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文化版图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汨罗市屈子祠(楚人始建)

汨罗市,位于汨罗江下游,以水名市,东部和东南部与长沙县毗连,东北与平江县交界,南与望城县接壤,西邻湘阴县和沅江市,北接岳阳县。春秋时,汨罗是楚国处置战败国罗国移民的迁徙所。“罗国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荆楚同祖。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芈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以后又被周王朝压迫,随楚国迁于湖北房县和宜城。到了春秋初期,罗被楚所灭,楚将其遗民迁于枝江,后来又迁至湖南汨罗。”(4)“罗国,本在襄州宜城之西,楚文王徙罗子居此。秦为罗县,属长沙郡。二汉、晋、宋、齐因之。梁、陈属岳阳郡。隋平陈,属岳州。唐武德八年省入湘阴。故城在今县东北,有湘山、湘水,汨水出艾县桓山,西经罗县,北又西经吴昌县北。东汉置,曰汉昌,吴更名,隋省入罗,又西经玉笥山,又西为屈潭,楚屈原被谗放逐,怀沙自沉于此。又经汨罗戍南,又西入于湘。春秋所谓罗汭也。”(5)

一、汨罗与屈原

约公元前177年,汉文帝前元三年,贾谊作《吊屈原赋》:“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大约两千一百三十四年前的文献记载证明,汨罗是屈原的沉身地。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司马迁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巨著《史记》。这本“正史之祖”,第一次对屈原生平做了梳理和记录。文中提到屈原“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两千一百零八前的正史中提及屈原的殉志地是汨罗。

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宝七年,朝廷颁诏长沙郡县长官,春秋二时择日致祭屈原。《唐会要》中明确记载,对屈原等圣贤忠臣“春秋二时择日致祭”:“其忠臣义士、孝妇烈女,史籍所载,德行弥高者,所在宜置祠宇,量事致祭……楚三闾大夫屈原(长沙郡)……并令郡县长官,春秋二时择日,准前致祭。”(6)元《文献通考》卷一百三亦载:“(天宝)七载……令郡县长官,春秋二时,择日粢盛蔬馔时果酒脯,洁诚致祭。其忠臣义士、孝妇烈女,史籍所载,德行弥高者,所在宜置祠宇,量事致祭。殷相傅说、殷太师箕子、宋公微子、殷少师比干、齐相管夷吾、齐相晏平仲、晋卿羊舌叔向、鲁卿季孙行父、郑卿东里子产、燕上将军乐毅、赵卿蔺相如、楚三闾大夫屈原、汉大将军霍光、汉太傅萧望之、汉丞相丙吉、蜀丞相诸葛亮,已上忠臣一十六人。”(7)其诏书内容,载宋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卷五十九《帝王部·兴教化》。——一千二百六十九年前,屈原被作为全国忠臣楷模,与齐国丞相管仲、郑国丞相子产、燕国上将乐毅、赵国丞相蔺相如、蜀国丞相诸葛亮等共计十六位忠臣,被唐朝官方颁文纳入公祭,祭祀地点是长沙郡,汨罗属之。

公元904年,唐哀帝天祐元年,朝廷颁诏汨罗屈原庙额“昭灵侯”。历朝敕封屈原始自晚唐。唐哀帝李柷天祐元年(904)九月二十九日,敕封屈原“昭灵侯”,用于朗州、岳州屈原庙额。《旧唐书·哀帝本纪》载,天祐二年六月:“壬寅,湖南马殷奏,岳州洞庭、青草之侧,有古祠四所,先以荒圮,臣复修庙宇毕,乞赐名额者。敕旨:……三闾大夫祠,先以澧朗观察使雷满奏,已封昭灵侯,宜依天祐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敕处分。”(8)“崇敕曰:楚三闾大夫屈原,正直事君,文章饰己。当椒兰之是佞,俾蕙茝之不香;显比干之赤心,蹑彭咸于绿水。虽楚烟荆雨,随强魄于故乡;而福善祸淫,播明灵于巨屏。名早流于竹素,功有益于州闾。爰表厥封,用旌良美。宜封为昭灵侯。”(9)——这是目前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屈原官方封号。一千一百一十三年前,因屈原“名早流于竹素,功有益于州闾”,汨罗磊石庙与洞庭湖畔的青草庙、洞庭庙、黄陵二妃庙等一起,被唐朝官方颁文赐额,以旌良美,涉及地点是澧州、朗州、岳州。按,磊石庙即今屈子祠,今湖南汨罗市西北的磊石乡是清乾隆前屈子祠原址。

公元937年,后晋高祖天福二年五月丙辰(端午),朝廷颁诏汨罗屈原庙额进封“威显公”。《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载:天福二年(937)夏五月“磊石庙旧封昭灵侯,进封威显公”(10)。查陈垣《二十四史朔闰表》,天福二年夏五月壬子为朔。五月丙辰,即五月初五,端午节。“磊石庙”即三闾大夫祠,今湖南省汨罗市仍设磊石乡。这是目前有文献记载的最早在端午公祭屈原的官方行为。——一千零八十年前,屈原再次被官方颁文赐额,以旌良美,时间是端午,地点是汨罗磊石乡。

公元1080年,北宋神宗元丰三年,朝廷颁诏秭归屈原庙额“清烈公”。公元1083年,北宋神宗元丰六年正月丙午(三十日),朝廷颁诏潭州屈原庙额“忠洁侯”。——九百三十四到九百三十七年前,屈原再次被官方颁文赐额,以旌良美,地点是归州、潭州。

