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组织内部治理研究:基于权力场域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高等教育本质再探讨

1.什么是高等教育

薛天祥认为,高等教育是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专业教育(36)。对这个概念理解的一个关键是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的教育。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但是当今的高等教育已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它除了人才的培养外,还关系到资源的获取、利益的分配,等等。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的问题,它把很多事情都牵扯了进来,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从政治角度看,伯顿·克拉克提出:谁来统治高等教育?众多的学术群体是如何把他们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工作和信念的分裂力量是怎样为权力整合形式所平衡的?(37)从经济角度看,高等教育活动中合理配置稀缺的资源是其顺利运行的一个前提,它还涉及“谁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从文化的角度看,高等教育是传承文化、适应文化和创造文化的活动(38)。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系统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大学组织的多学科性,为学科的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所以,今天的高等教育是集高深知识、中间知识和应用知识于一体的系统。基于此,伯顿·克拉克认为,在高等教育中,知识就是材料,研究和教学是主要的技术(39)。尽管如此,理解高等教育,还依然存在众多问题,首要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为谁服务”。

2.高等教育如何形成

从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看,高等教育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一是大学产生以来为社会培养文、法、神、医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二是自德国柏林大学在19世纪初提出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使得科学研究成为大学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具有了创新知识的功能;三是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在实用主义哲学取向的指引下,倡导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要用所构建的知识来为人类谋福利。威斯康星大学把大学的边界确定为州的边界,其实就是把大学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用知识来为人类自身服务。高等教育自其形成至今,经历的几次变化除了其自身逻辑外,无不与当时社会外部对其需要程度有关。从历史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沉淀下来的是其厚重的组织文化,它所服务的对象应当是整个人类社会,给人类带来利好的活动。但在具体的活动中,高等教育实际上在为谁服务?在早期,接受高等教育是少数人的事,多数人并不关心。但当下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到了社会中心,人们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3.高等教育为谁服务

按照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教育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从教育收益的角度看,首先,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个体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仅在收入,而且在诸如精神生活、下代教育等方面都有收益,即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其次是政府,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扩大了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总量,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舒尔茨的研究还证明,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收益率(40)。也就是说,凡是对人进行教育投资都会有较高收益,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个体或群体都会从中收益。但鲍尔斯等人认为,教育系统是居统治地位的杰出人物借以试图实现社会等级分工制的若干再生机制中的一个,通过提供各种技能,使不平等的经济地位合法化,并促进个人间某些形式的社交(41)。学校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精英阶层”,教育是维护社会不平等的工具。无论是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还是大众化或普及化阶段,从高等教育教育中受益的始终是社会的精英层:在精英教育阶段,他们抢占高等教育机会,一般大众无法获取这些机会,而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特权;在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他们又攫取了高等教育中的优质资源,即他们占据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金字塔的顶端部分,而这个金字塔底部却是普通大众子女的所在地,他们从大学毕业,但社会上的好工作与他们无缘,仍然在社会的次要劳动力市场中就业。舒尔茨的理论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提供了理论支持。而鲍尔斯等人的观点让人们清醒地看到:高等教育这个看似公平的系统却在复制社会的不公平,通过它造成社会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