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中的人生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讲 是刘备选择了诸葛亮,还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

引导故事

刘备四十岁时,往荆州投靠刘表,刘表知道刘备与曹操有仇,就派给他少量兵马镇守新野,以抵抗来犯的曹操。刘备一住达十年之久,年近半百,犹如龙游浅水,虎落平阳,很不得志。刘备曾经向刘表献计:趁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而许都空虚之际,派兵偷袭许都。刘表没有采纳。

一次,刘表和刘备商量荆州立嗣之事,刘表对刘备说:“长子刘琦乃前妻陈氏所生,人虽然诚实,但太软弱,不能承担重任以成就大事。小儿子刘琮乃蔡氏所生,聪明伶俐。我想废长立幼,又恐怕不符合礼法;若是立长子刘琦,又怕蔡氏族中人出来争闹,而军队大权又都掌握在蔡家手中,因此,拿不定主意。”刘备说:“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若忧蔡氏权重,可徐徐削之,不可溺爱而立少子。”没想到此话让隔墙的蔡氏夫人偷听到了,心生不满并记恨。

还有一次酒席上,刘表问起青梅煮酒论英雄之事,刘备乘着酒兴,失口答道:“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蔡夫人怀疑他有“吞并荆州之意”,便与其弟弟蔡瑁密谋杀掉刘备。刘备知道荆棘丛中并不是鸾凤的栖身之地,为了躲避蔡瑁追杀,逃到南漳。这时刘备的心头上交集着半生蹉跎、功业未酬的伤感和举步维艰、前途未卜的惘然。

后来有幸遇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帮助刘备分析:刘备闯荡半生,颠沛流离,屡屡失败,无立锥之地,像一个毽子总是在别人的脚上踢来踢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左右不得其人”,光有武将而没有谋臣。刘备还从司马徽那里得知“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司马徽还特别强调伏龙“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为了摆脱当前的困境以图霸业,刘备便决定要寻访贤良,请“伏龙”“凤雏”出来辅佐自己。但谁是“伏龙”?谁是“凤雏”?司马徽并没有明说,刘备也就不知道。

遇到司马徽后不久,刘备又遇到了颍川的徐庶。徐庶擅长兵法和内政,被刘备聘为军师,干得有声有色,刘备赞赏其有“王佐之才”。徐庶在新野用计杀了降曹的吕旷、吕翔,并大破八门金锁阵,杀退曹仁占领樊城,开创了刘备起事以来最大的胜利局面。刘备心中十分喜悦,暗想自己这回可算是周文王请姜太公——找到明白人了。

可让刘备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曹操害怕他在徐庶的帮助下成长壮大,更怕汝南、颍川的英雄豪杰被徐庶拉到刘备帐下,便设计用一个山寨版的徐母劝降书把徐庶骗来。徐庶是大孝子,接到“母亲”的劝降书,不辨真伪,决意要走。刘备刚刚热起来的场子又要冷下来了,可刘备是个“仁”字行走天下的人,尽管不愿意徐庶走,又不好强留。徐庶临行前,向刘备推荐了住在襄阳城外二十余里的隆中“卧龙”诸葛亮,并称赞他“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徐庶还用自己来衬托诸葛亮:“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徐庶到了曹操那里也把自己和诸葛亮的才能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说自己的才能就像天上的萤火虫发出的光,诸葛亮的才能就像天上的满月,光芒无处不在,当然,这是后话。这时刘备方悟此前司马徽荐贤所指,决定姜子牙搬家——访贤(房闲)去。

一天,刘备兄弟三人备了厚礼来到隆中卧龙岗,但诸葛亮不在,他们失望而归。回到新野后,刘备四处派人打探诸葛亮归期,听说回来了,叫人立即备马,准备二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说:“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刘备斥责他说:“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

于是,兄弟三人第二次到了草屋,书童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又怏怏而空回。刘备求贤若渴,又准备第三次前去请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很不情愿,关羽还说:“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满怀王霸之心的刘备不为左右所动,并以“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开导关羽和张飞,带领他俩三访诸葛亮。

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时,刘备便下马步行。这时,诸葛亮仰卧于草堂几榻上午睡,为了不打扰他,刘备恭敬地立于廊下等候。张飞气坏了,要一把火烧了茅草屋,被关羽劝阻。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慢悠悠地伸了个懒腰醒来,并口中念念有词,得知刘备在廊下站立,很是感动。

相见后,刘备没有一点怨言,急于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谦虚地回应:“当今德操、元直都是高人,你为什么不去请教他们而来问我呢?这不是舍美玉而求顽石吗?”刘备说了一通抬人的话。诸葛亮又说:“如此愿闻将军之志。”刘备表达了自己愿意匡扶汉室,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抱负。于是,诸葛亮命童子取出一轴画,挂于中堂,诸葛亮指着画对刘备说:“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接着,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将军欲成霸业,不与占天时的曹操、占地利的孙权争锋,利用自己占人和的优势,和孙权结盟,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最后图取中原,实现匡扶汉室大业。”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尽管言语不多,却把天下形势分析得十分透彻,如同春雷在刘备心中乍响,让刘备仰慕和折服。刘备想请他出山随时聆听教诲,帮助自己一统天下。诸葛亮说自己久卧隆中,躬耕陇亩,懒于应世,不可。刘备马上跪拜,又拿出了自己的“撒手锏”——哭起来了。刘备的眼泪具有一种比刀枪和鲜花更能打动人、征服人的力量,不是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吗?诸葛亮跪地扶起刘备,并表态:“为图将军之志,亮愿效犬马之劳。”

