPI平均下来是1.2%,处于理想的区间内,是许多国家都追求的目标。工业品出厂价格虽然同比继续下降,但降幅在收窄。输入性通缩是PPI下降的重要原因,但原材料价格降低对经济增长是利好。另外因电商繁荣带来的流通环节减少、交易成本降低导致的价格下跌对经济活动也是好消息。产能过剩是PPI下跌的另一个原因。尽管有种种原因,但总需求不足才是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无论是投资、消费还是净出口。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及目标,反映了房地产市场低迷和基建受制于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现状。另外,住房和汽车消费萎缩则带动消费下滑。进出口总体也不理想,尤其是3月份顺差仅为30.8亿美元。总之,短时期内要素投入急剧收缩,创新驱动仍在酝酿,是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不过,地产政策“三箭齐发”,发改委推出的“七大投资包”“六大消费包”都将起到稳增长的托底作用。

周宏达:2015年4月20日,人民银行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将有助于降低市场利率和企业融资成本,抵御经济下行压力。您怎么看待这次超过市场预期的降准举措?

笔者:随着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和外汇占款逐渐减少,适时适度下调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能够保证国内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稳定。如果M2要实现增加12%的目标,就需要新增15万亿元广义货币,再除以4.2的货币乘数,就意味着今年需要新增基础货币3.7万亿元。估计存款准备金每降低0.5个百分点,就能释放约6000亿元。

周宏达:2015年4月17日,上证综指站上4300点关口,深圳成指和创业板指数也在今年屡创新高。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股市大涨的逻辑是什么?涨势能否持续?

笔者:如今股市是人心思涨。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在过去7年中,尽管我国经济每年保持着快速增长,发达国家股市一片大涨,但国内股市却一直没有起色,所以股市上涨有很强的内在动力。其次,改革启动了股市上涨。实际上,去年8月以来的股市上扬与改革密切相关,自贸区概念、“一带一路”概念、混合所有制概念,大消费概念、沪港通概念等都对股市有驱动作用。可以说没有改革,就没有牛市。第三,从资金面上看,房地产市场低迷和制造业产能过剩也导致资金流向回报更高的领域。未来注册制落地也将会是利好因素。但股市也存在结构性问题,大盘蓝筹还有长期投资的价值,创业板估值过高。创业板的高市盈率反映了投资者对企业未来成长的乐观预期。但是由于创业板股票往往盘子小,容易被资金操纵,再加上新型的融资融券手段能够提升杠杆,会对股市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周宏达:在经济增速下行、新增长点尚在孵化时,商业银行不仅受到不良率上升的影响,还受到来自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和金融开放的多重挤压,资金“脱媒”和直接融资快速发展是必然趋势。您对商业银行应对新常态下的挑战有哪些建议?

笔者:商业银行的问题在于短借长贷,期限不匹配。随着利率下行,银行不愿意吸收长期存款,存款更倾向于短期化,贷款则由于需要展期有长期化趋势。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资产证券化和融资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把银行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资产予以证券化,盘活那些期限较长的存量资产,增强其流动性。与此同时,银行通过融资证券化,主动地创造负债,把期限较短的资金变成长期、可稳定使用的资金,典型形式就是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对银行来说,发行CDs可获得稳定资金来源,降低经营成本,改善流动性管理。对投资者而言,CDs由银行发行,信用较高,到期前可转让变现,还有较高利息收入。此外,CDs对央行宏观调控也有积极意义,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CDs利率和发行量,可以间接调控银行信用创造。

最后,在经济下行之时货币政策也要及时作出灵活性和针对性调整,保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与此同时,加快金融改革、金融开放和金融创新,从而降低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并为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