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发现的出土资料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领域带来巨大影响,是1970年以后的事情。例如,银雀山汉墓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等便是其代表性的资料。
1972年,在山东省发现的银雀山汉墓竹简(银雀山汉简)中,包含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古代兵书。特别是两个《孙子》的发现,成了揭开现行本《孙子》成书状况之谜的一大要因。
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发现的马王堆汉墓帛书(马王堆帛书)中,除了西汉时期的两种《老子》写本以外,还含有多种古佚书。再加之被认为是《战国策》的基础资料的《战国纵横家书》、古代医书等,马王堆汉墓帛书共计28种、总字数达12万字。
另外,1975年,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秦代墓中出土了睡虎地秦墓竹简(云梦秦简)。其内容,正是恶名昭著但却实际情况不明的秦帝国的法律及其相关文书。该资料作为揭开秦的法治的实际状况及其法思想之谜的资料,备受瞩目。
就这样,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新出土文献,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银雀山汉墓竹简,为以两个《孙子》为首的兵学思想研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马王堆汉墓帛书,则推进了《老子》及道家思想的新研究;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研究秦的法治及法律思想的实际情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但是,为思想史研究带来翻天覆地变化,且影响更为深远的,却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现的竹简群。
首先,在1993年发现了郭店楚墓竹简(郭店楚简)。其中含有大量的儒家古佚文献以及《老子》的三种写本等,竹简总数804枚,记有文字的竹简有730枚。墓葬年代,从墓葬形态及出土器物推测,应为“战国中期偏晩”,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公元前3世纪初期。年代下限,以当地(旧郢的楚国贵族的陵墓区内)为秦将白起攻取的公元前278年较为有力。从墓葬形态及随葬品来判断,墓主应为楚国的上士。特别是,从出土的漆耳杯上可见“东宫之杯”的字样,墓主被推定为楚王的太子横(后顷襄王)的老师。
其次,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的古玩市场购入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博楚简),也是含有迄今不为人知的近百种古代文献的竹简群。这是战国时期的楚的竹简,共1200余简,35000字。因为是盗掘品,所以出土地不明,不过后来公开了2257±65年前这个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的碳14(C14)年代测定的测定值。根据以1950年为定点的国际基准,年代应为公元前308±65年,即公元前373至前243年,据此,可推定上博楚简的大致书写时期为,至今约2300年前的战国中期前后。其内容以儒家文献为中心,并包含道家、兵家、楚国故事等相关文献,现在其图版与释文,已经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九)(2001年11月—2012年12月)的形式出版。
作为战国时期的竹简引人瞩目的,还有清华大学收藏的竹简群。清华简公开的时日尚不久,所以,以下将基于笔者的实地调查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