刘备终于如愿以偿,如鱼得水。随着诸葛亮才智的发挥,历史也开始向刘备缓缓地展开了青眼,刘备的事业也在三分天下战略思想和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始转折和发达。

智慧悟语

这是一个事业伙伴的选择问题,那么,是刘备选择了诸葛亮,还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

谈到选择,一定要提出选择的标准,如选对象还要有什么长相、什么学历、什么职业、什么家庭背景等标准,选择事业伙伴更需要确立选择的标准。第一个标准就是:价值,又细分为个人价值和共同价值。刘备的个人最大价值就是要圆皇帝梦,要把皇叔变成皇帝。诸葛亮的个人最大价值是什么?如果他也是要当皇帝,他就不能选择和刘备在一起,即使暂时选择在一起,最后也终有一搏,因为天无二日,国无二君。《魏略》记载:“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简单点讲,就是早晚闲暇,四外俱寂,诸葛亮抱膝长啸,评论他的三个朋友,说如果你们要出山为官,可以当到刺史、郡守,就是一方大员。对于他自己却“笑而不言”。其实用不着再“言”了,因为诸葛亮平时总是自比管仲、乐毅。那管仲、乐毅是干什么的?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天下的著名宰相,也被称为“春秋第一相”;乐毅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两人都是名相。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把职业生涯的坐标高度定位在名相上,帝和相之间就有了互补的可能性,客观上不排斥了,主观上还要看双方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刘备要推动什么事业来实现皇帝梦呢?因为他是汉室宗亲,就是要“匡扶汉室”。诸葛亮是不是也要把实现“匡扶汉室”作为共同价值观呢?这要做些分析。诸葛亮是荆乡九郡的知识分子,应该是儒家知识分子,儒家知识分子讲“名分”,别看到了东汉末年,汉室江山岌岌可危,但在儒家知识分子心里,汉室江山还是正宗,这种观念已经成为深入他们内心的一种意识形态。而且在诸葛亮看来,汉朝越是处在危难之际,自己要是能力挽狂澜,那名相的含金量不是更高吗?所以,诸葛亮的价值观也是要“匡扶汉室”,有了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刘备和诸葛亮就有可能成为志同道合的人。

刘备要实现皇帝梦和匡扶汉室,他的人力资源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刘备乘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天下大势,“交结豪侠”,凭“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名分,拉起队伍以图大业。但是刘备从投曹操、奔袁绍、依刘表的十数年亡命奔波的体验中,从司马徽先生的指教中,从军师徐庶的作战成就中深刻地体验到,要实现皇帝梦和匡扶汉室,他的人力资源结构必须是武有驰骋疆场的猛将,文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武将他是有的,连他自己也是个英雄,三英战吕布,他就是其中之一,外号还叫“枭雄”。而且他还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万人敌的超级武将关羽。军师有没有?有一个徐庶,帮助他破了曹操的八门金锁阵,他在城楼上观敌瞭阵,看到此情境,他的内心更感到,战场上的争夺,单靠武力是不够的,要靠谋略,军师的一个计谋能敌百万之师。从把握方向、驾驭大局的意义上讲,军师比只能改变一时凶险的武将显得更重要。刘备的连战连胜,着实地尝到了军师良谋的甜头。而曹操连吃败仗,损兵折将,也从苦头中认知了徐庶的才干,便把徐庶的母亲接到军中,并叫人模仿徐庶母亲的字体,把徐庶给骗走了。有军师又变成没有了。在这种状态下,刘备有两个选择:一是放弃圆皇帝梦和匡扶汉室的价值追求,另谋职业去,这就不需要军师了;二是继续坚持圆皇帝梦和匡扶汉室的追求,那么就必须把残缺的人力资源结构补上来,也就必须再选军师。刘备自知东征西讨,奔走半生,未有立足之基,这和自己政治军事集团的人才结构不合理——缺少顶级管理的智囊人物——有直接的关系。水镜先生是个大托,他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那刘备就必须在这两个人中选一个为军师。后来是两个人都来了。可是当下,从人缘关系上讲,徐庶“临行前”向刘备推荐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庞统,庞统还没有进入刘备选择的视野;从地域关系上讲,庞统尚在东吴,空间距离很远,而诸葛亮在襄阳,距离很近。所以,诸葛亮就是必然选择。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拜为军师,刘备政治军事集团有了定海神针,人才结构合理了,结束了东奔西走的局面,继而走上了三分天下的创业之路,开创了刘蜀的千秋功业。

