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年鉴.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特色产业

畜草产业

2017年,我们按照市上打造“中国西部草都”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立草为业、草畜并举、做强草业、做大加工、做精养殖、做活流通、确保安全、增加收入”的总体部署,坚持围绕“一个核心”(精准脱贫)、紧盯“两大工程”(脱贫攻坚工程、强县富民工程)、突出“十个重点”(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信息建设、品牌建设、安全生产工作、资金扶持、肉牛保险、科学技术培训、帮扶工作)、推进“一项工作”(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思路,大力实施户均“十亩产业田,两头致富牛”的助推脱贫攻坚工程和“十园百企万户”强县富民工程,不断巩固提升以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加快推进“种、养、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循环发展,把草牧业培育成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实现了畜牧业数量、质量、效益的平稳较快增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一、畜草产业发展现状

(一)养殖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453.16万头(匹、只),存栏总量达到227.86万头(匹、只),出栏总量达到225.30万头(匹、只)。其中:马属动物饲养量达到9.01万头(匹、只),出栏0.78万头(匹、只);牛饲养量9.20万头,出栏2.84万头;羊饲养量48.11万只,出栏17.96万只;猪饲养量43.81万头,出栏24.17万头;鸡饲养量328.12万只,出栏165.77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5.26万吨。全县畜草产业总产值达到23.13亿元,畜草产业增加值达到4.16亿元,畜牧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13%,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2086元,较2016年增长12%。

(二)养殖方式有所转变。近年来,借助国家扶持项目、招商引资和返乡民工创业,全县畜禽养殖生产方式由过去的粗放模式向现代化设施畜牧业转变,全县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全县有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374个,注册畜牧业专业合作社131个,规模养殖户达到2.03万户,规模养殖饲养总量达到175.8万头(只),全县规模化养殖比重达35.8%,占畜禽商品总量的80%。

(三)草产业发展步入正轨。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我县95.49万亩天然草场生态逐渐恢复,多年生牧草累计留床面积达到79.81万亩,高粱、燕麦等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10万亩以上,农作物秸秆及副产品年供应量在240万吨以上。

(四)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实施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了畜牧兽医推广机构。从2007年开始,分4批对1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进行新建、改扩建,办公条件得到改善,并对全县334名村级防疫员进行补助,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得到壮大。全县畜禽改良点已达到33个,其中牛冻配改良点21个,羊常温授精点5个,猪常温授精点7个。牛、羊、猪、鸡的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75%、78%、90%、95%。

(五)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草畜产业的支持由单一性扶持转向综合性扶持转变。我县被省上列入全省牛羊养殖重点扶持县,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肉牛产业项目和草畜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等项目,对畜禽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牛羊引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县上出台了《通渭县龙头企业(致富能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村发展畜草产业工作实施方案》和《通渭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收益性扶贫实施方案》,采取“1+4+2”的合作模式,有效解决了部分贫困户“无发展能力、无发展项目、无贷款需求”的困境和致富能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以投母还羔(犊)、土地流转、订单收草、优价回收、吸纳就业等方式,让享受了畜牧类项目扶持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按每万元项目资金帮扶1户贫困户的标准,带动贫困户发展畜草产业。

二、2017年重点工作进展

(一)规模养殖。

1.专业村建设。把草食畜牧业发展与全县扶贫攻坚的大局结合起来,做到“专业村覆盖贫困村,规模户覆盖贫困户”,结合精准扶贫暖棚圈舍建设工作,全县新发展牛羊养殖专业村18个,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羊示范户7195户。

2.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把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优先扶持对象,使专业合作社在搞活畜产品流通上得到突破。全县今年共新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18个。

3.规模养殖场建设。借助金融贷款、招商引资、返乡农民创业等有利条件,规模养殖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县共新建设养殖场(小区)24个。

4.家庭规模养殖场注册登记。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扶持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场建设,共登记审查家庭规模养殖场180个。

