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树:陈忠实作品精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接通地脉》导读:苦难中的甜,黑暗中的光

本辑所选的系列文章,记述的是作者成长中经历的人和事:初中因贫困休学,高中与军徽和大学擦肩而过,与故土的连接,写作中得到的帮助,成名后的所见所感……呈现了一个乡村孩子从田野走向城市、从懵懂到成就自我、从青涩到成熟的历程。我们阅读一位作家的作品,也是在阅读他的人生,经历的坎坷、无奈、欣喜、艰难,俱在其中;了解一位作家,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了解一位作家,似可从三个方面入手:生活地域、家庭环境、人生遭际。

生活地域就是一个人的地域背景、文化背景——从小所见的风景会深深地印入脑海,成为一生的底色,融汇在笔下:白洋淀派作家笔下荡漾着白洋淀的粼粼水光,江南作家的行文中摇曳着纱窗竹影;山区的作家笔下自有奇崛的气势,水乡的作家则有温软的气息;看惯了三峡的夜月,文字中有江涛月色,而走遍了大漠草原,篇章自有哒哒蹄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秦川汉子,江南书生,各有风情。

家庭环境,涵括了家庭境况、家人关系、家庭教育等多个与家庭有关的因素。生活于城市家庭,则对城市生活更为熟悉,生活于农村,则对土地与自然有着更为深厚的联结;作家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粗暴冷漠的父亲的阴影下,或许才因此有了《变形记》,而冰心自幼生活于温暖的家庭中,才有了对母爱的持续的歌颂;胡适的母亲温良隐忍,其为人处世成为胡适的榜样,才有了“我的朋友胡适之”的佳话,史铁生有母亲作为坚强的后盾,才成就了《我与地坛》。

人生际遇,是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遭遇的各种人和事,它会影响到个人的性情与抉择,会影响人生的走向与对事物的看法。沈从文有在湘西从军的经历,才能把湘西风情写得丰富饱满;牛棚生活让季羡林有了更多对时代与命运的思考,干校经历被杨绛纳入小说创作;汪曾祺遇见老师沈从文,引领他在文学的路上前行;路遥遇见了他的伯乐,《平凡的世界》才最终影响了一代人;张恨水因为生活压力而每天下笔万言,写就多部长篇,而有的作家则因为生活渐渐优渥则作品泯然众人。

本章中的作品则可以被视为记述人生际遇的部分,翻阅这些篇章,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关中少年的人生历程,他经历的辛酸,收获的温暖,错失的机遇,遭逢的物事……种种故事,拼合成一幅斑斓的图卷,向我们缓缓地展开。

《晶莹的泪珠》,文题不起眼,内容却是充满了细节、丰富而扎实的:文章开头,呈现的画面是“我”拿休学申请朝教务处走去。没有写为什么休学,只平平叙写提交休学申请时班主任的理解、没有过多询问就签下了名字,以及校长的简洁签名。接下来写“我”来到教务处递交休学申请,年轻的“女先生”“诧异地瞅了我一眼”“专注地把目光留滞在纸页下端”,答复了女先生的一连串疑问后,作品插叙了家中作出休学决定的过程与缘由,我们才知道少年人的困境和不得已。“女先生”去找校长解决未果,作品接着叙写了她回来后的无奈与惋惜、临别时的安慰、滑落的泪珠……作者花了大量篇幅细细摹写,与班主任的理解、校长的简洁相对比,这位年轻女老师对失学少年的同情与关心是那么的真诚。这给了面临失学却不得不“懂事”的少年人多少安慰和鼓励啊。

陈忠实那一代作家,出生于1949年前后,经历了历史的动荡与生活的艰难,特别是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为了改变命运的努力是其作品重要的题材。与陈出生年代相仿的路遥、贾平凹等几位陕西作家都写过相关的内容,尤其是路遥,以《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写农村青年命运的作品成就了其文学史的地位。他们笔下的农村孩子身上有一种源自大地的生命力,源自天地的包容心,这样的生命力和包容心支撑着他们走过人生的道路,有时候甚至身在其中并不觉苦,只是凭着本能往前走。文中的“我”面临失学,并没有何等的悲戚,自知家庭的境况,“懂事”地接受安排,有一些懵懂,也有一些无奈。如果不休学,又能怎么样呢?这样的生活,即便是作了休学这样的决定,家人也没有更多地来劝解、安慰他,那不过是村里常见的事,那不过是没有办法的选择,拼力活下去都忙不及,哪有空去关照心灵呢?这样的境况里,遇到这位一再为他的休学而犹豫、想办法甚至落泪的老师,一下子让少年感受到跳出日常粗粝生活的细腻关怀,感受到来自他人的真诚的温暖,这无疑给了他很大的安慰,也将成为他在失学岁月里的莫大的鼓励。

而《与军徽擦肩而过》一文则记述了高中时期应征飞行员落选,军校招考取消,普通征兵又受父亲阻止的曲折故事。似乎条条大路通罗马,最后却条条大路俱断绝,“我”在梦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找不到出路,只能退居乡村,仿照柳青深入长安农村自修中文,用一盏深夜不熄的油灯照亮前行的路。如果不是遭逢了这些坎坷,也就没有后来的陈忠实,没有名作《白鹿原》。然而想想一路行来的辛酸艰难,究竟哪一条道路更好,他人岂可断言。

《一个人的邮政代办点》《接通地脉》《皮鞋·鳝丝·花点衬衫》《删繁就简》等文章则写于作者成为专业作家之后,与一位普通邮递员的交往,对土地的深情,去城市的见闻,等等。这些文字中的陈忠实是质朴的,《白墙无字》中,他写道:“想来大约是幼年所受的影响,那是父亲的行为规范。记不清我说了什么轻狂的话,随后父亲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对我说,不要先说话后做事,要先做事后说话;想做的事做成了,还可以不说话。”无论已经拥有多高的名望,行了多少的路,看了多少的云,他还是当初那个原上的少年,没有忘记自己的来处,保有着山川田园给予他的明净和纯粹。

翻阅这一辑的书页,我们随陈忠实回到几十年前的关中,看一个少年如何把自己从铁炼成了钢,从石头琢成了玉。他没有白白遭受命运的苦难,也没有辜负在苦难中遇见的甜和暖,在黑暗中找寻到的火和光。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云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