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孔子对春秋学术的总结与“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孔子学说
回观学术思想的进化,必有一个由不同的确定意义的概念所奠基出来的路阶:最初是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然而人们又必须服从其意志的“天”、“道”。这是反映天人关系的概念。而春秋之际,王室或公室内部因争“私利”而引起的篡弑愈演愈烈,有思想的政治家取来上古尚未有确切含义的“义”(“義”)与“利”对举,将三代(特别是西周初)注重天道、尊天命的观念向前推进一步,企图以德行的力量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这是孔子之前思想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与篡弑、反篡弑并行的,还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改革活动,在鲁国即为“三桓”新政:从“初税亩”到“用田赋”,百年新政既使大部分“田民”、“野夫”变成为身份相对自由的纳税人,更使“三桓”自身成为超级的“权贵地主”。鲁“三桓”社会改革的畸变与因食新政之利而诞生的孔子学派之间形成了独特的纠结关系。孔子师徒既是春秋学术思想的直接继承者,也是“三桓”新政的温和批判者。他们以“取义”的方式,在整理和总结上古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了以阐发义利关系为起点,以“恢复”礼制为中心,以实现“天下归仁”为终极目标的思想体系,此可谓集春秋思想之大成,也为东方学术思想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设立本章,主要分析孔子学说产生的学术前提和具体的社会背景,着重论述在传统所称的儒学体系中,孔子学说还是有特殊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