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派编年文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1919年

1月

11日,钱玄同日记记有:“大学学生所办之《新潮》杂志第一册已出板(版),中以傅孟真、罗志希两君之文为最精彩。”

22日,钱玄同日记记有:“午后到大学里去买《国民》杂志一册,这杂志也是大学里的学生办的,但宗旨和《新潮》很不同,大致偏重保守一方面,看了觉得没有什么精彩。”

本月,陈寅恪入哈佛大学学习。

3月

汪懋祖在《留美学生季报》第6卷第1号上刊登的《送梅君光迪归圜桥(Cambridge,Mass,U.S.A.)序》(归国后,此序又刊1922年4月《学衡》第4期)明确表示和梅光迪意见一致,反对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他说与梅光迪相识而成知音,且恨相见时晚。他对神州新化,吾国学者“泊于既狭且卑之实利主义。论文学则宗白话,讲道德则校报施”表示极大的不满。因为新文化运动导致数千年先民之遗泽被摧锄以尽,中国人的灵魂丧失。而梅光迪要“以文救国,驯至乎中道。当不迷其同而放所异”。汪懋祖最后说他“将攘臂奋首,以从君之后,而助成其业也”,并以“坚其盟”为志向。这个“盟”即后来的“学衡派”,“业”即梅光迪在南京东南大学发起创办的反对新文化—新文学的《学衡》杂志。他们在1922年以后果真因《学衡》而聚到一起。

胡先骕在《东方杂志》第16卷第3号(1919年3月)上发表《中国文学改良论》(上),公开反对新文学。此文是转载,文后注有“《南京高等师范日刊》”

30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胡适的老师杜威偕夫人抵达上海。

5月

4日,北京爆发学潮。胡适的得意弟子傅斯年(1896—1950)为天安门学生游行的总指挥,罗家伦(1897—1969)为《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起草人。

26日,罗家伦以“毅”的笔名在《每周评论》第23期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首次提出“五四运动”之说。

罗家伦在5月《新潮》一卷五期上刊出《驳胡先骕君的〈中国文学改良论〉》。罗文认为胡的《中国文学改良论》实是毫无改良的主张和办法,只是与白话文学吵架,其意见既不中肯,也不服人,而且意义文词都太笼统,不着边际。

7月

14日,吴宓在日记中记有今晚他与陈寅恪、汤用彤一同访问哈佛大学的白璧德教授。

24日,梅光迪致信胡适,说:“前日由叔永将来手书一纸,谢谢。嘱来北京教书,恨不能从命。一则今夏决不归国,二则向来绝无入京之望。”

本月,汤用彤转入哈佛大学。

8月

李思纯(1893—1960)、李劼人(1891—1962)等四川青年学子自费赴法国留学。

9月

本月,教育部正式任命郭秉文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黄侃(季刚,1886—1935)离开北京大学,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10月

1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地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共有会员67人。举龚励之为总干事。

11月

12日,吴宓在日记中记有:“近见国中所出之《新潮》等杂志,无知狂徒,妖言煽惑,耸动听闻,淆乱人心,贻害邦家,日滋月盛,殊可惊忧。又其妄言‘白话文学’,少年学子,纷纷向风。于是文学益将堕落,黑白颠倒,良莠不别。弃珠玉而美粪土,流潮所趋,莫或能挽。”(《吴宓日记》第Ⅱ册第9091页)

20日,刘师培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

29日,胡适为“国语统一筹备会”起草了标点符号议案修正新案。

30日,胡适开始为“国语统一筹备会”起草议案。

本月,梅光迪归国,应聘南开大学,到达天津。

12月

6日,自美留学归国的张贻志(幼涵)任总编的《民心》周报在上海创刊发行。

21日,胡适继续为“国语统一筹备会”谋划。

30日,吴宓在日记中记有:“‘新文学’之非是,不待词说。一言以蔽之,曰:凡读得几本中国书者,皆不赞成。西文有深造者,亦不赞成。兼通中西学者,最不赞成。惟中西文之书,皆未多读,不明世界实情,不顾国之兴亡,而只喜自己放纵邀名者,则趋附‘新文学’焉。……夫‘新文学’者,乱国之文学也。其所主张,其所描摹,凡国之衰之时,皆必有之……‘新文学’者,土匪文学也。……今中国之以土匪得志者多,故人人思为土匪。”(《吴宓日记》第Ⅱ册第114115页)

本月,刘伯明(经庶,1887—1923)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办公处副主任,行使副校长职权。

本学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地学研究会”共组织五次学术演讲:

童季通:《地名之研究》(10月14日)

柳诒徵:《人生地理学》(10月28日)

童季通:《中国之旅行》(11月10日)

黄任之:《南洋风土状况》(12月8日)

陈苞荪:《斐列宾之现在与将来》(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