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前言
21世纪是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信息文明为手段、生态文明为目标的高速发展的世纪。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知识经济使得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信息化社会里,对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信息素养也逐步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以计算机学科为代表的计算思维,即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成为信息时代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
随着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推广和规范,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起点已有了显著的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将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成为衡量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基本任务,应该依据社会就业、专业特点,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应从产品教学转换到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和素质上来,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
本书是根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CFC)》课题报告的最新指导精神,结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制订的《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的最新文件而编写的。本书作为理论教材课堂讲授。与本书配套的《大学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机实验指导与测试(第4版)》一书,可作为实验上机指导使用。
本书分为6个知识模块,分别为: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办公实用软件Office、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数据库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全书以Windows 7操作系统为背景,设置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程序设计基础等知识模块,扩充计算机应用领域,力求使学生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凡目录前有“*”的,表示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可供老师根据教学需要选讲。
本书的主要特点如下。
(1)教学内容与当前信息化社会需求息息相关。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并且从内容结构上保证课程从单纯的技术层面扩展到学生的应用层面、思维方法、社会责任与行为规范。
(2)知识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内容编写遵循“广度优先”和“应用优先”原则,扩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
(3)注重知识更新,反映了当代计算机技术的新成就和新应用。以操作平台Windows 7+ Office 2010版为基础,从教学一线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计算机教学特点,扩充计算机应用领域,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指导,力求简明扼要,操作性强。
(4)全书共分为6个模块,提供了当前大学生应具备的信息技术6个方面的知识,为教学提供了不同方面的知识的组合方式,可供不同院校根据各专业的需求进行选用。
(5)在编写中既注重了各方面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又有机地结合,避免了以往计算机基础教材中各方面知识之间相互独立的缺点。
本书由吴丽华、冯建平、符策群、万雪勇、温斯琴、周玉萍、蒋文娟、吴泽晖、邢琳等教师编写,第1章、第2章由吴丽华编写,第3章由符策群编写,第4章由温斯琴编写,第5章由冯建平编写,第6章由万雪勇编写,第7章由邢琳编写,第8章、第9章由周玉萍和吴泽晖共同编写,第10章由蒋文娟编写。全书由吴丽华统稿,共十几位教师参与了该书的审稿工作。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同行专家、学者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提供了实用的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教案、实验辅导、实验素材和习题参考答案。使用本书的学校如有需要,可与人民邮电出版社联系。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1月
第4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