公元1111年,北宋徽宗政和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朝廷颁诏潭州屈原庙额与归州屈原庙额统一为“清烈公”。——九百零六年前,官方再次整理祭祀典礼制度,关注到屈原庙额,地点是潭州、归州。

公元1318年,元仁宗延祐五年七月戊子(三十日),朝廷颁诏屈原“忠节清烈公”。公元1328年,元致和元年,刘行荣作《重修忠节清烈公祠》。——六百九十九年前,屈原与商代忠臣比干、唐代狄仁杰等忠臣名相一起进封,朝廷颁诏整修祠庙,地点是汨罗。

公元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朝廷颁诏湘阴屈原庙号。“楚三闾大夫屈平氏之神。命有司岁以五月五日。”(11)——六百四十八年前,官方第一次将端午公祭屈原正式作为制度颁布,地点是湘阴县,即今汨罗市。汨罗市在唐代并入湘阴县,1949年两县分置,1987年汨罗县撤县建市。

这一连串的数据表明,汨罗屈子祠是唐代以来官方公祭屈原的重要场所。明代以后,公祭由春秋祭正式改为端午祭。屈原能得到官方的如此重视,与屈原是一位爱国好修的忠臣,有根本性关系。但官方将“远迩教化”、“为民祈福”的公祭地点定在汨罗,则与屈原的身世及晚年沉江汨罗以殉国殉道有紧密的联系。故,汨罗是正史最早提及的与屈原相关的地名,汨罗是官方较早敕封屈原的地方(首次敕封屈原是在澧、朗州,今湖南常德市),汨罗是官方确定在端午节祭祀屈原的地方。

二、楚人“屈潭”边建祠纪念屈原

汨罗市屈子祠历史悠久,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八载:“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皆尝经此,弭楫江波,投吊于渊。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12)晋王嘉《拾遗记》卷十亦载:“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渊。楚人思慕,谓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13)由此,屈子祠建于楚国末期,其最初的地点在屈原投江处——“屈潭”北面,一直保存到汉末,晋代可能遭到破坏。

屈原自沉汨罗后约百年,汉初骚体抒情赋的开创者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因为权贵嫉妒,谪为长沙王太傅,大约在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途经湘水,作赋吊屈原。今传其文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谓随、夷溷兮,谓跖、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谇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征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容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14)

此赋最早载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书》和《文选》亦录。从《吊屈原赋》原文来看,其语言、结构等文学艺术表达手法及对屈原遭遇的描述,都渊源于屈赋。可以肯定,贾谊在来到湘水前,曾阅读过楚辞。考,贾谊,生于洛阳,其地属秦,则贾谊对楚辞的接受媒介有可能是被迁往洛阳的楚人,亦有可能是当地贵族或地方官的私家收藏。因为,据《史记》载,贾谊十八岁做过河南守吴廷尉的门客,因能诵诗书倍受喜爱,汉文帝时召为博士,一年多后因为卓异才学迁大中大夫。(15)又考,贾谊在长安为博士时,交往之人中有楚人:“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从论议,诵易先王圣人之道术,究遍人情,相视而叹。”(《史记》卷一百二十七)占卜之术及占卜之书,是楚地巫文化的历史遗存,屈原《离骚》有两次提及请灵氛、巫咸占卜,贾谊后来到长沙亦翻阅占卜之书查阅鸟入舍主何吉凶。(见贾谊《鸟赋》)故,接触楚地有学识的人或从事占卜的人员,可能是贾谊得以熟悉屈原作品的又一途径。

今天,在汨罗市罗江镇流传着民谣:“屈原殉国汨罗江,倒流三十有龙帮。两岸乡亲泪汪汪,南寿河边哭断肠。”(16)按,罗江镇,在民间传说中是屈原投江倒流三十里的到达地。

三、汨罗屈原庙曾多次被修缮

汨罗屈原庙曾多次被修缮,其地址在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前一直在屈潭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因为“屈潭”原址水患频繁,由湘阴知县陈钟理迁至玉笥山。(17)

宋胡哲《经理汨罗庙记》,作于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主要记录了糜钱三十万,鸠工聚材重修屈原庙之事。可见县府和士人、百姓对保护屈原庙遗址的决心,其文曰:

县北六十里为汨罗江,原之正庙、故冢在焉。

始至之日,喻公属、士友相度,归语哲曰:“两山对峙,一水萦回,是为汨罗;其右为庙,其左为冢。庙之栋宇将摧,冢之荆榛如没。至于豪民,削碑刻以泯故实,其情亦狡矣。”

爰檄蓝田王君琦任归疆之事,僧善与董建庙之役。卜吉辨向而执其领,鸠工聚材而图其新。入深十三丈有奇,横广十六丈有奇。庙前东向为丈九十有五,南向为丈二百五十有三,详载之图志,则地之侵者归矣。又结庵以居焚献者,架桥以便往来者。糜钱三十万,取给于木之余,县助其不足。戊申七月兴役,九月毕,庙之将摧者兴矣。庙木凡三百五十五,坟木凡六百五十二。有碑有籍,则两山之木可收而数矣。

淳祐八年月(18)

其后,元泰定帝元年及二年,湘阴知州宋仲仁、孙天才相继修缮汨罗屈原祠,广置墓田。事见元刘行荣《重建忠洁清烈公庙记》(19)。按:宋仲仁,山东聊城人。元王逢撰《梧溪集》卷五:“宋仲仁,春卿,聊城人。”孙天才,河北人,生平事迹不详。

