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作为汉语史的主板块之一,语法史一向为治汉语史者所重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史研究获得蓬勃的发展,诞生了不少有影响的通史和断代史研究著作。众所周知,汉语语法史通常可以分为词法史和句法史两大分支。单就句法史而论,除了句式史而外,应该还包括句类史。句式和句类其实是两个内涵不同的句法概念:前者着眼于句子的内部结构,后者着眼于句子的外部功能。由于认知的不同,学术界曾一度对句式和句类不加严格区分,以致在汉语语法史研究中出现了将被动句、处置句与连动句、双宾语句视为同类的现象。后来,随着语用学与功能语法学的引入,句式与句类之间的界限始逐步得到厘清,分门别类的研究也随之走向深入。
全面考察新时期以来的汉语句法史研究,似乎可以世纪之交为界分出前后两个阶段:此前大体以句式研究为重,此后则大体以句类研究为重。句类史研究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占据句法史研究的中心位置,在于句类不仅汇聚了更多的历史语法信息,而且比句式更能反映汉语表达系统的进化程度。句类多种多样,有基本句类和一般句类之分。只有那些产生时间早、历史跨度大、使用频率高、发展阶段性鲜明的句类才属于基本句类。迄今为止,除了较早就受到关注的被动句和处置句而外,汉语的其他基本句类如存在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比较句等的历时发展也得到了较为充分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既涉及通史又涉及断代,既重视专题又重视专书,呈现出多维并举的欣欣向荣态势。
本书的作者王建军就是汉语句类史研究的热心倡议者和积极实践者。他当年的博士学位论文《汉语存在句的历时研究》研究的就是这一内容。说起建军攻读博士学位,我不禁想多说几句。建军的硕士生阶段研究的是现代汉语语法,导师是学术界前辈、著名语言学家廖序东先生。建军当年向我表达报考意愿时,我心中难说没有疑虑,担心他短期内很难完成转轨。没想到,他入门不足半年就进入了角色。我想,这应当首先归于廖先生对他的宽口径培养,以及他本人的眼界、识见与聪颖。话说回来,对他的指导,我也是颇费思量的,有时候尽量采用量身定制的方式。比如,他的学位论文选题,我就打破常规,没有要求他以中古语法研究为范围,而是认同他的意向,并鼓励他从事通史式的研究。实践证明,当年的做法是明智的。建军的同名著作出版后,很快受到好评,得到了袁本良、董志翘等学者的赞赏,还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自从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任教于苏州大学后,建军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之余,一直潜心学术,笔耕不辍。在此期间,个人虽在语言学史研究与成语研究等领域有所拓展,但句类史始终是他研究的重心所在。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汉语句类史概要》,就是他与他所带领的团队奉献给学术界的又一显著成果。仔细品读这一耗时长达十年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看出全书鲜明的研究特色。
首先,立足句类事实,变换研究模式。汉语句类发展是极具个性的。不同的句类具有不同的发展格局和演化路径,很难置于同一种研究模式之下,而必须立足事实,分而治之。书中据此对不同句类采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祈使句与感叹句主要扣住句法标记,比较句与致使句主要抓住句法意义,疑问句与比拟句则主要盯住句法结构。
其次,把控句类事实,提升研究层次。以往的句类史研究大多停留在个案探究的层面,总体是以描写面貌与归结特征为基本取向;各句类研究之间几乎没有打通,因而缺乏相互照应。本书虽然也对六大基本句类作了常规性的考察与探究,但目的是对汉语句类系统进行整体观照与综合考量,进而揭示汉语句类发展的趋势、动因与机制。
再次,超越句类事实,充实研究内涵。近二三十年来,汉语历史语法学出现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引进并吸收了国外的不少语法学理论,如语用学、功能语法学与认知语法学等理论。但这些高新理论在汉语句类史研究领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遇。相比之下,本书的理论色彩是较为浓厚的,第一章绪论与第八章结语尤为如此。这两章尽管篇幅不大,却真知灼见灿然纷呈,基本搭建起了汉语句类发展的理论框架。
翻阅全书,我们除了领略作者的学术思路与学术素养之外,应该还能够感受到作者意欲通过本书传递给学界的若干学术信息。
第一,汉语句类史研究是繁杂困难的。一切句类均因语用而生,而语用因素是一个超语言的异常变量。要想在同一个系统框架内实现对汉语基本句类的全覆盖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此情况下,要想在短期内确立一个理想的汉语句类史研究模式绝非易事。
第二,汉语句类史研究是极富价值的。词类是词法的聚集地,句类是句法的聚集地。与词类所不同的是,汉语句类身上凝聚了更为丰富也更为稳定的历史语法信息,应该成为汉语史历史分期的重要参数。
第三,汉语句类史研究是大有可为的。与成熟而充分的句式史研究相比,汉语句类史研究由于起步晚、难度大,至今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比如,作为四大句类之首的陈述句的历时研究至今乏人问津,有可能成为未来句类史研究的重要方面。
上述几点信息提醒我们,在分享作者的句类史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本书中存在的些许缺憾,诸如六种句类之间的衔接力度不够、有些句类的描写过于琐碎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有待于建军个人及其团队的持续努力,也有待于学术界有志于此的同仁们的一起努力。
我之所以很高兴为本书赘上几句话,一则是建军的成果打动了我,二则是可以了却我的心愿。当年在出版《汉语存在句的历时研究》一书时,建军曾为序言的事商之于我。我觉得建军的成长主要在于廖先生的全面培养,建议他请廖先生赐序,以示对廖先生的敬重。这样一来,建军又成为一个例外,因为无论在他之前还是之后,各位同门在出版各自博士学位论文时都没有请论文导师之外的他人作序。为了弥补建军的遗憾,我们约定,他的下一本论著由我来作推介。应该说,本书的正式出版终于让我们二人都能够得偿所愿了。
建军正年富力强,既不乏才智,又不惧付出,相信他今后一定会心存更高目标,获得更大成功。
2017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