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凤县位于宝鸡市西南部,介于东经106°24'54″~107°7'30″,北纬33°34'57″~34°18'21″之间,地处秦岭南麓,北依秦岭主脊嘉陵江源头,南接紫柏山,扼陕川陇要冲,古栈道贯通全境,自古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县域形似一倒置之枫叶,南北长80.5公里,东西宽70.9公里,面积3187平方公里,占宝鸡市总面积的17.58%,居宝鸡市县(区)之首位。全境皆大山,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在900~2700米之间,最高峰为唐藏镇辛家山透马驹峰,海拔2738.7米;最低处在温江寺乡南家关河床,海拔905米,县城海拔916米。县境内峰峦叠嶂,山势陡峭,林木葱茏。河流分属嘉陵江水系和汉江水系,小盆地和宽谷坝子镶嵌于群山之间,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全县耕地1.29万公顷,草场4.4万公顷,林地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一直稳定在75.8%。有乔木360种,可供利用植物资源410种。
凤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出土文物表明,6000年前已有先民在嘉陵江及中曲河谷定居。据宋《方舆胜览》载:“有周之兴,鸑鹜尝鸣于岐,翱翔至南而集焉,是以西岐曰凤翔,南岐曰凤州。”自秦设故道县以来,历代行政建制或为郡、州,或为县。县袭州名,凤县名始于此。1951年6月1日,县政府移驻双石铺镇。1961年1月,凤县归宝鸡市管辖。2010年,辖双石铺、黄牛铺、红花铺、凤州、唐藏、河口、坪坎、平木、三岔、南星10镇,岩湾、温江寺2乡,总人口105492人。
凤县自然景观奇特,山青水碧,层峦竞秀,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有集“雄、险、秀、幽、奇”于一体的紫柏山凤县风景区、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嘉陵江源头风景区、灵官峡风景区;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连云栈道、古陈仓道、褒斜道遗迹和仰韶文化遗址;有消灾寺、丰禾山、柏林禅寺等历史遗存;还有1932年习仲勋等策划“两当兵变”的革命旧址。2009年,嘉陵江凤县段又被列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凤县人民着力挖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精品景区、景点,形成了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情风俗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大框架,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县境地处温带与亚温带分界线上,年平均气温11.4℃。平均降雨量613.2毫米。全年日照平均1480.5小时。沟壑纵横,小气候差异大,垂直气候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昼夜温差较大,苹果、花椒、核桃、木耳、凤党、秦艽、柴胡等多种名优中药材生长环境优越,形成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地方名特产品。
地质结构复杂,富集铅、锌、金、银、铜、铁、锑等有色金属和碳酸钙、石墨、磷灰石、硅石、大理石、透辉石等非金属矿藏资源,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27种,其中探明铅、锌储量360万吨,探明黄金储量108吨,其他非金属储量23亿吨以上。各种资源储量潜在价值达490.88亿元。
宝成铁路穿境而过,县境内线长76公里,设有火车站7个。国道316线县境内线长67公里;省道212线线长69公里;另有县道4条,总长179.7公里;通乡公路12条,线长121.87公里;通村公路合计804.74公里;专用公路6条,线长67.012公里;全县公路里程1309公里,形成以铁路、干线公路为骨干,县乡村公路、专用公路相配套的交通网络。通乡和通村班车通达率达84%。“双岭双路”(秦岭、柴关岭;国道316线、省道212线)、红(花铺)—唐(藏)—双(石铺)旅游专线两条生态示范路,为凤县旅游锦上添花。
水能蕴藏量13.1万千瓦,有6.8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2010年,全县有中心供电站3个、变电站8个、供电所9个,是陕西省首个农村电气化县。电力、通信通达各村,覆盖率达95%。
投资环境优越。20世纪60~70年代,国家七机部、四机部在凤县实施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工程,为共和国国防建设事业书就辉煌一页。20世纪80、90年代,7103厂、7107厂、7171厂,第11研究所、165试验站,812、02、04、05、06研究所,以及067基地指挥部及其附属学校、医院、商业机构陆续迁离后,为凤县留下数十万平方米各类建筑物及其配套设施,适宜投资者开发、利用。
凤县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调整农业产业机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使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生产发挥独特地域优势,面向市场,走出一条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新路。
治水与水土保持相结合,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1990~2010年,凤县实施第二、三、五、七期长治工程建设,共治理境内小流域36条,治理流失面积800.59平方公里,修建坡改梯4404公顷(6.6万亩)。实施小流域治理,坡改梯154公顷,其它零星基本农田建设56公顷。2008~2010年,在双石铺等8个乡(镇)46个村建设基本口粮田1339公顷。至2010年,全县水土治理面积1066.69平方公里,兴修梯田7400公顷(11.1万亩),农业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3亩。1993年,水利部批准凤县为水土保持执法试点县。1996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创建长治工程样板县之一。1998年,陕西省水利厅将凤县列为全省10个“五荒”拍卖示范县之一。2000年,凤县“长治工程样板县”和“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01年5月15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命名凤县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样板县。2001年8月,凤县又被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样板县和大示范区建设县。2009年8月,陕西省农业厅批准列凤县为唇鱼骨鱼省级自然保护区;12月17日,农业部公告,列凤县为第三批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嘉陵江源特有鱼类”成为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种类。
