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存在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表现
自《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一版于1952年出版以来,心理学思想及科学经历了几次变革,这本手册本身也经历了几番修改。在早期的版本中,弗洛伊德理论(Freudian theory)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自恋倾向归因于我们与母亲或父亲早期相处的经历,治疗方法常常是精神分析,不少案例均是如此。
但是从1974年左右开始,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更加“科学”的方向开始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占据主要地位。人们在这不同观念间摇摆不定时,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诊断手册开始采用精神疾病的疾病模型,心理障碍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种医学疾病,可以使用药物治疗而非谈话治疗。凭借其症状检查表和详尽的数字代码,《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最新版本(DSM-5)致力于识别出像任何身体疾病(如青光眼或哮喘)那样彼此独立和范围确定的心理状况。
这种转变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把心理问题视为疾病而非道德败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精神疾病带来的耻辱感。与此同时,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教我们把许多心理障碍视为化学物质失衡或遗传缺陷造成的结果,而不探讨其症状的含义或症状背后的个人根源。
患者会被告知,“大脑中血清素水平较低是抑郁的原因,而这种药物可以治疗抑郁”。
然而,这种流行的精神疾病观点不仅具有误导性,而且很危险。它只关注符合临床定义的极端病例,却不能指导如何发现和应对另一类表现为较轻的心理障碍但通常有严重症状表现的病例。你无法将药物当作自恋的开关,随时开启和关闭。还记得《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九项症状吗?山姆被诊断出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因为他符合其中五项症状。如果他只满足其中四项症状怎么办?或者,如果他的共情能力极其有限但并非完全缺失,又该怎么办呢?
有些人勉强才能达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有些人则差一两项症状,还有许多人更接近别的诊断标准,但同时看起来很自恋。这些人可能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同样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他们可能很难得到所需的帮助,因为他们不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某些严格定义。
事实上,自恋的表现存在很多细微差别,严重程度也各有不同,就像自闭症或双相情感障碍等许多其他备受关注的医学和心理状况一样。为了理解自恋,理解我们身边的自恋者并找到应对他们的方法,我们需要越过《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严格定义。把像山姆一样的人视为患有疾病,就是把他们与普通人区分开来,好像他们与我们的情感经历毫不相关,并认定这些人是不可理解的。但正如我在前面几页中所展现的那样,他们身上体现的自恋特征实际上是精神障碍谱系中最极端的特征,而在一般人群中其表现则更为温和。
简言之,自恋是人类心理的一个普遍特征,存在一系列不同的表现。
虽然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提出九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潜在标准,似乎它们是毫不相关的疾病特征,但就像疲乏和呼吸短促这样容易区分的症状一样,这九项特征实际上是相互重叠和相互关联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症状都是有含义的,这九项症状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两项: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和缺乏共情,其余症状是由这两项症状自然产生的副产物。
一个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是独特的,是社会精英的一分子,注定要有所成就。他会觉得有权得到特殊的优待,给人高傲或傲慢的印象,并希望别人钦佩他。缺乏共情的人更容易利用他人谋取私利,或者因为他人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妒忌他们。
正如我将在本书中讨论的那样,“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和“缺乏共情”:这两种心理特征是自恋的核心。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说法,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自恋型人格障碍,也经常出现在其他心理障碍中。夸大的自我重要性是躁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躁狂阶段的特征。出现在多疑症和各种精神障碍中的“参照观念”(ideas of reference),是指患者以自我为中心安排生活中的一切,其他人则成为平面化的敌人,成为患者的独角戏中没有真实内心生活的角色。患有躁狂抑郁症的人几乎没有给他人留下情感空间。
换言之,许多没有充分符合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的人依然是自恋者,是我所说的极端自恋者。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给我们造成了伤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灾难。我们没有能力应对他们,甚至常常无法发觉他们是自恋者,等发现时为时已晚。
让我们来看看内奥米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