(二)良种繁育。在政府引导和农户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千家万户,采用引进和自繁相结合的办法,快速扩张畜禽总量。申报通渭县国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为肉羊良种示范场,今年共引进良种基础母牛12749头、基础母羊3552只,新增基础母牛1.8万头、基础母羊3.2万只。

(三)草产业开发。借助全县多年生牧草和全膜玉米种植的秸秆资源优势,按照打造“中国西部草都”的总体要求,引进阿尔金刚、陇中紫花苜蓿和甜高粱等良种牧草,引导企业建立苜蓿、甜高粱等优质牧草订单基地,发挥企业产能促进草产品深加工,实现加工增值的大突破。今年全县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累计达到79.81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7%。发展户均种植10亩以上的家庭适度规模牧草种植户2000户,更新扩繁紫花苜蓿、红豆草为主的多年生牧草10.2万亩,种植青贮玉米15.4万亩,种植一年生牧草12.24万亩,其中燕麦10万亩、甜高粱推广1.5万亩、其他牧草0.74万亩。按照“春抓种植、秋抓青贮、常年抓氨化”的思路,采用窖贮、袋贮和揉丝打捆等形式,已完成饲料青贮微贮31.8万吨,加工草产品20.2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1%。

(四)畜牧科技培训。

1.畜禽品种改良工作。目前全县共有畜禽改良点33个,其中在碧玉、鸡川、北城三个乡镇新建牛羊改良点3个,广泛采用肉牛冻配和肉羊“三元杂交”改良技术,用本地母畜作为母本和引进公畜进行杂交改良,提高本地肉畜禽良种化程度。采用牛冻配和羊常温授精技术,完成冻配改良黄牛1.05万头,改良肉羊4.05万只。杂交授配母猪0.52万头,繁活仔猪7.3万头,良种鸡推广21万只。

2. “三联三包责任制”落实。我中心结合帮扶活动,对全县贫困村、特困村和深度贫困村,养殖专业村,养殖场(小区),重点围绕良种繁育、快速育肥、秸秆青贮氨化、人工种草、舍饲养殖、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一是按照市上“三联三包”制度要求,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执行领导挂片、包站、包点和职工联村、联户、联小区责任制,动物卫生监督所执行领导包乡、包屠宰点、包运检责任制,草原监理站执行包乡责任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二是结合全县2017年拟脱贫村建设,由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包养殖专业村和重点龙头企业,近两年拟晋升职称人员包省市龙头企业和脱贫村,一般干部包新建养殖场(小区)和家庭养殖场,既为干部职工撰写晋升职称论文提供了积累素材的平台,又提高了干部服务群众和养殖业的积极性;三是畜牧中心暖棚圈舍建设项目,积极与县上相关部门配合,对全县贫困户采取“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问答式”的方式,举办养殖、防疫技术服务等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工作真正实现了由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共举办培训班105期,培训领办人130人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养殖场(小区)业主1300人次,培训农民10400人(次)。

(五)龙头企业引进。以帮助谋划大项目,培养产业带头人,开展产业化经营示范创建为重点,按照“一企一策”的要求抓好畜草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全县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畜草产业龙头企业1个,总投资58753万元,项目总占地面积4260亩,计划建设4个2500亩苜蓿草和红豆草种植基地,4个3000头肉牛养殖扩繁场,4个2万吨生物有机肥料厂,综合服务中心1处。截至目前,共完成投资3200万元,正在进行存栏基础母牛3000头肉牛繁育基地,年出栏1万头肉牛育肥基地,年出栏1万只肉羊育肥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六)草原补奖政策落实情况。认真落实《通渭县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方案》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的原则,采取公开公示的方式,全县共划定基本草原173.9万亩,承包草原87.67万亩,落实禁牧草原87.67万亩,共涉及农户87832户。截至目前,完成草原补奖信息管理系统2016年度87832户草原承包农户基本信息录入、照片校验及审核工作。2016年度405.0354万元的草原禁牧补助资金的到户发放工作已全面完成;2017年草原禁牧补助资金正在有序发放,目前共发放到户73970户,发放资金3490355.7元,完成任务的84.2%。

