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君子人格以“爱人”为核心的道德范式,使君子成为人文关怀的典范
孔子不但赋予君子人格以现实性的品格,而且描述了君子人格的道德特征,确立了君子人格的道德范式。
1.“文质彬彬”的道德结构
孔子一生的理想是复兴西周的礼乐制度,他称赞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此,他十分重视君子的人文素养。孔子认为君子的道德应由“文”和“质”两个方面构成,他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内容,指的是“仁义”道德品质。“君子义以为质。”“文”是形式,指的是经典、礼乐等文化知识方面的素养,也包括文雅、庄严、礼貌等风度仪容。在《论语》中,“文”多是和“礼乐”“仪容”相联系。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文之以礼乐”;“礼以行之,逊以出之”,“色思温,貌思恭”,“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正其衣冠,尊其瞻视”;等等。司马光说:“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孔子认为,君子人格的素养应该是“质”和“文”的全面结合,完美统一,如果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弱化、忽视另一方面,就会由于片面性而出现偏颇,陷入误区,产生弊端。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就是说,质朴的道德胜过礼仪文采就会显得粗野,礼仪文采胜过质朴道德就会流于虚饰。君子人格的道德结构应是“质”和“文”的全面结合,完美统一。后来孟子据此提出了君子的两个“存心”:“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2.“义以为上”的道德原则
孔子主张君子遵循的道德原则是“义”,他反复申明“义”作为道德原则对于君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要求君子以义为内在品质,“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以义为至上价值,“君子义以为上”;以崇义作为与谋利的小人区别的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作为衡量一切行为的价值准则,对人的勇敢行为是否有价值,要以义来衡量:“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对天下的一切人和事是赞成还是批评,没有别的标准,唯义是从:“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义以为上、重义轻利的价值准则在生活中的贯彻就是努力追求道德品格和精神境界的提高,而不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和物质生活的享受。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等等。
而且,孔子和他的一些弟子也正是以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准则指导自己的人生的。孔子表达自己的人生志趣是:“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称赞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孔子看来,只要确立了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就能在生活中心态乐观,胸怀坦荡。所谓“君子不忧不惧”,所谓“君子坦荡荡”是也。这就是后来人们经常赞许的“孔颜乐处”。
孔子为君子确立“义以为上”的道德价值准则,特别是以义利之辨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思路对儒家的人格观影响极为深远。后来的儒家一直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王夫之云:“君子、小人之辨,人、禽之异,义、利而已矣。”
必须特别指出,孔子所谓的“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君子喻于义”等命题中的“义”,即作为君子道德原则的“义”,并不是和仁、礼、智等具体德目并列的狭义的“义”,而是作为道德价值总原则的广义的“义”。在这一道德价值总原则的“义”的统摄下,孔子提出了君子应遵守的一系列具体道德规范,包括仁、义、礼、智、勇、孝、悌、信、和、中、敬等,几乎囊括了儒家全部的道德规范。但是其根本核心则是“爱人”的“仁”德,“君子务本”即是务“仁”,“君子学道”则是“爱人”。可见,君子人格的道德特征,与孔子的道德理念、道德理想、道德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君子乃是孔子道德思想的人格化、形象化,也是儒家道德理论的人格化、形象化。
3.“学道致道”的道德理想
孔子及其弟子都认为君子追求的理想应该是“道”。《论语》云:“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在谈到他自己的人生理想时也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的“道”,其实质内涵指的是道德真理、价值真理。他是把掌握道德真理作为君子之道德理想的。
4.“行义安民”的道德使命
君子人格不仅要有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还应当具有委以重任,承担崇高使命的能力和精神。孔子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意思是说,对君子不可着眼于从小节去了解,而可委以重任。可见,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具有“可以大受”的担当精神和责任能力。那么,君子“可大受”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呢?第一,弘扬仁义道德于天下的道德责任。“君子之仕,行其义也”,“仁以为己任”。第二,承担“安民”“托孤”的政治使命。《论语》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又载:“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由于任务重大,路途遥远,君子必须具备“敬事忠诚”的敬业精神、“敏事慎言”的做事能力和“内省不疚”的优良品质。特别是要磨砺自己的坚强意志,以承担重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和他的弟子认为,君子只有具备这些精神和能力,才能担重任,承使命,可大受。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这些观念,突出赞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高度自觉的使命意识!
5.“言必可行”道德实践
在孔子看来,君子道德之可贵,贵在躬行实践。君子的各种德行、素养、使命只有付之实际行动,才可实现。为此,他要求君子谨慎言说,勤勉践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他认为君子应以言过其行为耻,“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他希望人们以“躬行君子”为修养目标。在孔子看来,做君子之难,难在躬行实践。他说,在这一方面,他自己也需要不断努力:“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意思是说,若比文献上的学问,我也许和别人差不多,然而就身体力行做一个君子而论,我还未能达到。孔子认为,君子的各种德行、素养,如果不付之实际行动,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孔子指出,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乃是传统美德。他说古人不轻易出言承诺,因为他们以说到而做不到为耻,“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所以当今君子也应谨记:“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这些要求的实质是言行一致的道德实践精神。
以上述五方面构成的道德范式,其核心和灵魂是“君子学道则爱人”的人文情怀。孔子对君子各种道德素质的论述,都是对“爱人”的人文情怀的具体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