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历程
宝鸡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启动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开展全面探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加速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奋进新宝鸡;矢志追赶超越,奋力推进宝鸡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
(一)启动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978年12月至1992年1月)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时期,我国农村经济逐渐活跃,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短短三四年就初步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从1982年到1992年,是“开始全面改革,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道路、基本路线并大胆探索改革目标的十年”,在“解放生产力”上成效显著,城市经济活跃起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外开放由点到线至面,进入了“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加速发展期。
这一阶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宝鸡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推开,不断深化。在农村,先是推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进而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他改革。这种改革把责、权、利结合在一起,既提高了社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农活的质量和产量。到1980年上半年,全市联产到组的生产队2400个,专业承包和联产到组的生产队6000多个(包括后来划归咸阳地区的武功县、杨陵区),合计占生产队总数的70%。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前,宝鸡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1.41元。到1983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42.27元。1984年宝鸡市农业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比1978年增长22.6%。在城市,首先在少数企业进行利润留成等试点。1979年9月开始,宝鸡在市属五一纸厂和仪表厂实行利润留成,扩大经营自主权试点。1980年下半年又在经二路商店(现名宝鸡商场)实行以税代利、自负盈亏的试点。在这一时期,全国的改革开放从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是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开始。宝鸡的改革开放步伐虽然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但是人民也有了改革开放的意识萌芽,商品经济的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
1984年9月,中共宝鸡市委制定了《宝鸡市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行方案》。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5年,宝鸡市被批准为乙级开放城市,次年升为甲级;1986年,被列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中等城市机构改革、金融改革和陕西省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城市。1986年,市、县(区)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利润留成达到1975.9万元,占实现利润总额的28.7%;同时,上缴利润达2494.7万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宝鸡历届领导班子以现代眼光谋跨越,始终坚持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把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作为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抓手,使宝鸡的一个个老企业、大企业跃入新天地。截至1991年12月,宝鸡市共有企业1443户,职工200738人。全市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6.5亿元。宝鸡逐步成为陕西省重要的农副生产加工基地,以机械、电子、食品、轻工、有色金属、化工、建材为骨干的工业生产基地和陕甘宁毗邻地区的商贸中心,中国西部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在改革过程中,宝鸡市根据自己具有较强的工业实力而整个县域经济欠发达这一基本特点,积极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途径,选择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发挥城市经济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共同繁荣。20世纪90年代,宝鸡市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城市,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这一时期,宝鸡市委、市政府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全面实施。全市商贸市场发展速度空前加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流通格局被逐步打破;商品市场体系初具框架;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填补了生产资料市场的“空白”;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异军突起,打破了公有商业“一统天下”。计划经济条件下,流通渠道单一,供应短缺、运行僵滞的市场不见了。1992年7月7日,西宝一级公路宝鸡段开工兴建,成为陕西省当时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的交通重点工程。在宝鸡市区,一座座具有时代气息和多种服务功能的大型综合商场不断涌现,诸如宝鸡商场、人民商场、华通商厦、新世纪购物中心等精美的装潢,一流的设施,丰富的商品,优质的服务,使广大顾客在购物的同时,享受着现代生活的时尚。
图1 老渭河胜利大桥
(二)开展全面探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年1月至2003年2月)
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是“经受住政治和金融风波考验而更加坚定奋进,有系统地确立指导理论、基本纲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实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的十年”。在GDP年均增长12.1%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内需,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同时使国家计划管理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基本内容。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全国掀起第二次改革大潮。1992年6月10日至1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到宝鸡视察,并题词“开发古陈仓,建设新宝鸡”。宝鸡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同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宝鸡考察,指出“宝鸡发展经济,突出抓好流通和交通是对的”,并题词“向宝鸡学习致敬”,肯定了宝鸡经济建设的思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宝鸡的国有企业整体出现困难,盈利水平下降,出现亏损状况。1992年3月,宝鸡市召开会议落实省政府“破三铁”(即破除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决定对陕机等8户企业实行引入三资企业管理办法试点。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1993年4月6日,宝鸡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引进资金奖励办法》,到1993年12月,宝鸡“三资”企业达到121户,引进外资6400多万元。1994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宝鸡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活力”试点。从此,宝鸡市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工业经济稳步增长,2002年宝鸡市完成工业增加值86.1亿元,增长14.2%。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全市2002年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到77%,新产品开发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全年共完成新产品开发52项,其中49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产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转换。