农牧、农机、水利部门延伸服务网点,开展上门服务,形成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全程化、系列化服务,帮扶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1994年,县政府制定《凤县七年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2002年,制定《凤县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先后实施“温饱工程”“绿色富民工程”“甘露工程”“虹桥工程”“星火工程”“共富工程”“温暖工程”和重点村建设、扶贫移民搬迁、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和社会扶贫。2008年,凤县在全市率先实现脱贫任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占乡村劳动力比重达到81.3%,居全省第5位。
种植业结构发生变化。1999年,凤县开始进行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退耕还林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应用提升。2010年与2000年相比,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由16220公顷(24.33万亩)减少到13933公顷(20.9万亩),减少14.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由20.77万亩减少到11.18万亩,减少46.2%;药材种植面积由0.78万亩增加到4.59万亩,增长5.85倍;蔬菜面积由1.9万亩增加到4.49万亩,增长2.36倍。全县粮食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由85∶15调整到53.6∶46.4。在农业新技术推广方面,地膜覆盖技术在全县普及。蔬菜大棚、苹果套袋、测土配方施肥,有效提高了单产。2010年,全县地膜使用147吨,地膜覆盖面积3267公顷(4.9万亩),粮食平均亩产318公斤,比1990年增加182公斤。
凤县是全省23个林区县之一,是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1992年被林业部林政司资源司确定为全国第四个林政资源监测示范县。林特产品苹果、花椒、木耳、核桃、香菇长足发展,同时又新添了一些新项目。凤县被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大红袍成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凤县成为国家级秦艽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陕西省中药材种植基地,是西北地区最大、全国第二的林麝养殖基地。灵芝、茶树菇、花菇、杏鲍菇、金针菇生产初具规模,天麻、猪苓、黄芪栽培有新突破。梅花鹿、大鲵养殖起步良好。银杏、雪松、水杉随处可见,白皮松、雪松苗木已开始向县外调运。
农业产值上升快。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66472万元,是1989年的23.1倍。农村人均纯收入5949.63元,是1989年的13.32倍。粮食总产量3.56万吨,是1989年的1.16倍。农业机械总动力7.82万千瓦,是1989年的1.95倍。大中型拖拉机114台,是1989年的2.92倍。农用运输车辆2738辆,是1989年的14.34倍。有效灌溉面积1066.7公顷(1. 6万亩)。另有旱涝保收面积800公顷(1.2万亩),机电排灌面积933公顷(1.4万亩)。
县委、县政府在经济工作中,突出抓工业强县。编制“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四个《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制定各项产业规划50余个。自1991年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下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内部机制,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1991~1992年,先后与陕西、北京、四川、河南、广州、辽宁、江苏、甘肃等14个省(市)的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横向联系,敞开山区建设大门,吸引资金547万元,高级人才68名。1996年开始放开国有小企业改制,放活国有小企业生产经营。2001年,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2年以后,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重大项目建设连年递增。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力居全省第9位,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36位。2006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升至第31位,2009年进至第9位,跃入全省十强县之列。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格)665357万元,居全省第27位。财政总收入53609万元,居全省23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4539万元,居全省第15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的59%,居全省第5位。