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年),戴嘉猷拜官湘阴,在准备祭祀屈原时,发现当时汨罗屈子祠损坏严重,摩挲断碑,知道离元代泰定间修葺时已有二百余年了,深究原因,认为是败坏人伦的佛老之学的淫祀之风所致:“正学之不明,而异端之足以惑世。”想到屈原忠洁清烈之心应予以传播,于是重修该祠,再兴崇祀:“以妥神灵,而于我国家崇祀之典为不孤矣。”(20)考,戴嘉猷,字献之,绩溪人,嘉靖丙戊(1526)进士,官湖广左参议,曾知乌程县,毁淫祠,崇正学,政化大行。时归安有戚贤,郡守有万云鹏,人称三循吏。他有赞屈原的诗歌:“古庙荒烟水渺茫,我来五日奠蒲觞。沧波落魄千年憾,青史标名万古香。宥死何能徼大惠,偷生焉敢借余光。临流不尽怀贤意,孤鹤横空叫夕阳。”“青青孤冢远祠堂,过客临风欲断肠。鸟亦枝头含夙恨,花于水面带余香。骚经续雅星辰焕,正气惭奸宇宙光。死有完名何足惜,岁时赢得荐椒觞。”(《怀古二首》)(21)应作于此时。

明代末期,因汨罗屈子祠再次荒芜,新安人余自怡任湘阴县时重建三闾祠,崇祯七年(1635年)秋作记立碑。余自怡撰《重建三闾祠碑记》(22),其文曰:

三闾故有祠在汨罗,去湘治七十里,予童子时,读《史记》列传,掩卷久之曰:“安得一游先生弹衣振冠地耶?”长而读《骚》,于放流睠顾,所谓一篇之中有三致意焉者,未尝不想见先生之悲愤也。

崇祯二年己巳,吏于下湘,考《图记》,汨罗在治北。念为童子知敬先生,今得祀先生,何幸也。及问先生祠,则云,自吾新安戴黄门前锋先生修葺后,至今缺然也。

噫!仕于楚,师于楚,先生之忠,故万世臣鹄也,而在楚最著。即楚之忠,若子文,若申包胥,及倚相白珩之对,贤卿大夫不胜师,而古罗又得以汨罗私先生,牧夫樵竖过下者,亦知感慨,是祠安可以无修乎哉?

予同士民捐金三百两,命良民黄一凤董其工,逾月告成,将享且有日,则集士若民而告知曰:“祀先生,教忠也。忠,天性也。先生忧谗畏讥而忠不衰,况吾人遭明盛之世乎?先生伤美人之迟暮,叩帝阍以陈词,而忠不替,况吾人事神圣之主乎?若夫志洁行廉,佩兰怀芷,忠固未有不贞白自好者,而吾人洁身靖职,固可以其糟,而啜其醨,随流扬波乎?则就愿祀先生者,黍稷非馨,肥腯非硕,求且为先生所据,而毋为先生所吐也。”

悲夫!楚怀入关而南风不竞,行吟泽畔,怀石自沉。先生一生悲愤,见于《哀郢》诸篇,至今读之,尚潸然出涕也。予谓三户亡秦,实先生激烈先之。则先生忠楚,能存楚也。夫忠楚能存楚尔,楚之忠不胜师,师先生足矣。况尔罗若士若民,桂酒椒浆,日得亲炙先生,而不为先生是师乎!予修先生祠毕,而教忠之训,不敢不申焉。若夫童子时,知敬先生,夫亦忠天性也,而先生有以教之也。

戴黄门名嘉猷,新安绩溪人,以嘉靖辛丑至罗,予亦新安人,祠之成,若有待也。庙之成以辛未,碑之成以癸酉,时予长兄虚白以省亲来湘,瞻礼庙貌,并祀之。长兄名自明,同予婺源人也。

时崇祯七年癸酉秋菊月吉日立。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如湘阴县事新安余自怡。

汨罗屈子祠是何时有今日之规模的?考,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陈钟理任湘阴令后,祭拜屈原时,发现庙宇破败,感叹之余,不忍任其堕废:“忠贞之祀,风化之源,何任其荡析堕废一至于斯乎!”“三仁出而殷灭,三闾沉而楚亡。重原之忠,全楚之地,并宜祭祀勿替。今仅一专祠,顾任其颓败不振,微特非所以妥忠魂,亦非所以振人心而厚风俗也。”(23)陈钟理与县里诸生为重建屈原祠曾登玉笥考察,听到乡民说,玉笥山是当年屈原作《九歌》的地方,故决定迁建屈原祠于此。乾隆二十年(1754年)八月陈钟理将屈潭上的三闾祠拆除,将其材料运往玉笥山重建屈原庙,二十一年(1755年)九月竣工。这次迁建还依据屈原诗歌内容新建了骚坛、独醒亭、招屈亭、濯缨桥等建筑,遂成今日屈子祠之建筑格局。

四、唐哀帝始敕额屈子祠“昭灵侯”

唐哀帝李柷天祐元年(904)九月二十九日,朝廷敕封屈原“昭灵侯”,用于朗州、岳州屈原庙额,见《旧唐书·哀帝本纪》。《封屈原敕》又见宋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卷一百四十《旌表第四》、清王先谦编《骈文类纂》。

据考,敕封屈原始自晚唐,应与唐末藩镇割据的动乱形势有关。屈原在唐代天祐元年(904)被封为“昭灵侯”时,正是唐代最后一个皇帝登基的时候。此时,历史车轮已经到了唐朝的倒数第三年。天祐四年(907),朱温灭唐建立“梁”,史称“后梁”。值此乱世之秋,皇帝依从地方节度使的奏表敕封屈原。

