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学员调研报告(2018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协同创新驱动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本组学员通过对陕西步长制药、陕西君碧莎制药、陕西兴盛德药业等3家中药制药企业,陕西辉胜新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陕西上和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起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医药大学洛南连翘扶育基地等5个中药材种植、种质基地繁育、产地加工基地以及陕西天士力医药物流有限公司、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的实地考察、交流座谈、资料查阅、分析研判形成本报告。

一、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发展背景和现状

陕西横跨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海拔从168.6米至3771.2米,而横亘南部、作为中国气候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其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具有陕南秦巴山脉、关中平原、北山山脉、陕北黄土高原等多样性地貌,孕育了种类丰富的中药资源。陕西素有“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医”之说。

陕西作为中药资源大省,经过多年努力,坚持以绿色为本聚集产业发展,陕西中药产业已形成较好发展态势。自国务院出台《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后,陕西省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4〕 36号)、《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5〕 93号)、《陕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2015—2020年)》(陕政办发〔2016〕 9号)等一系列文件与工作部署要求。加快了中药资源产业培育和壮大,为陕西省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中药资源种类与蕴藏量居国内前列

秦巴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蕴藏6000余种生物资源,被誉为“生物基因库”。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共有中药3291味,其中植物药2271种;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36个县试点统计共有药用植物2399种,其中重点品种283种(占普查统一布置364个重点品种的77.7%),有蕴藏量中药材78种,人工种植(养殖)中药材22种。延胡索、猪苓、丹参、杜仲、山茱萸、天麻、连翘、绞股蓝、酸枣仁、柴胡、沙苑子、全蝎、麝香等在全国中药材产量上居国内前列;七个中药材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分别为丹参、山茱萸、天麻、绞股蓝、黄连、玄参、黄精;15个品种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分别为商洛丹参、汉中附子、平利绞股蓝、子洲黄芪、镇坪黄连、太白贝母、周至山茱萸、略阳天麻、延安酸枣、略阳杜仲、白河木瓜、留坝白果、耀州黄芩、略阳猪苓、宁强华细辛。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0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约60多万亩。陕西省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中草药资源兼南北所长、药用植物种类丰富,蕴藏量较大,药材质量上佳。

(二)中药产业发展较快聚集度较好

全省现有中药制剂企业128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39家,中药原料药企业6家。各市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对本地区中医药产业进行大力部署发展,其中,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构建了以新药研发和药品制造为主线的医药产业链、咸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构建了以中药工业为主线的产业集中区,商洛、铜川、汉中、安康、宝鸡、延安、榆林市构建了以中药种植(养殖)为主线的规模产业集群。

咸阳市截至2015年底,已有制药企业36家,155条药品生产线通过国家GMP认证,取得GMP证书52张,占全省的20%;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32.7亿元,占全省医药产业产值的2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97%,年平均增长31%,高于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0%的水平,高于全省医药工业总产产值年平均增长16%的水平,高于全国医药工业年均增长23.3%的水平。全市现有医疗机构制剂室10个;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5家;药品经营企业761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481家、医疗机构5156家、保健品生产企业22家,从业人员达4.8万余人,制药企业总量相当于省内渭南、铜川、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七地市之和,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四,全省排名第二(仅次于西安),居西部地区地级市之首。医药产业产值和营业收入,在全市七大支柱工业中排在第四位。

商洛市以做大做强中药产业,打造“商药”品牌为目标,中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5年商洛市中药工业产值达67.39亿元,比2014年增长23.2%,是2010年的7.5倍。全市规模化中药生产企业发展到19家,其中产值上亿元企业8家,过10亿元企业2家。全市中药材总面积达180万亩,年产量20多万吨,建立了近40个规范化示范基地,合作组织220余个。其中药材种植面积居陕西省各地市之首,“十大商药”在全国有较好的知名度。