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制定出台一系列加快工业率先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强势转变,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1991年,陕西银母寺铅锌矿竣工投产,成为全县第一个大型铅锌企业。八卦庙金矿炼出黄金1.02公斤,实现凤县黄金生产“零”的突破。此后,陆续建成小峪河金矿、三台山金矿、庞家河金矿,组建四方金矿。陕西省铅峒山铅锌矿、八方山铅锌矿、二里河铅锌矿、东岭锌品厂、陕西有色金属矿山公司5.5万吨铅冶炼厂、东塘子铅锌矿陆续落户凤县,铅锌生产成为凤县工业支柱产业。陆续建成三联建材有限责任公司、金狮建材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兴建年产5000万块弃渣节能砖项目。2009年,引进声威百万吨水泥生产项目,建成微晶玻璃板材项目;引进香港信辉实业公司和福建三利源公司开发唐藏曹家庄和岩湾大理石资源;引进银湘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开采、加工岩湾石墨矿。在植物化工方面,苗正东建立凤县植物化学研究所、薛文忠建立凤县盛达植物化学有限公司。1995~2007年建成齐心水电站、金星水电站、白岩河一级、二级水电站、圆润水电站等9座,总装机容量4860千瓦。初步形成矿产、建材、水电、植化四大产业集群。2007年,全县拥有年开采铅锌矿石13万吨、日处理铅锌矿石4000吨以上的能力,铅锌产量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四大生产基地之一。黄金生产,1997年达到14500两,跻身万两黄金生产县;2005年,四方金矿生产黄金1020公斤,成为吨黄金生产企业。
工业企业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东岭锌品厂通过技改由5万吨扩产至10万吨,三联建材厂由5万吨扩至10万吨,再扩产至15万吨。2007年,设立凤州现代工业科技产业园区。2008年,设立留凤关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10年,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跻身全省县域经济重点园区,留凤关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成省级有色金属产业园。
2010年,凤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户,现价工业总产值115.6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14.26亿元,利税总额5.969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铅精粉含铅量20610吨,锌精粉含锌量79378吨,硫酸2.43万吨,水泥10.9501万吨,锌锭10.43万吨,铅锭3.02万吨,黄金8.4万两。全县工业总产值126.1亿元,是1989年的203.5倍。全县工业企业484个,职工13439人。
1990年以后,商业、供销、粮油改革、改制,商业系统推行“国有民营”“社有自营”,通过实行股份制、承包制、合同制等经济责任制,使企业逐步走向市场。1991年,放开商品零售价格。1992年,有计划地放开粮食价格。1994年,凤县制定不限制经营范围、不限制发展规模、不限制发展速度、不限制发展比例的“四不限制政策”,促进私营经济发展。1995年起,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建成双石铺农贸市场、益民市场、商贸广场和河道市场,建成龙口农贸市场、河口安河苑市场、留凤关农贸市场。引进新世纪购物广场、家美佳超市一店、安信建材城等。全县个体工商户1990年为1710户,从业人员2227人;2010年为2531户。1990年私营企业起步,2010年私营工业企业448户,从业7021人,现价工业产值15.99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90年6261万元,2010年95147万元,增长14.2倍;农村由3499万元增长到44719万元,增长11.78倍。至2010年,凤县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市场经济体系。第三产业产值由1989年的4421万元增加到146200万元,增长32.07倍。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发展后劲显著增强。1990年以后,凤县逐步敞开山门搞联合。招商引资重点是矿产品开发、商业服务和房地产开发。2000年以后延伸到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生态资源开发、大理石开发、水电、黄金探矿、铅锌产品深加工、工业集约化、旅游景点建设、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1993年,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引进资金奖励办法》。2000~2010年,签订招商协议416项,引进资金156.3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6.6亿元。2006年以后,加大争取中央、省、市专项资金和国债项目力度,争取资金14.067亿元。政府投入作引导,银行贷款作支撑,企业投入作主体,社会融资作补充的多渠道融资体系,促进了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2001~201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163.958亿元,实施基本建设重点项目650个。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成果丰硕。实施嘉陵江县城段综合治理绿化、美化、亮化、旧城拆迁改造等十大工程。致力打造最佳投资环境和最佳人居环境,举县一致开展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等一系列创建活动,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推进,高标准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唱响“水韵江南,七彩凤县”品牌。1999年,凤县人民政府制订《中国西部生态工程——凤县规划方案》。2000年,凤县开始建设和发展旅游业。200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立县、旅游立县”战略。