《旧唐书·哀帝本纪》载:“(天祐二年六月)壬寅,湖南马殷奏,岳州洞庭、青草之侧,有古祠四所,先以荒圮,臣复修庙宇毕,乞赐名额者。敕旨:……三闾大夫祠,先以澧朗观察使雷满奏,已封昭灵侯,宜依天祐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敕处分。”(24)《册府元龟》载:“敕曰:楚三闾大夫屈原,正直事君,文章饰己。当椒兰之是佞,俾蕙茝之不香;显比干之赤心,蹑彭咸于绿水。虽楚烟荆雨,随强魄于故乡;而福善祸淫,播明灵于巨屏。名早流于竹素,功有益于州闾。爰表厥封,用旌良美。宜封为昭灵侯。”(25)

另考,《湘阴县图志》对“昭灵侯”封号年代的记载有误。其文曰:“唐天宝七年,敕所在忠臣,自傅说而下十六人,置祠宇致祭。长沙郡楚三闾大夫屈原,梁开平元年封为昭灵侯。”(《湘阴县图志·典礼志·汨罗庙》)(26)按,今汨罗玉笥山屈原祠存后梁开平元年(907)萧振《楚三闾大夫昭灵侯庙记》碑刻。原碑已毁,现碑为同治八年(1869)湘阴虞绍南书、樊尹刻。此碑文与唐文宗太和二年(828)蒋防撰《汨罗庙碑记》同镌于一黑色大理石上。碑文为楷书,仍清晰完整。其中曰:“我太尉中书令楚王,道惟济物,德必通神,思阙政而咸修,想忠魂而有感。况灵符祷请,事著聪明,能资上相之兵威,克靖二凶之沴气。遂得拜章上疏,请爵遥封,爰旌感应之功,是锡‘昭灵’之号。……开平元年十月二十五日建。同治八年七月湘阴虞绍南重书,樊尹刻。”(27)碑记中“我太尉中书令楚王”即马殷(852—930)。北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三《梁书三·太祖本纪三》:“辛未武安军节度使马殷,进封楚王。”(28)《旧五代史》卷三十一《唐书七·庄宗纪第五》:“乙亥,以天策上将军、武安等军节度使、守太师、中书令、楚王马殷可依前守太师,兼尚书令。诏在京诸道节度使、刺史,令各归本任。”(29)虽然,马殷是在唐哀宗天祐二年(905)六月奏请封赐屈原“昭灵侯”的,但后梁开平元年(907)三月,马殷被后梁太祖封为楚王,都于潭州(今长沙)。故而,开平元年(907)十月二十五日作碑记时,萧振称马殷“太尉中书令楚王”。毕竟,改朝换代后不能继续称其前代官职。且屈原封“昭灵侯”虽有马殷参与上奏,但前引《旧唐书·哀帝本纪》说得明白,马殷上奏时间在武陵人雷满之后:“三闾大夫祠,先以澧朗观察使雷满奏,已封昭灵侯,宜依天祐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敕处分。”(30)

所以,屈原始封“昭灵侯”应是天祐元年(904),《湘阴县图志》断定屈原在梁开平元年(907)被封为“昭灵侯”是错误的,可能是受萧振《楚三闾大夫昭灵侯庙记》误导。

五、现存最早的汨罗庙记

《水经注》云,汉代汨罗屈原庙前有庙碑,可惜未录其碑文。现存最早的汨罗屈原庙记,是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春所刻蒋防《汨罗庙记》(31)。蒋防《汨罗庙记》的宗旨是赞屈子大忠、广忠贤之业,其原文如下:

噫,日月明而忠贤生,日月翳而忠贤毙,明翳其天耶非耶?其数耶非耶?将适然耶非耶?且自昔抱大忠而生,抱大忠而死者,亦何可胜言。虽天倾地摇、山坼川竭,犹可得而评论焉。及至轩辕氏之天,以道为日月,无明翳之变,故风后力牧得适其材焉;帝尧氏之天,以德为日月,无生毙之数,故羲和氏百工之徒得信其用焉;帝舜氏之天,以仁为日月,无亏盈之节,故十六族得宏其理焉;大禹氏之天,以公为日月,无氛霭之蔽,故皋陶稷卨之臣得专其任焉;殷汤氏之天,以信为日月,不皦不昧,故伊尹得符其志焉;文王氏之天,以心为日月,无薄蚀之变,故周召之伦得张其化焉;我大唐氏之天,以政为日月,故房杜魏征得尽其谟焉。其余上自列国,下逮周隋,或以耳目为日月,或以左右为日月,一明一翳,非天之所为也,非地之所为也,故苌宏辟、伍员枭、范蠡鲁连去、徐衍负石、三闾怀沙,良可痛哉!然三闾者,以大忠而揭大文,沉吟楚泽,哀郁自赞,爰兴褒贬,六经同风。至宋玉、景差,皆弟子也,况吾党哉。

唐文宗太和二年春,防奉命宜春,抵湘阴,歇帆西渚,邑宰马搏谓予曰:“三闾之坟,有碑无文,岂前贤缺欤?”又曰:“俗以三闾投汨水而殒,所葬者招魂也,常所惑焉。按《图经》:‘汨冬水二尺,夏九尺,则为大水也。’古之与今,其汨不甚异也。又楚人惜三闾之才,闵三闾之死,舟驰楫骤,至今为俗,安有寻常之水,而失其遗骸哉?安有不睹其骸,而知其怀沙哉?但以楚词有大小招魂,后人凭而穿凿,不足征也。愚则以为三闾魂归于泉,尸归于坟,灵归于祠,为其实。”郡守东海徐希仁洎马搏,以予常学古道,熟君臣至理之义,请述始终符契,以广忠贤之业云。於戏,后代知予者以此,罪予者以此?

