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皮论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读王盛华自传体长篇散文《梦中家园》

王盛华是从社会底层爬出来的作家。他从小没有父亲,一个幼小而孤单的灵魂在荒山野岭间日晒雨淋;奄奄一息之际随母投奔继父,继父是贫农,又是复转军人,政治上虽没说的但脾气暴躁、又爱骂人,使唤幼小的继子一如槽上的黄牛;之后,初中没毕业就卷入了“文革”,辍学后随继父去挖地、割草、做庄稼,受尽了一个“带犊子”娃的悲苦与熬煎,甚至这个贫弱的生命在被断绝口粮后不止一次想实施自杀;之后,他像风中的飞絮,被命运到处抛掷,到修路队、到木器社、到建筑公司、到轻工局,等等,但不管当农民工、合同工还是集体企业工,王盛华始终不放弃读书和写作。终于,历经八年“抗战”之后成了正式工,且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到县文化馆、地区群艺馆、省文联,编地方志、民间文化集成,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奉调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调令一下,却出来了大麻烦:他的身份是工人!然后,以工转干,从木器厂开始,逐级上报,每个台阶上,他的身心都被折磨得伤痕累累!终于,还是省人事厅见他是个“人才”,在“工转干”的指标上“戴帽下达”,才使他得其所哉!

也终于,在他年届40岁的时候结了婚,到42岁得了儿子,王盛华才真正到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人生佳境。至此,他已出版了长篇小说三部、散文集两部,在全国文学界小有影响。

说的是,到了这般时候,他才认真打扫自己的精神广场,才认真反思自己的来龙去脉,才探索自我灵魂的安妥之地。

他坦承自己是“地主、历史反革命”的儿子,他姓王名盛华,却是李言让的血亲之子。李言让,一个20世纪40年代的中学教师,又当过三年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洛南县永丰镇的镇长,虽然没有民愤和血债,但也被判了10年徒刑,终于在16年后才见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儿子虽早已改从了继父之姓,却在人生最初的血泪之路上仍然承受了“地主、历史反革命”背景的凄风苦雨。王盛华无奈在政治上选择了继父,但血缘带给它的骨骼之命他绕不开,也避不过。于是,在他的人生历练达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后,他“为言不妄诞,感悟是修齐”,向社会公开了曾经给自己带来无尽的尴尬与羞辱的身世,公开宣言自己的认祖归宗。一个文化上的高度支撑着他彻底澡雪灵魂,这不是一个文人慎终追远的认同,更不是一个无奈的生命为了趋附时势而应变角色,王盛华认祖归宗的觉悟意识是一个民族在异化之后于痛苦呻吟中的觉醒与警示!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历经了积弱积贫,从“五四”先贤始,人们就寻找民族的新生之路,只可惜,一代代的“贤者”都在挖根咒祖,他们把中华民族贫弱的根源归结到祖先的文化上。于是,从“五四”到“文革”再到“新时期”,对中华文化的憎恶和羞辱一次甚于一次,对西方文化的推崇和认同一浪高过一浪,一股“全盘西化”的大风从“五四”刮到如今!如今,贫是解决了,但问题并不是“先贤”们想象的那么美妙,某些方面甚至糟糕到了中国历史之最的地步!我们不得不追问,追问当代的中华民族变成了什么样?你可以站在昆仑远望九州现状:被称为国之四维的“礼义廉耻”全面丧失,以“仁”为本的恻隐之心、以“义”为本的羞恶之心、以“智”为本的是非之心、以“礼”为本的辞让之心、百善孝为先的敬祖意识等等,在中国大地上淡如夕雾,由此而导致大中华的民族精神空前萎缩!中华文化三个重要支点儒、释、道,解决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心灵的和谐,严密而博大,几千年来稳固地守护着我们的民族灵魂,但是,为什么近现代却总是落后挨打?

究其根源,不在人家的船坚炮利,而在于我们自己精神缺钙,在于传家宝的失传与质变,我们丢弃了“道器并重”,反对对自然科学的钻研和相关创造;我们丢弃了阴阳和合之道、丢弃了尚象制器的创造思维;我们失传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民主思想,失传了敬天法地的自然观,失传了行而论道的实践观,失传了“使民宜之”的执政之道,失传了“民重君轻”的公仆观念,等等,这才使我们长期以来科技不发达、政治不民主、经济不发展、社会不和谐,以致东也敢打西也敢打,导致了中华民族的百年积弱和积贫。

于是,真正的“贤者”发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必须正本清源,必须认祖归宗!一百年来向西方寻求中华民族的救赎之路是找错了方向,中华民族的救赎与复兴只能依靠返本才能开创新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终于开始寻找自己的祖先并确认祖先创造的文化。民族是以文化分野的,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世界不可能只向一种文化趋同,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价值延续不可能在我们这一世断代!

受了委屈的生命个体向家庭回归,无所依系的家庭向自己的宗族回归,被异化了的民族向祖先回归,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寻根,而是母乳的回灌和元气的通联,是根脉的复活与族群的复壮。比如王盛华,他的回归是我们民族的一个微缩景观,那个文雅而诗文皆工的中学教员李言让,他为善地方的胸怀、独善其身的志向、达观广远的情致、安贫乐道的心性等等,作为有价值的精神遗产,晚辈唯有认祖归宗才可能顺理继承。面对坎坷,李言让发出自己的歌唱:“穿云踏雾有谁阻,攀枝折桂任我求。崎岖既可成大道,荆棘岂能常塞途。”在厄运压顶之时,李言让发出豪迈的呐喊:“愈穷愈宜守本分,毅然安我老来贫!”在自己魂归先祖之际,他给自己造坟,且赋诗曰:“目睹窀穸工告竣,殁后即为我佳城。此举尚称余心愿,满腹愉快乐无穷。”这种达观和安定的神气,难道不是我辈应该继承的吗?

这份遗产,不会为王盛华所独有,所有晚辈、所有读者,都应该从这份遗产中获得永久教益,因为,李言让的精神气质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生生不灭的毛细根脉,一个生命与一个生命网联,所有生命都联结祖根,那么民族的强大是不言而喻的了。

综观王盛华的个人命运和成长史,也折射着我们民族的苦难轨迹和拼搏精神。这种精神从三皇五帝行而论道的生命实践中续接下来,无论你摔得多么血肉模糊,只要朝前爬朝前走,总有曙光在前头。也无论你后来多么发达与辉煌,精神上的家园意识万不可丢。值此人生的曼妙之境,王盛华不仅是梦回家园,更在灵魂上认祖归宗,哪怕是先人的一件蓑衣、一袋毛烟,甚或久挂檐下那只苍老的扶犁……王盛华珍惜祖宗的一切并将继续耕耘,在家园的土地上,他种植玉米、大豆,更种植那个苍老的使命,种植那个炊烟袅袅的周秦汉唐、牧歌悠扬的宋元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