(七)畜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情况。一是组织人员严格按照《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和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了《通渭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和《通渭县畜禽禁养区划分图》,划定禁养区80.3平方公里。根据方案规定和畜禽禁养区分布图,对全县规模养殖场(小区)做了全面的摸底排查,其中禁养区养殖主体26家,均未达到规模养殖场标准。二是对全县规模养殖场(小区)的环保影响情况进行了摸排,全县共有环保评价手续的规模养殖场(小区)73家。

(八)畜牧业资金投入。为了增加畜草产业资金投入,政府在多方面筹资的同时,多渠道筹集民间资本投入畜牧养殖,在土地租赁和手续办理上为农户、养殖大户、企业和养殖场业主进行适当简化,鼓励返乡农民工投资发展畜牧业。全县畜牧业共计投入资金5.74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27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5295.2万元、其他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畜草产业贷款2.23亿元、农户自筹2.8亿元。

(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1.动物疫病防控。为了做好疫情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建立免疫标识、免疫证明和免疫档案管理制度,重点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蓝耳病等重点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全县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工作中共免疫牛Ο型——亚Ⅰ型口蹄疫疫苗11.8万头(份)、羊Ο型——亚Ⅰ型口蹄疫疫苗33.8万只(份),猪口蹄疫疫苗、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和猪瘟苗各19.34万头万头、禽流感苗和新城疫疫苗各99.6万只(份),免疫密度均达到应免数的99%以上。

2.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一是建立健全村级服务体系。完成乡镇畜牧兽医站动物检疫员的备案和村级协检员聘任备案工作,同时签订防疫承诺书;二是检疫工作顺利进行。屠宰场检疫和市场检疫完成动物检疫56.5万头(匹、只);三是兽药监察工作顺利开展。对全县26家兽药饲料经营门店进行了检查监督,认真开展了《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共发放宣传单5000份,共出动执法人员54人次,检查兽药经营门店、诊疗场所及养殖场共计156家,并根据省市所兽药抽检结果通知的文件,对我县26家兽药饲料经营企业和88家养殖场进行了6次监督检查,共收缴销毁假劣兽药9种56瓶286袋56盒,保障了饲料兽药等投入品质量安全。

(十)项目建设。为了进一步提高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程度,在政府多方面筹资增加畜草产业资金投入的同时,畜牧部门会同发改、财政、扶贫等部门,积极申报争取2017年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项目、2017年现代农业主导产业草食畜牧业发展项目、2017年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2017年生猪、家禽、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2017年粮改饲试点工作、2017年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项目等项目资金1276万元。

(十一)畜禽交易市场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督促恒芮牧业加快牛羊交易市场的建设进度,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于2018年开春后投入运营;积极创造条件启动建设马营镇、碧玉镇和什川镇三个畜禽综合交易市场。目前,马营镇畜禽交易市场完成选址,正在进行建设;碧玉镇和什川镇畜禽交易市场完成选址,正在协调落实土地。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通渭县在草牧业发展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规模养殖比例小。虽然通渭县2017年养殖场(小区)建设任务完成较好,但全县规模化养殖比重还不到36%,大部分养殖农户还以散养和放养的粗放养殖模式为主,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养殖成本偏高,养殖效益低下,市场竞争能力偏低。

二是饲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通过招商引资和政策支持,共有2家饲草加工企业,但由于裹包青贮、揉丝打捆等饲草加工技术刚刚推广,饲草精深加工转化利用非常有限,大量的优质牧草和丰富的玉米秸秆等饲草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