文曰:屈碑立兮,谗人泣兮。屈碑推兮,谗人咍兮。碑兮碑兮,汨之隗兮,天高地阔,孤魂魄兮。

按,蒋防,字子微,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所作传奇《霍小玉传》备受推崇:“唐人小说纪闺阁事,绰有情致,此篇尤为唐人最精彩之传奇,故传育弗衰。”(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这篇《汨罗庙记》作于“唐文宗太和二年春”,即828年春天,为蒋防由郎州(今云南南宁)刺史再贬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时,路经汨罗应当地官员马搏之邀而作。

六、后晋屈子祠额“威显公”

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二年(937)五月五日,屈原被进封“威显公”,用于岳州屈原庙额,事见《旧五代史》卷七十六。北宋王溥撰《五代会要》卷十一“封岳渎”条、王钦若等编修《册府元龟》卷三四“崇祭祀第三”条仍之。

《旧五代史》卷七十六《晋书·高祖纪》载:“(天福二年夏五月)丙辰……湖南青草庙旧封安流侯进封广利公;洞庭庙进封灵济公;磊石庙旧封昭灵侯进封威显公;黄陵二妃庙旧封懿节庙改封昭烈庙。从马希范之请也。”(32)《五代会要》载:“晋天福二年五月敕:青草湖庙安流侯改封广利公,洞庭湖庙改封灵济公,磊石庙昭灵侯改封威显公,黄陵二妃懿节庙改封昭烈庙。”(33)《册府元龟》载:“晋高祖天福二年……五月,湖南马希范奏,青草等四庙各乞进封。敕:青草庙安流侯宜进封广利公,洞庭庙利涉侯进封灵济公,磊石庙昭灵侯进封威显公,黄陵二妃庙旧封懿节庙改封昭烈庙。”(34)“天福”为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即公元936—942年。“磊石庙”即三闾大夫祠。考,今湖南省汨罗市仍设磊石乡,其地处汨罗市西北角,位于洞庭湖、湘江、汨罗江三水交汇处,地理位置接近今湖南玉笥山屈子祠(35)。文献表明,汨罗屈子祠额在937年改为“威显公”。

七、北宋神宗元丰六年屈子祠额“忠洁侯”

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正月三十日,朝廷敕封屈原为“忠洁侯”,亦即潭州屈原庙额,事见《宋史·神宗本纪》、《宋史》卷一百五《礼志》等。《宋史·神宗本纪》:“六年春正月……丙午,封楚三闾大夫屈平为忠洁侯。”(36)查陈垣《二十四史朔闰表》,元丰六年(1083)正月丁丑为朔,正月丙午,即正月三十日。(37)《宋史》卷一〇五《礼志·诸祠庙》:“屈原庙……在潭州者封忠洁侯。”(38)综上述文献记载可知,神宗元丰六年(1083)正月三十日敕封屈原为“忠洁侯”,潭州用此封号为屈原庙额。

此一封号被历代文献记载。如元末陈桱《通鉴续编》卷九亦载:“六年,春正月,追封楚三闾大夫屈平为忠洁侯。”(39)清徐乾学撰《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五载:“六年,春正月……丙午,封楚三闾大夫屈平为忠洁侯。”(40)清惠栋《九曜斋笔记》卷二《艺苑德音》:“宋神宗封三闾大夫屈平为忠洁侯。元至元二年,追谥唐杜甫为文贞。至正十七年,追谥唐刘为文节。此数公皆以旷世之才,负忠愤之气,或被谗以死,或赍志以没,而独见褒于百世后之人主,亦可谓艺苑之德音,文人之宠遇矣。”(41)

但少数文献记载有误。清《湘阴县图志·典礼志·汨罗庙》:“宋元丰五年改封忠洁侯。”(42)“宋元丰五年”不实,应为“元丰六年”。

又查,北宋张孝祥有《金沙堆庙有曰忠洁侯者,屈大夫也,感之赋诗》曰:

伍君为涛头,妒妇名河津。那知屈大夫,亦作主水神。我识大夫公,自托腑肺亲。独醒梗群昏,聚臭丑一薰。沥血摧心肝,怀襄如不闻。已矣无奈何,质之云中君。天门开九重,帝日哀汝勤。狭世非汝留,赐汝班列真。司命驰先驱,太一诹吉辰。翩然乘回风,脱迹此水滨。朱宫紫贝阙,冠佩俨以珍。宓妃与娥女,修洁充下陈。至今几千年,玉颜凛如新,楚人殊不知,谓公果沉沦。年年作端午,儿戏公应嗔。(43)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廷试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迁尚书礼部员外郎,寻为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寻除知抚州。孝宗即位,复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府,除中书舍人,寻除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俄兼领建康留守,言者改除敷文阁待制留守如旧,复集贤殿修撰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俄起知潭州,复待制徙知荆南湖北路安抚使,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事见《宋史》卷三百八十九。他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中秋日到达洞庭,夜登金沙堆,作《祭金沙堆庙》(《于湖集》卷一,赋)、《金沙堆》(《于湖集》卷二,古诗)、《金沙堆庙有曰忠洁侯者,屈大夫也,感之赋诗》(《于湖集》卷三,古诗)、《观月记》(《于湖集》卷十四,记)、《念奴娇·过洞庭》等。宋魏了翁《鹤山集》卷六十《跋张于湖〈念奴娇〉词真迹》云:“张于湖有英姿奇气,著之湖湘间,未为不遇,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