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为促进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生产资料,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村的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等进程加快。2000年以来,宝鸡市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在宝鸡12个县区建立了30多个农业专家大院,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科技骨干和新型农民,促进了宝鸡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2002年增加值98.49亿元,增长9.3%。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11.8∶50.5∶37.7。在“非典”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下,全市上下克服困难,密切协作,奋力拼搏,取得了“非典”防治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保持了“非典”疫情零状态,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2002年,宝鸡市GDP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18.15亿元,比2001年增长10.2%。宝鸡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迎来了2003年2月宝鸡市第九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三)加速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奋进新宝鸡(2003年2月至2012年11月)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要求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党中央总结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自此,我国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21世纪前七年,我国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稳定增长,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国有经济重大项目上了新的大台阶,人民生活也上了新的大台阶,并且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公平正义,进入了一个以更高自觉致力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同时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更加协调推进的崭新阶段。
从2003年宝鸡市第九次党代会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宝鸡市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2003年2月,宝鸡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宝鸡市各级党组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及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工业强市、畜牧大市、旅游名市和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年少有的良好发展势头。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发展速度居全省第三,名列关中、陕南第一,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是“九五”以来经济增幅最快的一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0.66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131.97亿元,增长16.6%。其中,工业增加值101.26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98.49亿元,增长9.3%。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11.8∶50.5∶37.7;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完成大口径财税收入31.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6亿元,较2002年实际增长14.1%。提出并组织实施“8355”工程,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力度,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宝鸡二电厂、秦机、陕汽集团、宝鸡卷烟厂、东岭集团等骨干企业生产经营呈现迅猛增长的势头,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建设步伐。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两节一会”,积极组团参加了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等多种经贸洽谈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了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推介会和“盛世吉金——中国21世纪考古发现特别展及宝鸡旅游项目推介会”,多次组团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和经贸洽谈活动,吸引了广东TCL、山东鲁能、江苏徐矿集团、青岛啤酒、深圳德菲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宝鸡,全市招商引资取得了丰硕成果。
图2 宝鸡市金台区东岭集团焦化生产基地
这一阶段,宝鸡市第十次和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从“加快建设和谐奋进新宝鸡”到“转型突破,率先跨越”,这十年,宝鸡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空前繁荣,GDP、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成功跨越“三个千亿”,改革开放步伐更加坚定,信心满满,各行各业开发力度蜚声内外,社会保障的“宝鸡模式”等好的做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了许多经验。努力克服2008年的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宝鸡市委、市政府带领宝鸡人民,先后成功创建陕西省首个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软硬件环境,为全面建设和谐奋进新宝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宝鸡质量兴市、名牌兴企战略取得新成果,全市共有六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四个产品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5户企业的58个产品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在西北市级城市中名列第一。到了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建设“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目标,全力抓好“十件大事”,强力推动“五大突破”,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2011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17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56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749.25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297.94亿元,增长11.0%。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579元,折合5012美元(汇率为1美元兑6.3009元人民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78.51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9.2%。大城市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关中西部城镇群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4.7%;社会保障全面覆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城乡社会更加和谐。成功跨越“三个千亿”、顺利完成“六个翻番”、基本做到“四个覆盖”,实现了发展进程由工业化中期的全面发展到转型提升阶段、工作导向由GDP优先到富民优先、战略定位由区域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历史性转变。2012年,面对复杂困难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突出“加快发展、率先跨越”主基调,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攻坚克难,力促经济转型升级,全市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四)矢志追赶超越,奋力推进宝鸡高质量发展(2012年11月至2017年12月)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宝鸡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全市发展实际,提出了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实现“六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即以经济增速高于全省两个百分点为目标,推动经济竞争力走在前列;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揽,推动科技创新力走在前列;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推动区域辐射力走在前列;以打造美丽宝鸡为引领,推动环境吸引力走在前列;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推动文化影响力走在前列;以改善提升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推动社会保障力走在前列)。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陕西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陕西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并提出要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为陕西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由此,加快“追赶超越”成为宝鸡最响亮的旋律,践行“五个扎实”成为全市工作最鲜明的主题。
