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袁家沟与《沁园春·雪》
红军共产党天心顺,
天下的老百姓都随了红军。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了巩固陕北革命根据地,扩大抗日红军和抗日游击队力量,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中央瓦窑堡会议制定的“以发展求巩固”的战略指导思想,毛主席于1936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三)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从瓦窑堡出发,途经延川、延长等地,于2月4日到达清涧县双庙河村,住在村民陈家杰家中。2月5日到达袁家沟,住在村民白育才家中,这是一座坐东朝西的院落,共五孔窑洞,院子很大,毛主席住在中间的窑洞。
袁家沟村位于清涧县城东55公里,地处无定河与黄河的夹角地带,村中有一座龙凤山,把村子分成东西两边,两条清澈的小溪分别从村中两侧流过,溪流两边山势险要,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便于防空和隐蔽,被誉为风水宝地。
谁也别小看这小小的袁家沟,历史上名人荟萃,英才辈出。明正统年间的状元、钦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白行顺,广平府通判白亨,广西道监察御史白行中等都出自袁家沟。仅明朝宣德年间至正德年间,皇帝就向袁家沟白氏家族颁发过14道圣旨,表彰白氏官员忠于职守、为皇家效命的功德。
袁家沟村历来崇尚文化,追求进步,激流勇进,早在1927年就建立了党支部,村中70余户人家中就有65人参加了革命,有30多人是红军游击队的指战员,还有一部分是地方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贫农会在村中公开活动,群众基础很好,是适宜于毛主席和红军总部驻扎的最佳之地。和毛主席旧居仅一河之隔的二层楼房,典雅别致,富有气势,为红军总部驻地,是白如冰的家。
新中国成立后,从这个村里走出10位省级干部,其中4名省委书记,30多位厅级干部,70多位县团级干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才、中组部副部长白治民等都出自这个村。
毛主席到达袁家沟的当晚,一场瑞雪纷纷扬扬、铺天盖地而来。黄河两岸、长城内外的群山万壑顿时沉浸在白茫茫的雪海之中。
2月7日(农历正月十五),毛主席带领随行人员冒着大雪,沿着崎岖的山路,步行到30里以外的高家洼察看地形,谋划红军东渡路线。高家洼是黄河岸边的一处高地,站在这里的山头之上,对周围的地形一览无余。
此时,这位才华横溢、历经磨难的世纪伟人毛泽东站在黄土高原之巅,远眺黄河,看到一望无际的莽莽高原被风雪覆盖,犹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般的壮美。此情此景,不由得勾起他的澎湃激情和滚滚思绪。一时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日月叠璧,山川焕绮。回想起中国历史上几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联系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伟大使命及其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他坚信当今中国,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和广大人民群众,才真正是历史的主人,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目光最为远大、心胸最为开阔、思维最为敏捷、最富有牺牲进取精神、最能代表广大劳苦群众的利益、最能引领时代潮流的风流人物和英雄豪杰,也必然会取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建立光明灿烂的新中国的伟大胜利。
回到袁家沟的当晚,毛主席在房东白玉才家中,激情澎湃、思绪万千、夜不能寐。虽然眼前是土窑洞、土炕桌、土油灯,可他此时的心中却是大胸怀、大视野、大气度,他在这个长不足两尺、宽不过尺余的小炕桌上挥毫泼墨,诗情滚滚,发思古之幽愤,激理想之情怀。回想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光辉历程,回想百年来饱受三座大山侵略压迫欺凌的屈辱,联系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艰难曲折的奋进历程,联系将要挥师东征的伟大使命,心中不由得激情难耐,诗情斐然。一气呵成了这首气吞山河、吐纳世界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举国欢腾。8月28日,毛主席应邀从延安飞往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国共合作问题。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前往重庆曾家岩拜访,向毛主席“索句”,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雪》以赠。柳亚子大为惊叹,曾和词曰: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怀渺渺;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笑无双国士,绝代妖娆。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竞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此后,柳亚子在《索句后记》中写道:“1945年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胜陵谷沧桑之感,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行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作,高如苏辛犹未能抗耳,况余子平,效颦技痒,辙复成此。”
其后,柳亚子诗、尹瘦石画在重庆联袂展出,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雪》首次与重庆观众见面,引起轰动。著名作家张恨水捷足先登,首先将毛主席这首大作刊登在由他主编的《新民报晚刊》上。该刊还加注了醒目的编者按语:“毛润之氏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接着,《沁园春·雪》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以其磅礴的气势、深邃的主题、严谨的构思、精美的文采、充沛的激情、潇洒的书法,轰动山城,为这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共产党的领袖人物的精神世界增添了光环。一时间,世人争相传诵,赞不绝口,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据说,蒋介石看到这首词后大为震动和恼火,有一种芒刺在背、自愧不如之感。蒋介石随即组织了一帮御用文人,试图以他个人的名义写一首能压倒毛泽东这首词的大作,炫耀一番。怎奈,幕僚不才,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终难有佳作而作罢。
1949年4月29日,毛主席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写道“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说的就是这件事。粤海,指广州。1921年毛主席和柳亚子在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时初次晤面。1941年柳亚子《寄毛主席延安》诗中有“粤海难忘共品茶”之句。渝州即重庆。重庆谈判时,柳亚子向毛主席索取诗稿,毛主席以《沁园春·雪》相赠。
据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部长、后任山东省委书记的白如冰回忆说:“在东征前期,最值得我骄傲的是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指挥机关从瓦窑堡移至我的家乡袁家沟村。我们村离黄河仅10公里,1927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组织,几乎家家有红军。因此这里党组织可靠,群众基础好。毛泽东同志在我堂兄白育才家住了半个月。那时正值大雪纷飞之际,主席踏雪侦察渡河路线,看到此景诗意勃发,返回袁家沟后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在往后的日子里,可以说这首词征服了大后方的知识界,其中包括国民党内的一些知识分子。有人说这首词不亚于几个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