在生态立县中,实施林业生态工程,至2010年全县完成道路绿化工程长度1116.15公里,绿化总面积9200公顷(13.8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004.88万株。全县退耕还林10913公顷(16.37万亩),实施封山育林8387公顷(12.58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5.8%。建成嘉陵江源头生态探险区、通天河森林公园生态观光区、紫柏山景区生态探险区、古凤州人文历史景区、灵官峡互动娱乐区共五大景区;建成岭南植物园、丰禾山佛教主题公园、月亮湾休闲公园、凤凰山游乐公园、堡子山生态观光公园共五大公园;建成秦岭旅游接待站、黄牛铺故道民居、县城“一江两岸”娱乐服务区、紫柏山综合服务区五大旅游服务区;2007年,启动嘉陵江凤县段“一江两岸”建设。2008年,建成水力自动翻板闸4座,形成凤凰湖水面30万平方米,建成大型水景灯光表演、186米亚洲第一高喷。2009年,开通全省首家西安—凤县旅游专列。“水韵江南、七彩凤县”旅游品牌唱响三秦,名扬全国。
邮电通信发展迅速。1993年,凤县“摇把子”电话升级为数字自动电话。1996年以后,移动通信开始发展、普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挂牌营业。2000年,开始经营宽带网络业务。2009年,移动电话保有量6217户,固定电话用户17785户,宽带用户4462户。2010年,全县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6470户,移动电话用户81860户。至2010年底,建成并运行2G通讯基站105个,直放站12个,3G实验网基站1个,通信光缆1256杆公里。累计建成GSM移动基站40个。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为98%。
1989年,凤县普及六年义务教育。1998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5年,高标准通过“两基”复查验收。通过危漏校舍改造、撤点并校和灾后重建,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全县有标准化高级中学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15所。在校高中学生2035人,初中3392人,小学5891人。陕西省特级教师4人,中学高级教师43人,一级教师317人,二级教师670人,三级教师34人。全县所有中小学均建成3~4层楼房,除教学实验和各部室外,大部分建有学生公寓楼和食堂餐厅。中小学供暖面积111790平方米。全县各级学校拥有计算机1272台,远程教育覆盖率达100%,6所学校建立校园网。
1991~2006年,全县卫生医疗单位改建新建17279平方米。2008年,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后,恢复重建21412平方米。2010年,全县有县级医疗机构6家,乡(镇)中心卫生院8所,卫生院4所,村级卫生室94个,另有登记备案的个体诊所11家,企事业单位附设卫生医疗卫生院(所、室)8个。县、乡卫生机构设置病床414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390人,其中在职副主任医师13人,主治医师104人。
文化体育设施显著改善,文化体育工作成绩斐然。地域文化特色彰显,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体育市场在规范中繁荣,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进展。2004年,建成文化中心。2006年,建成全县首家县级展览馆。2008年,建成县体育馆,投资1500万元。2010年,全县建有乡(镇)标准综合文化站12个,村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50个,村体育健身工程40个,形成以城带乡、以乡延村、城乡联动的文化体育格局。全县文化工作者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280余件,在市级以上发表、参展、参赛各类文艺作品150余件,获奖70余件。出版小说、诗集、专著等5部,搜集整理凤县民间曲子。县城主要路段修建凤县文化传说文化墙、凤县八景浮雕墙,黄金地段修建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心广场和城南广场。实施凤州文庙、心红峡摩崖石刻、艾黎故居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启动凤县革命纪念馆建设。向省、市申报《凤县民歌》《凤县瓢画》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曲艺、根雕等项目列入非遗名录。体育代表团参加省、市比赛共获奖牌260枚。
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1990年开通县城双石铺无线电视信号。1991~1994年,全县建成卫星地面站87座,差转台117座。2004年,开通有线电视。2008年,县城新增数字电视。2010年,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全县有卫星地面站926个,有线电视安装17666户。数字电视用户6297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5.3%,广播人口覆盖率93.6%,有线电视收视频道28个,数字电视收视频道103个。
1990~2010年,中共凤县县委、凤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各项改革,逐步建立起发育良好的市场经济体系。突出工业强县、花椒富民、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大力实施资源转移、城乡统筹、开放带动、环境优化四大战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高。是凤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提升幅度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建设有新推动、新发展。县委、县政府认真执行党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制定多项关乎凤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决议,带领全县人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真抓实干。