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伟人代表作图释书系(套装9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8 行度间的个别差值表

根据以上阐释,的值为70′,与其所对直线长度的差异微乎其微。因此,要表示平均行度与视行度之间的任何个别差值并不难。这些差值相减或相加,就可以确定其出现的次序。希腊人把这些差值称为“行差”,而现代人称之为“差”。为了更严谨,我采用希腊名词。

设:=3°,根据弦AB与弦BF的比可知,行差BF=4′。

如果=6°,则BF=7′;若=9°,则BF=11′。

我相信,我们对黄赤交角的漂移也应该这样运算;我说过,行度的极大值和极小值相差24′。在一个单独变异的半圆中,这24′需要经历1717年。在圆周的一个象限中,这段历程的一半为12′。这在附表中显而易见。

可见,我们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把视行度结合起来。但效果最理想的,仍是将每个行差单独考虑,因为这样可使得出的结论更容易被理解。因此,我编制了一个60行的表格,以3°为一行,这样既不繁冗,也不致太简略。以后类似的情况,我会采用同样的办法。这张表只有四栏。前两栏是两个半圆的度数,我称之为“公共数”,因为这些度数体现了黄赤交角的变化。它的两倍则可给出二分点的行差,其起点可视为加速的开始。第三栏是每隔3°时相应的二分点行差。计算时应当把这些行差与平均行度相加或相减。我从春分点的白羊宫额头第一星开始计量平均行度,相减的行差与第一栏有关,相加的行差与第二栏有关。而最后一栏存在分数,是黄赤交角比例的差值,最大可达60。

我用60替代黄赤交角极大值超过极小值的部分。而其余的超过部分,我会用相同的比值来调节其分数。对于超过部分为22′(例如在近点角为33°时),我用55来代替22′,而当非均匀角为48°时,我对20′取50,以此类推。附表就是采用这样的制法见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