2016年12月,宝鸡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会议提出了宝鸡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以“不忘初心、追赶超越、群众满意”为主线,突出投资增效、工业强基、旅游带动、县域突破、脱贫攻坚五项重点,加快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全面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思路目标。2017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宝鸡考察并强调:“统筹谋划、周密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经济在转型升级中迈向中高端。”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会议提出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12月,中共宝鸡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召开,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提出了“四城建设”目标,即坚持开放发展,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上的国际化城市;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业名城;坚持旅游带带动,加快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坚持共建共享,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幸福城市。
这一阶段,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竞争态势逼人、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的形势,宝鸡抢抓国家实施关—天规划的历史机遇,推动“四基地一中心”(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国家新材料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经济指标纵比上台阶、横比有超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1.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1和1.8个百分点,总量在全省占比提高0.6个百分点,进入全国地级市经济总量前100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推动发展量增质更优。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9%,总额是2011年的三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517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达到18000元,赶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围绕产业培育,全面实施工业强市“1553”行动计划,形成了以机床工具、汽车及零部件、军工电子信息、石油铁路电力装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为代表的“宝鸡制造”。以宝钛集团为代表的钛及钛合金产量占全国的80%、位居世界第二;以秦川机床、宝鸡机床为代表,高精度数控机床生产行业第一;以陕汽、法士特、吉利为代表,宝鸡成为全国重要的重载军卡生产基地、整车制造基地;以石油机械、石油钢管为代表,陆地石油钻井平台、石油连续钢管等产品全球领先;以中铁宝桥、宝鸡中车时代为代表,铁路交通设备保障了中国2.5万公里的“高铁速度”。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建成全国猕猴桃物流集散中心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亚洲规模最大的奶山羊养殖基地、全国最大的矮砧苹果基地、西北最大的蜂产业基地和全国蜂产品集散地;打造“米奇啦”和“曹儒牌”苹果、长麟核桃、“绿丰源”和“太白山”牌蔬菜、大红袍花椒、三秦红辣椒等名优品牌。宝鸡的农产品,已经成为绿色、有机、生态的代名词。宝鸡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蔡家坡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凤翔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西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和陈仓物流园区、阳平铁路物流园,霸王河等12个工业集中区、千阳海升苹果等43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名园”,成为各种资源要素汇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标兵和引擎。2013年以后,借“一带一路”的东风,宝鸡产品搭乘“长安号”直通中亚、欧洲。秦川机床、宝鸡机床、石油钢管、红旗民爆等“名企”,在美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10多个国家设立基地;“宝石牌”石油机械、皇城牌砖机、红心猕猴桃、岐山擀面皮等“名品”,出口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到“以新理念追赶超越、全面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宝鸡的发展思路目标始终紧扣时代主题、发展主线和人民意愿。(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编制了市区河流防洪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持续开展渭河治理、建设百里画廊、保卫蓝天“六大行动”,市区空气质量位居关中各市前列,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县城、重点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深入开展大规模造林、城市增绿提质工程,完成关中大地园林化绿化57.1万亩,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加力,对630个行政村进行分类整治,实现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2)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编制完成《幸福宝鸡规划》,被列为省级海绵城市试点。植物园、联盟、阳平三座渭河大桥,以及虢磻路铁路立交桥、金陵一桥加固等工程开工建设,滨河路三处涵洞、宏文南路等建成通车。金陵新村等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位居全省前列。新发展天然气用户2.3万户,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70万平方米,“光网宝鸡”建设任务全面完成。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加力提速,蟠龙新区主干路网基本形成,蔡家坡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汤峪镇跻身全国首批特色小镇。(3)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在西北地区率先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全省“双高双普”县全覆盖,推行了十三年免费教育;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在省内率先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五个不出村”经办服务模式全省领先;医改宝鸡模式得到国家肯定和推广,在全国率先建立免费基本生育制度,入选全国首批健康城市试点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达到扶贫标准,实施产业脱贫项目1995个,完成8949户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脱贫18.1万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县“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成功举办15次全国大型赛事。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八连冠”,被评为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荣获中国西部社区养老示范城市称号。西宝、宝兰高铁建成通车,宝坪、太凤、连霍高速过境线等高速公路和城际铁路、宝鸡机场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建设完成1000公里,农村幸福院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心村全覆盖,社会治安满意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
图3 宝鸡石油机械厂研制成功全球首台陆地用12000米特深井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