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完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政治体制。县人大实行人大代表议案制度,历届人代会均审议政府及法院、检察院工作报告,对“一府两院”的工作进行监督。县政协进一步提高了民主协商、参政议政水平。全县通过村务公开、政务公开、企(事)单位事务公开,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1992年,全面开展村民委员会直选。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使机构设置与社会效能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管理目标同步,基本实现“精简、统一、廉洁、高效”机构改革目标。持续改革人事制度,推行聘任制,引入竞争机制,激发了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的工作热情。“依法治县”得到很好的落实,全县政治文明显现。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从农业到工商企业,社会经济运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98年,全县统一延长土地承包期,一定30年不变。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农村收入渠道增宽增收。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工业企业从经营机制到产权制度的改革,使其焕发活力,增强竞争力。优势资源的开发和生产,使地方财政收入提升。商业、供销、粮食、物资等流通领域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市场供销两旺。
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全县人口从1994年后一直稳定在10万人左右。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1990年以来,走出大山的凤县人中,获得博士学位16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3000余人。在外高级工程师、教授、副教授70人,在相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县内获高级职称者113人。在振兴凤县经济的过程中,凤县人敢于创业,勇于探索,成就了一批多种经营领头人和企业家。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1990~2010年,全县获得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称号24人,获得省部级表彰的先进人物218人。
社会保障面全覆盖。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改革公费医疗,建立劳动医疗保险制度。1996年,凤县开始实行农村“五保户”供养统筹办法。1997年,凤县人民政府颁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1998年6月,印发《凤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2000年,全面推开城镇企事业单位医疗保险。2006年,宝鸡市政府确定凤县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2007年,全县启动城镇居民和学生、少年儿童基本医疗保险,启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纳入最低生活保障2855户5824人。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一举实现全县医疗保险全面覆盖。2008年,实施农村孕产妇分娩免费补助。2010年4月,启动幸福养老金,全县城乡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增发养老金40元。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达88.2%,居全省第15位。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94.5%,居全省第18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736元,居全省第5位,比上年增长19.7%,增长速度居全省第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5949元,居全省第11位,增长26.7%,居全省第2位,人均GDP63030元,居宝鸡市第一位。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群众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2010年,全县在岗职工11612人,平均工资29750元,是1990年1990.6元的14.945倍。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20121.54万元,比2007年的10037元增长100.5%。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2589万元,是1990年7507.4万元的20.325倍。综合实力名列陕西省第8位。人民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至2010年,全县建设经济适用房529套、廉租房571套。
1990~2010年,经过21年的实践,凤县实现由贫困山区农业小县进入到陕西省综合实力十强县的嬗变,走出一条资源与产业互相对接、工业与旅游良性互动的路子。凤县成为全国四大铅锌基地之一,步入全国四大黄金资源大县之列。虽然已取得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矿产资源枯竭、公共财政压力过大等,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以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会更多,仍需全县人民付出艰辛努力。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中心不动摇、不懈怠,一心一意谋发展,就一定会把凤县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