三是加工转化环节薄弱。全县现有春寅乳业奶产品加工厂和北山根生猪屠宰厂2家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加工能力较低,在县外几乎没有市场,在县内市场的占有份额也很低,其他畜禽产品精深加工还处于空白状态。目前畜禽产品基本以鲜活原料形式销售,附加值低,生产经营依然处于初级低层次水平,没有市场竞争优势。

全膜玉米产业

2017年,全县共完成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95.92万亩,占任务面积的100.9%,其中秋覆膜60.31万亩、春覆膜35.61万亩,落实玉米种植面积71.4万亩,实现玉米产量27.23万吨。在全县建立了10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带。其中在陇阳、碧玉、鸡川、新景、三铺、平襄、李店等7乡镇建立2个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片;以襄南、常河2乡镇为重点落实整建制玉米高产创建,创建8个万亩示范片带。

马铃薯产业

2017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华岭、马营等乡镇建立马铃薯脱毒原种繁育基地5000亩,以华岭、北城、义岗、马营等乡镇为重点,落实一级种生产面积3.16万亩,二级种扩繁基地10万亩,目前已生产脱毒苗5000万株,脱毒原原种6000万粒。依托脱毒种薯“一分田”工程,以马营、华岭、什川、义岗、北城等乡镇为重点落实以克新1号、陇薯7号、冀张8号等为主的原种繁育基地500亩;依托马营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在马营镇六里村建立脱毒种薯扩繁示范点1000亩,进一步加快了全县马铃薯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抢抓马铃薯主食化战略机遇,在马营、华岭、义岗、新景等乡镇落实以黑膜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主的标准化基地16个2.8万亩,带动全县马铃薯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基地12万亩,使全县马铃薯种植总面积达到39.21万亩,折合粮食产量达6.21万吨。依托甘肃农业大学,采取“院校+企业+基地”的模式,以马营、李店等乡镇为核心,落实马铃薯秸秆带状覆盖种植面积3000亩;在马营镇华川村、寺子乡寺子村示范推广“草膜三覆盖”一年两季粮蔬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00亩。

中药材产业

2017年,落实引导瀛海堂、通广药材、昌源医药等3家企业和本草元、陇花玫瑰等10家专业合作社在榜罗、鸡川、义岗、什川、马营、陇川等乡镇落实以党参、黄芩、黄芪、柴胡、甘草等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4.6万亩,其中核心示基地2.5万亩,以陇川、义岗、榜罗等乡镇为重点落实种苗(籽)繁育基地1420亩。在陇川、寺子、平襄、三铺、鸡川、新景、碧玉、襄南、李店、常河、榜罗等11个乡镇适宜区推广种植金银花,共调运优质合格种苗1124.89万株,安排调运转运138车(次),完成种植面积1.6万亩,涉及11个乡镇130村5375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20户。截至2017年底,共完成中药材种植面积6.63万亩,中药材总产量达到0.86万吨。

小杂粮产业

2017年,我们充分发挥通渭优质小杂粮资源优势,先后在三铺、榜罗、华岭、马营等乡镇落实以豆类、糜、荞麦、谷子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15.52万亩,产量达到1.45万吨。结合良种良法推广,引进小杂粮藜麦新品种,采取“园区+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在马营镇赤砂、华川、西山、石滩等村建立2000亩藜麦示范种植片带,在榜罗镇先锋等村建立500亩谷子示范基地。

蔬菜产业

2017年,依托打造“农光一体化光伏扶贫产业示范园”的机遇,加快全县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步伐,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截至2017年底,完成各类地膜蔬菜种植面积5.6万亩,新增设施蔬菜2000亩。其中依托甘肃省凯悦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温泉村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和连栋智能温室,落实有机质蔬菜栽培面积18亩,依托马营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华川村新建塑料大棚30座,依托村级集体经济在李店乡李店村新建连栋温室1个、占地2000平方米,新建塑料大棚66个、22亩,在平襄镇旧店子、陇川镇新林村建立高原夏菜示范基地8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