铜川加快推进城市转型,把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接续产业培育。2011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以中医药产业为城市转型的突破口以来,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决定》《铜川市中医药产业扶植奖励办法》,从中药材种植、中药材加工和中医药科研创新、中医药企业招商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为理顺中医药管理机制,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门成立了铜川市中医药发展局,统筹协调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市财政每年列支5000万元作为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发展中医药产业。截至2015年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7万亩,30余品种质地优良、产量较大,如党参、丹参、苦参、黄芪、黄芩等,占种植总面积70%。全市中药材种植已形成了2个产业示范园、7个重点区域、10个规模化示范种植基地。全市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乡镇5个、专业村16个、企业7个、专业合作社11个。目前中药材种植已成为铜川市“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之一,仅陕西上和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铜川市四个区县11个乡镇16个贫困村265户贫困户中推广种植丹参2360多亩,农户每亩地净收益在2000元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在政府的大力帮扶下,陕西兴盛德药业到铜川投资兴业,短短三年时间已发展成为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中药饮片GMP企业,实现加工中药材10000吨/年,销售总额5亿元/年。有力地促进了铜川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三)骨干企业实力较强提升发展基础较好

全省现有的制药骨干企业,生产、研发、经营能力均较强,实力较为雄厚,具有较大的提升发展潜力。

步长制药连续四年稳居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前十,陕西必康制药有限公司进入2015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行列,清华德人西安幸福制药有限公司、西安新通、陕西摩美得制药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的创新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美国强生、天士力药业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陕西,为中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陕西必康制药集团公司成功上市,2015年10月,陕西必康中药材战略储备库及信息交易平台项目在山阳县开工建设,必康集团新医药综合体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天士力商洛中药产业园二期扩建项目开工,扩大加工规模,实现年生产1万吨中药材、中药饮片,产能4亿元左右。商洛丹参继获得国家GAP基地认证、地理标志认证后,天士力商洛丹参种植基地又获得中国中药协会颁发的“2015年优质道地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认定证书,成为全国唯一获此荣誉的丹参种植基地,丹参太空育种试验工作全国领先。

清华德人西安幸福制药有限公司历时20年与清华大学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安交大医学院等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近三年,企业销售收入每年以40%、利税以62%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销售过百亿元。企业把年销售收入10%的资金投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已在西安周至集贤产业园征地205亩,正在西咸新区征地200亩,总投资10亿元,建设现代药品(天然植物药)生产线、现代药品(天然保健品)生产线、现代药品(天然食品)生产线、现代药品(天然化妆品)生产线和中药饮片生产线五个现代化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后,可形成年植物萃取处理能力21900吨,年生产能力1000亿元,新增就业10000余人。企业未来15年(2016—2030年)将顺应全球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全力推动天然食品、天然功能性保健品、天然化妆品、天然药品、高端智能医疗器械的产业化,力争2030年销售达到1000亿元,打造健康产品、健康服务的全球优秀供应商。

(四)科教人才资源较丰富

陕西省11所本科院校中设有中药学、药学和生物医药专业,其中“985”和“211”6所,相关专业每年毕业博士生约占全省的5%、硕士生约占全省的10%。在医药领域有3名工程院院士、有国医大师2名。有独立建制的省级中医药研究院、省级中药研究所,并已建成部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4个,包括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中药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级中药类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8个。

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中药种植产业经济链构建不足

陕西中药种植面积较大、种植品种较多,但有影响的优势品种不多,有特色的品种种植规模不大,药材产地加工较为粗放、创新技术应用不够,致使中药农业竞争发展能力不强,种植产业经济链构建不足,经济贡献度不高。据统计,全省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39家,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中药饮片工业产值1169.01亿元,陕西为12.72亿元,排名第20位;2014年全国中药饮片工业产值1495.63亿元,陕西为16.48亿元,排名第31位。

(二)创新意识不够科技投入不足

陕西中药制药企业较多,龙头企业较少;中成药仿制药较多、创新药较少,中成药品种较多、大品种与名牌药较少;中药工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中药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及高附加值产品集群尚未有效构建,对大健康产业发展带动不够。全省中药制药企业平均年产值不足2亿元,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国家中成药产值4886.87亿元,陕西为164.35亿元,排名第13位;2014年国家中成药产值5806.46亿元,陕西为198.5亿元,排名第12位。

(三)科技平台协同不够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

陕西省围绕中药领域已建设了多个研究平台,但有影响的重点重大平台较少,且大多处于封闭或独立状态,平台间的横向联合不多,主动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识有待提高。

(四)物流信息平台与中药材市场建设不足

陕西的医药物流与中药材市场建设发展较为滞后,中药商贸聚集度不高、缺乏区域布局;政、产、学、研、商协同发展滞后,中药商业对产业发展的牵引不足,也是制约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

