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财务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即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或境界,整个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务建立在财务会计目标的基础之上。会计目标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会计目标虽然是人们主观认识的结果,但它并不是一个纯主观的范畴,会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性质。
一、财务会计目标的三个发展阶段
世界上财务会计目标发展的历史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12—15世纪,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使会计逐渐由单式簿记阶段发展到复式簿记阶段。考察当时的会计环境,可以将会计目标概括为:①为商人提供其所拥有的财产所进行的交易及其损益的信息;②为经济往来各方提供债权、债务方面的信息。
第二,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所进行的产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并引起了生产组织和经营形式的重大变革。在此期间,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企业的最基本经济组织形式。在这类公司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这一会计环境的变化也相应地引起了这一历史时期会计目标的变化,形成了新的会计目标:①为公司所有者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②为公司经营者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③为债权人提供公司偿债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委托与受托关系不仅进一步复杂化,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会计除了实现上述目标外,还为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关系人提供各种不同的信息。在现代,财务会计目标在西方国家最早以书面形式被明确提出,应当是在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特鲁布拉德报告》。它提出四个问题:谁需要财务报表?需要财务报表的人要求什么信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所要求的信息,会计人员能提供多少?为了提供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信息,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财务报表框架?
对于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在会计理论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可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在目前仍然处于各抒己见、尚未有定论的局面。纵观会计理论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受托责任派和决策有用派。
受托责任学派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所有者(股东)反映资源受托者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会计的目标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换言之,会计应向委托人报告受托人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并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中心。其依据是,资源所有者将资源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同时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人的行为,受托人接受委托,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经营,并通过向资源提供者如实报告资源的受托情况来解除其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学派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它在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损益表(利润表)。
决策有用学派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换言之,会计应当为现时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投资和信贷决策及其他决策的信息。其依据是,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在资本市场介入的条件下,资源所有者对受托资源有效管理的关注程度会降低,转而更加关注所投资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与报酬。决策有用学派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更关注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是互有关联的会计目标,受托责任是实质,决策有用是形式。受托责任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提供反映受托责任的信息是会计的根本目标。
目前,无论是受托责任观的财务会计目标还是决策有用观的财务会计目标,其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主要都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建立在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期盼性基础之上,仅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讨论财务会计目标或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不够的。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认识,除了要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的角度来分析以外,还应从会计信息系统职能的角度来进行论证,即财务会计目标的认定既要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愿望,也要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能力。
第一,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多元的,有些是现有的,有些是潜在的。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多元的,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然有不同的需要,即使是同一个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不同时期出于对不同利益的追求,其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会有不同的要求。而财务会计作为加工、生产会计信息的系统,其所提供的“产品”只有一种,即会计信息。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所生产的“产品”无可替代,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财务会计必须是在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供质量高、成本低的会计信息。
第二,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其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理解程度和驾驭能力的不同,其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会有不同的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具有不对称的特点,而且会计信息使用者也会由于其对会计信息的理解程度和驾驭能力的不同,失去或部分失去财务会计信息原本就有的有用性。
第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发展。而财务会计作为人为的信息系统,却有其运行的固有规律及相对固定的要素、结构与功能。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一个系统如果其要素、结构没有改变,则其功能一般也不会改变,而功能没有改变,则该系统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也不会改变。当然,系统的要素、结构是可以改变的,但这需要时间和过程,在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尚未发生变化之前,不能仅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愿望出发,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
基于以上原因,在考虑财务会计目标的时候,除了要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分析、考虑以外,还要从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角度来加以考虑,力求实现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职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有机结合。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情况下,只能从力所能及的范围方面来探讨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财务会计目标。如果脱离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力所能及的范围来讨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会计目标,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没有相关职能的情况下追求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其最终结果只能是使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金融风险、投资风险、决策风险的替罪羊。影响投资和决策的因素是众多的,会计信息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也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即使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转,得出的财务会计信息也真实、可靠,但债权人和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可能由于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蒙受损失,使原本为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成为无用。