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陕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八、红旗漫卷西风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据毛主席的警卫员陈昌奉回忆说,毛主席这首极具诗情画意、气势豪迈、脍炙人口的《清平乐·六盘山》,是1935年9月红军长征部队经过宁夏六盘山时构思的。而真正写成这首词是这年12月,毛主席来到瓦窑堡后的一天,反复吟诵、一气呵成的。这首词一写成,就在陕甘宁边区广为流传。1961年9月,毛主席应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的邀请,挥毫留下手迹。

瓦窑堡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第一个红都,中共中央在瓦窑堡生活战斗了七个月零十四天。在这里,中央纠正了陕北“肃反”错误,释放了刘志丹、习仲勋等18名被关押的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领导同志,挽救了革命;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纠正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确立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恢复健全了党和国家机构,成立了中共西北中央局、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组建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936年6月21日,国民党军队突袭瓦窑堡,中共中央决定安全撤离,迁往保安县城。

瓦窑堡在中国共产党危难时期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注定了其在中国共产党史册上占有极其光辉的地位。子长人民对中国革命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注定了她和中国共产党血浓于水、息息相通、患难与共的不解之缘。

党中央在瓦窑堡七个多月的时间里,毛泽东在这里总共生活战斗了75天。

第一次,毛泽东1935年12月13日到达瓦窑堡,1936年1月26日离开瓦窑堡,率领红军东征,这期间在东盛店住了43天。第二次,毛泽东率红军东征归来,5月19日回到瓦窑堡,6月21日离开,前往保安,其间在田家院住了32天。

在此期间,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襟气度和雄才大略,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殚精竭虑,撰写和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军事路线、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文章,而且还激情澎湃,文思滚滚,以诗人的气质和极为精辟深刻的语言发表了关于长征的精彩论断,创作了气势豪迈、脍炙人口的《清平乐·六盘山》和《七律·长征》。

瓦窑堡会议之后,毛主席、张闻天、周恩来等人立即投入对会议精神的宣传贯彻之中。12月27日,党中央在瓦窑堡龙虎山下的西北办事处礼堂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毛主席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著名报告。

毛主席在这篇报告中既热情洋溢又生动深刻地从目前形势的特点、民族统一战线、党的策略路线、国际援助等四个方面深刻分析论述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和红军东征的必要性、迫切性。在这里毛主席还对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进行了慷慨激昂、精辟深刻的总结和评价。毛主席无比激情地说: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


毛主席接着说: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他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地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就在这一天晚上,毛主席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做完《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精彩报告之后,回到驻地,仍然激情难耐,思绪滚滚,夜不能寐。他回顾红军一年来从江西瑞金出发,翻越五岭山脉、血染湘江、突破乌江天险、强渡大渡河、飞跨泸定桥、四渡赤水、翻越雪山、穿越草地……一路上历尽千难万险,冲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线,最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而且红军一到陕北,就不顾一路风尘和疲惫,又进行了“割尾巴”战斗和直罗镇战役,为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举行了奠基礼。现在,党中央又召开了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举起了红军抗日东征的大旗,对于这一切来之不易的胜利,毛主席不由得激情满怀,诗兴大发。当天晚上,他挥毫濡墨,一口气写下了这首激情奔涌、撼人心魄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也明确记载这首诗是毛主席在瓦窑堡创作的:

“在瓦窑堡的新窑洞里,毛泽东诗兴油然而生。他把一张木凳拉到松木桌旁,让警卫员点上煤油灯,这盏灯从红军跨过于都河的浮桥之日起一直陪伴他,他从锡制文具盒里取出砚台,研好墨,用驼毫小楷笔蘸了一下墨汁,开始在一张宣纸上写了起来,诗句一气呵成。”

曾任子长县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后为瓦窑堡镇党委书记的强铁牛在他的《党中央在瓦窑堡》一书中写道:“这首《七律·长征》是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之后的当天晚上,写下的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革命理想高于天,不到长城非好汉。

毛主席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的精彩演讲,尤其是关于红军长征的重要论述和他当晚创作的这首激情澎湃的《七律·长征》,还有《清平乐·六盘山》,以及一个多月后在清涧县袁家沟创作的《沁园春·雪》,珠联璧合,一脉相承,激荡人心,令人振奋,充分反映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历史转折关头对中国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万丈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