金沙堆,是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在今湖南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张孝祥《金沙堆赋》谓:“洞庭之野,吞楚七泽,乘秋而霁,天水一色。登高桅以挂席兮,插余舟之两翼。凌长风以破浪兮,骇掀舞于一叶。横中流而北望兮,何黄金之突兀?触白日以腾耀兮,疑波神之泛宅。舟人告余曰,此金沙堆也。”(《于湖集》卷一,赋)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七:“金沙洲,亦在洞庭湖中,一名龙堆,延袤数里,亦名金沙堆。”诗题所言“金沙堆庙有曰忠洁侯者,屈大夫也”,即言当地屈原庙额为“忠洁侯”。据前文考证,神宗元丰六年(1083)正月三十日敕封屈原为“忠洁侯”,潭州一带用此封号为屈原庙额。

八、北宋徽宗屈子祠额“清烈公”

北宋徽宗赵佶政和元年(1111)七月二十七日后,屈原封号统一为“清烈公”。秭归、汨罗屈原庙额等均用此封号。

《宋史》卷一百五《礼志·诸祠庙》载:“秘书监何志同言:‘诸州祠庙多有封爵未正之处,如屈原庙在归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洁侯。永康军李冰庙已封广济王,近乃封灵应公。如此之类,皆未有祀典,致前后差误,宜加稽考,取一高爵为定,悉改正之。’”(44)明杨士奇等撰《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二十六《礼乐祭礼》、清秦蕙田撰《五礼通考》卷一百二十三《吉礼》、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卷二〇九仍之。《宋会要辑稿》所载时间更为明确:“政和元年七月二十七日,秘书监何志同言:‘详定《九域龙志》内祠庙一门,据逐州供具到多出流俗……诸州祠庙多有封爵未正之处,如屈原庙在归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洁侯,永康军李冰庙已封广济王,近乃封灵应公。如此之类,皆未有祀典该载,致前后封爵反有差误,宜加稽考,取一高爵为定,悉改正之,他皆仿此。’”(45)

从文献记载和文物留存情况看,屈原加封号的确在秘书监何志同上书后,以“公”比“侯”的爵位高而统一为“清烈公”。

理由一:南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前后,秭归屈原祠称“清烈公祠”。南宋范成大撰《吴船录》卷下:“(秭归)州东五里,有清烈公祠,屈平庙也。秭归之名,俗传以屈平被放,其姊女媭先归,故以名。”(46)《吴船录》为日记体实录,撰于宋孝宗淳熙四年丁酉(1177)。

理由二:南宋度宗咸淳丁卯(1267)所刻《楚辞》书中,插图所绘汨罗山水图有“清烈公庙”字样。清《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三《宋版集部》中“《楚辞》(一函四册)”条载:“是书刻于咸淳丁卯,系宋度宗三年。所绘《汨罗山水图》中,有清烈公庙及墓。”(47)这说明南宋度宗时,湖南汨罗屈原祠的封号已经改为“清烈公”。元代成宗大德八年前,湖南屈原庙额仍用“清烈公”,见元王恽《玉堂嘉话》卷三:“屈原湘中庙题曰‘清烈公’。”(48)按,王恽大德八年(1304年)卒。

又考,中华书局《二十五史补编》载:“宋元丰六年改封忠洁侯,后又封清烈公。”(49)所载失实。应是元丰三年封“清烈公”,元丰六年封“忠洁侯”,政和元年后统一封号为“清烈公”。

九、元仁宗汨罗屈子祠额“忠节清烈公”

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七月三十日,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见《元史·仁宗本纪》。(50)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纪十七》(51)、清徐乾学撰《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五《元纪十三》(52)、清《湖广通志》卷二十五《祀典志·祠庙附》、清《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五《群庙考》仍之。

《元史·仁宗本纪》载:“(延祐)五年……七月……戊子……加封楚三闾大夫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查陈垣《二十四史朔闰表》,元延祐五年(1318)七月,己未为朔,戊子为三十日。(53)据文献记载,此次屈原是作为忠臣名相予以敕封的,元仁宗对已故名臣殷比干、唐狄仁杰祠,都曾敕旨修缮祭祀。清《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五《群庙考》:“仁宗皇庆元年三月,命河南省建故丞相阿珠祠堂。延祐三年四月,敕卫辉昌平守臣修殷比干、唐狄仁杰祠,岁时致祭。五年七月,加封楚三闾大夫屈原为忠节清烈公。”

今玉笥山屈子祠左廊壁上保留有清同治年间碑刻,元代刘行荣作《重建忠洁清烈公庙记》,字迹完整。(54)此庙记与戴嘉猷《重修汨罗庙记》共一石,乃同治八年七月湘阴虞绍南书。(55)考,历史上屈原的封号有唐“昭灵侯”,五代“威显公”,宋代“清烈公”、“忠洁侯”,未见“忠洁清烈公”。何以庙记用“忠洁清烈公”?庙记时间为“致和元年”,即1328年,距屈原受封的元延祐五年(1318)仅仅十年,刘行荣作为元朝人应不会弄错本朝的封号的。故,现存的这篇《汨罗庙记》碑文中的“忠洁清烈公”字样应是地方志文献的误改。可推知,元代致和元年(1328)汨罗屈原祠题额“忠节清烈公”。

另,清光绪《湘阴县图志·典礼志》中“汨罗庙”条载元代封屈原为“忠洁清烈公”:“元延祐五年,加封忠洁清烈公。”(56)此处记载亦失实。按,前代文献记载屈原元代封号,均为“忠节清烈公”,据前文所言汨罗屈原庙在宋元丰六年曾用庙额“忠洁侯”,可能是这个原因,清人将宋代“忠洁侯”封号与元代“忠节清烈公”封号重叠而成“忠洁清烈公”。

十、明太祖后屈原封号被取消,汨罗屈子祠牌位书“楚三闾大夫屈平氏之神”