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具有反映、控制、评价、预测、决策等五项职能。会计信息系统的反映职能,是指财务会计通过其一系列程序和方法,把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的数据记录下来,经过必要的计算、分析、综合,加工成为全面、系统的财务信息。这些财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已经形成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则表现为会计信息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要求进行,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主要体现于财务会计监督方面,会计监督通常是通过会计确认来实现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借鉴西方优秀会计文化的基础上,也开始关注会计目标,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计划或预算等,是实施会计监督的依据。财务会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关数据进行会计确认,把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反映计划或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财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价、预测、决策等职能,由于都要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基础上,通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比较以及综合运用才能进行,这实际上是涉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运用和驾驭能力问题。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反映和控制,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实施或执行反映和监督职能,将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尽管财务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一种主观愿望,它体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观需求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客观职能的辩证统一,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职能所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或执行了反映和监督职能以后会计信息就会有用,财务会计目标就能实现。这里还有一个会计信息加工出来以后是否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加工成本”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绝对性和相对性,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体现为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以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会计信息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具备了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因为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职能来看,其力所能及的就是这些方面。至于相关性的问题,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个体和总体相关性之区分。从个体相关性来看,由于其所涉及的是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愿望和各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驾驭、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等因素,因而所有主观愿望和能力因素都不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所能左右的。
因此,不宜将个体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或财务会计目标是否实现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从总体相关性来看,由于财务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繁荣而产生、发展的,所以,财务会计的“产品”——会计信息,就必然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所需要。也就是说,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而言,会计信息具有与之俱来的总体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对社会生产、经济建设相关),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如果将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也具备了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我们应该认为会计信息有用,财务会计目标已经实现。同样,会计科研成果(会计理论、会计思想、会计观点等)如果能指导、规范会计实践最终得出具备以上特征的会计信息,则可认为该会计科研成果是科学、客观、可行和有效的且价值为正。
二、中国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
中国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确立“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目标。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应定位于决策有用。事实上,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都各有其生存的客观经济环境。结合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实际状况,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确立中国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目标成为中国会计工作者的共识。
第一,会计目标总是要与经济环境的要求相融合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会计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大环境。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法人制度。法人制度的实质是确认国家拥有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拥有财产的独立法人财产权,使企业在对所有者承担财产保值和增值责任的前提下,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因此,在法人制度下,投资者和企业的关系实质就是“委托——受托”关系。中国虽已有很多上市公司,但它们只占中国大中型企业的极少部分,并且不是资本完全自由流通的上市公司。而且中国的资本市场既不发达也不规范,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决定了必须保证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国家作为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使用者,必然最关心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当前中国财务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应定位在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上。
第二,尽管会计目标应以受托责任为主,但并不排斥决策有用观。因为要获取最大的收益,投资者必须借助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因而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会计的一项重要目标。但恰恰是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使投资者有权要求取得信息,经营者也有责任提供信息。因此,会计最基本的目标,还是反映财产资源的受托责任。
这样的会计目标主要有三个优点:①它能够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受托责任为主,强调向国家或法人企业这些重要的大股东报告受托资源的经营、保值增值情况,同时兼顾到其他利益群体等的经济利益,通过资本市场使他们能积极选择投资企业,通过行使自己的权利来促使企业经营向好的方面转化。②以受托责任为主的会计目标作为理论的最高层次,能指导实务,特别是会计准则的制定,要求明确各要素定义,规定各要素的确认、计量属性,使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增强。③明确了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目标,有利于从根本上比较各国实务操作的异同,有利于中西方会计的融合,从而使会计真正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
第三,实现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目标的建议。为了实现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目标,关键问题是如何对会计目标两个方面的信息需求进行协调,以提高信息的共享度,节约社会资源。其可能途径是对现有会计信息的内容加以改进和扩展,使它能同时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这里最重要的是协调的出发点。我们不可能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来转换会计信息中所提供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基本要素的内涵,剔除谨慎性原则,正如不必为满足纳税的需要而改变会计信息的内容一样。我们需要提供能同时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其他信息使用者需求的会计信息。只有在这一前提下讨论会计信息内容的扩展才有现实意义。
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中指出,企业应当编制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