三、发展建议

(一)发展举措

一是坚持政府推动。强化政府在统筹规划、营造产业政策环境、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示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和推动力度,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和中介机构参与、精简高效的市场体系。

二是坚持统筹规划。从陕西省医药产业全局和战略目标出发,按照全省中药种植、产地加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科研机构的分布情况,合理布局中药资源开发、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以大西安为核心的关中研发生产基地、陕南中药资源种植加工基地、陕北中药资源利用保护与生态恢复相结合示范基地、西咸空港中药物流贸易基地。

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建立完善市场监测体系,加强宏观指导和信息服务,优化调整品种结构,协调药材生产、加工、仓储、利用等各环节,保障供求基本平衡。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瞄准国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强中药资源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突出应用技术研究,提升中药材种植规范化与规模化,中药生产集约化与智能化,中药流通信息化与国际化。

五是坚持产业带动。培育中药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龙头企业,有效延伸资源经济产业链,打造具有区域性领航作用;中药农业、中药工业和中药服务业三产联动的标志性产业集群。借国家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战略期,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六是坚持品牌战略。大力挖掘陕西中药资源的区域特征,建立陕西中药产品的品牌特色,赋予陕西中药产品的文化属性,培育一批中药知名产品,聚焦目标打造“秦药”品牌。

(二)发展目标

以陕西最具特色优势的“秦药”资源为导向,实施中药资源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优势,加大政府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统一规划,在陕西省率先打造“中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中药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形成以集农工商贸科教及信息、金融于一体的中药大产业链结构。

一是实现“四个转化”。农业耕作优势转化为中药种植优势、中药资源优势转化为中药产业优势、区位地理优势转化为中药流通优势、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驱动发展优势。

二是实现“四个培育”。培育药材大基地、培育中药大品种、培育中药大物流、培育健康大产业。

三是实现“四个提升”。提升“秦药”产业规模、提升“秦药”核心竞争力、提升“秦药”市场占有率、提升“秦药”国内外知名度。

打造我国西北中药产业的聚集地、中药物流的集散地、中药创新的策源地,形成陕西省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格局中特色鲜明、富于活力、增长强劲的生态经济产业极,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发展路径

依托陕西医药集团、步长制药、天士力药业等一批医药企业和陕西中医药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充分发挥陕西省的资源、技术优势,重点在种子种苗繁育、规范种植、产地加工和智能制造、新产品开发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实施七大中药资源产业工程,将中药资源优势转化为中药产业优势。

一是实施中药农业工程。通过中药种子种苗圃繁育基地、中药种植科技示范园区、中药资源野生抚育区、万亩以上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建设,推动中药农业系统工程的实施,拉动中药材产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实施中药加工工程。通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集成加工生产技术,支撑培育现代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推进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提高中药材初加工生产水平,带动产地加工产业升级。

三是实施中药物流工程。通过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站、中药材产地仓储库、物流中心的建设,构建仓储养护技术、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服务与保障体系,提高中药材规范化集中仓储率,加强中药材生产流通监管,为中药资源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四是实施中药工业工程。依托陕西优势中药资源开发具有良好市场前景新药;对制药企业现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中成药实施大品种培育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等新型中药的研发生产。

五是实施中药创新工程。以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为核心,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聚集国内外科技创新力量,提升陕西中药产业创新研究与综合开发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创立一批有竞争力的品牌“秦药”,打造我国中药产业创新的示范基地。

六是实施大健康产业工程。根据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模式需求,加强中药健康用品、中药保健食品等大健康产品的研发,为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健康产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充分利用中药材主产区和生态旅游区资源优势及特色,借助中药企业、名胜古迹以及温泉、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等资源,积极探索中医药产业与农林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若干条以陕西道地中药材为特色的融康复、养生、文化传播与展示、中药材科考与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路线。

七是实施中医药“一带一路”品牌工程。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中华中医药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国际学术组织合作,依托其专家优势、组织优势、品牌优势,推动中医诊疗、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播、中药产业、技术标准等六大板块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定期(1—2年一次)召开中医药“一带一路”国际博览会,构建内通外联的国家级中医药“一带一路”枢纽平台共同体,助力陕西省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的海外发展。


市厅级领导干部培训班

组长:唐志书 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执笔:唐志书 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成员:安海燕 省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局长 李晓媛 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巩稼民 西安邮电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