今天汨罗屈子祠的庙额不再用历朝封号了,正厅有一牌位书“楚三闾大夫屈平氏之神”。据考,此与明代朱元璋有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敕湖南汨罗屈原庙复号“楚三闾大夫屈平氏之神”,见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三、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卷八十五等。《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三:“屈原庙:在湘阴县北六十里,原事楚王被谗见疏,投汨罗江以死。唐封昭灵侯,宋封忠洁侯,本朝复其号曰‘楚三闾大夫屈平氏之神’。”(57)

据考,有明一代,湘阴汨罗屈子祠几经翻修。一次是明洪武初知县黄思让重建汨罗屈原祠。此次重建碑文目前未见,事则见《钦定大清一统志》:“汨罗庙,明洪武初知县黄思让重建,并于庙前建濯缨桥,畔建独醒亭。按,益阳县西南界,又有凤凰庙,亦祀屈原。相传此地为原作《天问》处。”(58)再次是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湘阴县事戴嘉猷重修汨罗屈子祠,作《重修汨罗庙记》。第三次是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余自怡任湘阴县事之际重建三闾祠。七年(1635)秋立碑,撰《重建三闾祠碑记》。明代《重修汨罗庙记》、《重建三闾祠碑记》中均不提各代封号,也未提明朝封号。

按,明代不再加封屈原,与朱元璋有关。立国之后朱元璋对历朝礼制封号进行全方位的整治,诏曰:“自有元失驭,群雄鼎沸,土宇分裂,声教不同。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大统以正。永惟为治之道,必本于礼,考诸祀典,如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号,历代有加。……夫礼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今命依古制定,凡岳、镇、海、渎,并去其前代所封名号,止以山水本名称其神;郡县城隍神号,一体改正;历代忠臣烈士,亦依当时初封以为实号,后世溢美之称,皆与革去。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庶几神人之际,名正言顺,于礼为当。”(59)朱元璋从元代统治失控中意识到礼制封号的政治功用:“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因而,立国不久,他即对唐代以来各类祀典封号加以整肃,对山川河流、忠臣烈士的封号,去“后世溢美之称”。屈原亦在被去号的行列,复号“楚三闾大夫”。

十一、越南使节过汨罗屈子祠吊屈

越南文人对屈原的熟悉程度也是很深的,他们有组织的汉诗创作团体叫作“骚坛会”(60)。一些出使中国途经沅湘的文人官吏往往瞻仰屈原庙,写诗吊屈。(61)如阮宗奎《吊三闾大夫》:“云积愁思还淡荡,波涵忠愤故舂撞。悠悠风韵三千载,浩气犹留五月艭。”(62)黎贵惇《潇湘百咏》之九十四:“顾瞻古庙对斜阳,遥忆忠臣恨转长。湘浦空怀哀郢国,楚宫一向梦高唐。”(63)潘辉益《望三闾大夫庙》:“极目幽篁俯碧涯,读骚畴不解怜才。修能皎洁香为佩,孤愤纡绵石可怀。”(64)佚名《题三闾大夫》:“轻视儿身重楚邦,忠魂耿耿汨罗江。烟浮芳渚疑愁色,日浸清流见义腔。千载知音惟贾谊,九原同志有龙逢。《离骚》一曲无限恨,空对年年竞渡艭。”(65)吴时位《吊楚三闾大夫》:“衣冠且惜坐泥涂,志洁安能混俗污。一日尚存惟见楚,九疑亦遇岂从虞。骚音长是哀鸣鸟,汨水犹为正首狐。千古忠魂原不散,些公未已自招呼。”(66)潘辉泳《汨罗怀屈大夫》二首:“姱节平生信好修,孤臣忠曲付千秋。独醒无力强三楚,远引何心相九州。”“侘傺骚音天可问,幽潜义魄水空流。澧兰沅芷遗芳远,凭吊年年竞渡舟。”(67)黎光院《过屈原庙》:“忠诚寸念付苍苍,放逐孤臣只自伤。一代骚词悬日月,千秋名迹播衡湘。”(68)等等。

被称为“越南的屈原”(69)的阮攸(1765—1820),1965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入世界文化名人。1813年,阮攸作为越南大使来到中国,途经沅湘,写了五首吊屈原的诗歌,这些诗歌被收录在其汉诗集《北行杂录》中。其《湘潭吊三闾大夫二首》其一道:“好修人去二千载,此地犹闻兰芷香。宗国三年悲放逐,楚辞万古擅文章。鱼龙江上无残骨,杜若洲边有众芳。极目伤心何处是,秋风落木过沅湘。”(70)屈原作品里“好修以为常”的自爱高洁品格,给阮攸带来深刻的影响,诗歌首联“好修人去二千载,此地犹闻兰芷香”,表现出对屈原高洁自爱精神的高度颂赞。他途经沅湘这一屈原自沉地,极目伤心,悲叹屈原写出万古文章却遭受不遇的命运,最后付出了生命。

阮攸《湘潭吊三闾大夫二首》其二道:“楚国冤魂葬此中,烟波一望渺何穷。直教宪令行天下,何有离骚继国风。千古谁人怜独醒,四方何处托孤忠。近时每好为奇服,所佩椒兰更不同。”(71)

与屈原一样,阮攸是一个关心民生社会的有责任感的诗人,在诗歌中多次通过端午招魂习俗,进行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如其《反招魂》一诗,将《楚辞·招魂》之旨反其意而用之,由《楚辞·招魂》中所描绘的富饶安乐,转为对现实中的鄢郢食人如麻的状况的暴露,告诫屈原魂魄不要回到楚国的鄢郢,更不要回现实中的湖南,这里民不聊生,遍地是进谗言的上官大夫,到处是豺狼虎豹:

魂兮魂兮胡不归,东西南北无所依。上天下地皆不可,鄢郢城中来何为。城郭犹是人民非,尘埃滚滚污人衣。出者驱车入踞坐,坐谈立议皆皋夔。不露爪牙与角毒,咬嚼人肉甘如饴。君不见湖南数百州,只有瘦瘠无充肥。魂兮魂兮率此道,三皇之后非其时。早敛精神返太极,慎勿再返令人嗤。后世人人皆上官,大地处处皆汨罗。鱼龙不食豺虎食,魂兮魂兮奈魂何。

阮攸是通过屈原诗歌,通过在中国的实地文化考察,而认识理解屈原的,而湖南汨罗是重要的屈原文化遗迹集中地。他曾言:“不涉湖南道,安知湘水深。不读《怀沙》赋,安知屈原心。”(《辩贾》)(72)知言也。

十二、历史上汨罗屈子祠称呼的演变

唐代称“三闾大夫祠”。史载,唐末该祠被修葺,屈原被敕封为“昭灵侯”:“哀宗天祐二年六月,湖南马殷奏,岳州洞庭、青草二湖之侧有古祠四所,先以荒圮,臣复修庙宇毕,乞赐名额者。敕旨:……三闾大夫祠先以澧朗观察使雷满奏,已封昭灵侯,宜依天祐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敕处分。”([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三十四)(73)

五代时称“磊石庙”。五代后梁元年(907)楚王马希范(马殷第四子)奏请加封“威显公”:“晋高祖天福二年……五月,湖南马希范奏,青草等四庙各乞进封。敕:……磊石庙昭灵侯进封威显公。”([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三十四)(74)“磊石庙昭灵侯”即指屈原。考,今湖南省汨罗市仍设磊石乡,其地处汨罗市西北角,位于洞庭湖、湘江、汨罗江三水交汇处。

宋、明多称“屈原庙”、“三闾庙”、“三闾大夫祠”。“上鼎州武陵郡团练,治武陵县……古迹:屈原庙、善卷坛(在德山上)、白马湖、丹砂井、桃源山、金牛山、沧浪水、张旭墨池、龙阳洲、李衡种橘处。”([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卷六)(75)“上澧州,澧阳郡,军事,治澧阳县。……古迹:君山(在洞庭湖中)、洞庭湖佽飞庙、屈原庙、云母泉、鸭栏山。”([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卷六)(76)“湘阴屈原庙,今称楚三闾大夫屈平氏之神。”(《明会典》卷八十五)(77)“(岳州)祠庙,三闾庙。屈平沉沙之处曰汨罗江,在岳州境内。正庙以渔父配享。唐末,有洪州衙前军将题一绝云:‘苍藤古木几经春,旧祀祠堂小水滨。行客谩陈三酹酒,大夫元是独醒人。’”(宋祝穆撰《方舆胜览》卷二十九)(78)“屈原祠,在府境内,号三闾大夫祠。唐末有洪州军将题诗云:‘苍藤古木几经春,旧日祠堂小水滨。行客谩陈三酹酒,大夫原是独醒人。’自后能诗者不敢复题。”([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二)(79)

清代称“汨罗庙”。“汨罗庙,在汨罗江上,祀楚屈原。”(清《湖广通志》卷二十五《祀典志》)(80)

十三、汨罗屈子祠的今貌

屈子祠(作者龚红林摄)

屈子祠内中共中央宣传部二〇〇九年五月颁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牌(作者龚红林摄)

屈子祠内国家教育委员会、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一九九六九年九月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牌(作者龚红林摄)

屈子祠内《史记·屈原列传》木质雕屏(作者龚红林摄)

屈子祠右侧的独醒亭(作者龚红林摄)

屈子祠左侧的屈原碑林(作者龚红林摄)

通向屈子祠的汽车道两旁,有一副对联特别引人注目,写的是:“北游孔圣庙,南游屈子祠。”可见汨罗人深深地为屈原而感到自豪。这一副对联亦反映了本地文化的兼容性,孔子、屈原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同等重要。

现存屈子祠,是清代建筑。新中国建立后,这里经过数次维修,同时骚坛、独醒亭、濯缨桥、屈原墓等古迹也经过修整。现存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稍偏东,祠前有开敞的石坪。建筑面积1651.35平方米,由前厅、中厅、后厅及厢房、走廊组成,南北长50.5米,东西宽32.7米。大门为砖石牌楼式,三门三楼,两边门为假门。门额上有泥塑的表现屈原生平及其作品内容的人物图案17幅。大门两侧另有两道侧门。大门内为前厅,七开间,单檐硬山顶。前厅与中厅间为天井,内有两株三百余岁的古桂,两侧为厢房。中厅七开间,单檐硬山顶,明间有一神龛。中厅至后厅有甬道、过亭相连,两侧为走廊天井,中亦有古桂。后厅五开间,单檐硬山顶,明间立屈原塑像一尊。次、梢间内陈列有屈原生平简介及后人研究屈原的著作的介绍。该祠布局紧凑严整,雕饰精致,195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立屈原纪念馆,对外开放。(81)“独醒亭”、“濯缨桥”、“天问坛”、“屈原碑林”……这些建筑物的名称,概括了屈原的作品名目,揭示着他的高洁品格。

前厅内木质屏风上雕刻有司马迁《屈原列传》全文,廊柱上有多副颂赞叹惋屈原的楹联,还有清代著名书法家虞绍南重书的唐、后梁、宋、元、明、清修缮庙宇的庙记碑文,静静地向每一个参观者展示着屈原其人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