再看诸葛亮,他隐居隆中,作为隐士而又“每自比管仲、乐毅”,显然并非真的避世,心中装着建功立业的雄心,但他讲求的是“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在隆中,诸葛亮已经把自己塑造成蛹的状态,只待化蛹为蝶的那一天,他的心中热望有可以辅佐的明主访贤,脱颖而出。所以,诸葛亮说:“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在对形势和前途没有充分把握,在没有预见到“而仕”的明“主”之前是不肯轻易出山的。刘备第一次、第二次去拜见,他都不在,别人说:或游览名山,遍访高人去了;或泛舟于湖上。虽然没有干“政事”,就是没有干政界上的事,但是是为干政界上的事去收集信息、调查研究去了,否则,怎么和刘备一见面就能提出“隆中对策”呢?也就是说,诸葛亮出山也是必然的,并不是要老死林泉,而是不肯轻易择主,是“以待天时”。陈宫也是一个很聪慧的大才,也想要有一番作为,可是始终找不到一个明主,于是开始追随曹操,他看出曹操不是自己要选择的明主时,落得个不欢而散,而后去投吕布,吕布更不是让自己可以有一番作为的明主,自己为吕布所献的正确计谋几乎都被吕布当了耳旁风,下场更惨,和吕布一起身死白门楼。诸葛亮对此不会没有耳闻,也会从陈宫的教训上提升“择主而仕”的认知。当然诸葛亮可以有很多选择,一是因为自己的才华;二是诸葛亮的叔叔在刘表处做大官,诸葛亮到荆乡九郡就是奔他叔叔来的,他的亲哥哥诸葛瑾又在东吴做高僚,有个堂兄在曹操那里做将军,这叫砸开的核桃——有人(仁)啊,依靠这些亲属在这些军事集团里谋个一官半职不难。但诸葛亮骨子里是“士人”,从选择的价值标准上看,诸葛亮要“匡扶汉室”,那就不但不能选择曹操,而且直接打击的对象就是曹操,因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诸葛亮也不能选择孙权,孙权也不是汉室宗亲,就是也不正宗。那么正宗的还有刘璋、刘表,刘备是皇帝当着众大臣的面认了的皇叔,脸上才贴了一层正宗的金,那还没有经过DNA的鉴定呢。而刘璋、刘表不用鉴定就是名正言顺的刘氏宗亲,而且他俩的个人价值也是圆皇帝梦,共同价值也是要“匡扶汉室”。问题到这里,还确定不了诸葛亮必然选择刘备。

接下来我们再看选择事业伙伴的第二个标准:志向。

诸葛亮是要当名相,这本身就是很大的志向。诸葛亮一生也特别注重志向,在他写的家书《示子侄儿》里,就明确告知后人要有大志向,他说:“人无志,无异于禽兽乎!”也就是说,人如果没有大志向,就同圈里的禽兽一样。现在流行的诸葛亮的两句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出自这封家书。诸葛亮要当名相,就不是自己挑杆子干,而是要依附一个人来干,也就是“良禽择木而栖”,这个“木”也必须是能够立得住的“木”,如果这个“木”没有大志向,是个橡皮“木”,靠不住,一靠就倒,那他的名相的价值追求怎么能够实现?东汉初年马援有句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也就是说,无论明主求贤,还是俊杰择主,都有一个君臣遇合的问题。作为依附于君的智囊人物,“择君”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能否大展宏图大志,而且也关系能否得以安身立命。选对了君主而事,就能功成名就;选错了君主而事,就会身败名裂。袁绍的谋士田丰自刎前就曾经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孔子曾经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诸葛亮正是有这种择君的慎重和明智,他的隐不是甘老林泉,而是隐而求志,以待天时,即“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曹操、孙权虽然有大志,但在“匡扶汉室”这个共同的价值观的标准面前已经被排除掉了。刘璋、刘表虽然符合价值选择的标准,但是没有大志。最后,符合价值和志向这两个选择标准的就剩下刘备一个人了。所以诸葛亮选择刘备,是心灵的遇合,也是必然的。综上分析,结论是:刘备与诸葛亮是双向选择,而且是绝配。

当然,我们也可以对诸葛亮的选择做进一步的引申分析,看看诸葛亮能不能选择孙权和曹操。答案也是否定的。如果诸葛亮去投孙权,孙权不会把周瑜撤下来,让诸葛亮做大都督,而且诸葛亮充其量也只能在周瑜的手下谋个一官半职,尽受周瑜给他的窝囊气。如果诸葛亮去投曹操,曹操本身就是丞相,更不会把位子让出来给诸葛亮做丞相。如此一来,那诸葛亮不知何时才能当上丞相,更不要说成为历史上的名相了,自比管仲、乐毅的话也只能是空谈,成为当时周围几个听到他这话的人的笑柄而已。刘备在逐鹿中原的角逐中,是最弱的一个,说得可怜一些,连个立锥之地都没有。诸葛亮选择此时的刘备,立即就可以得到一个军师的高位,为自己展示才华提供舞台,提供成为名相的最充分发展机会。如果说刘备选择诸葛亮是如鱼得水,那么,诸葛亮选择刘备则是如乌鸟投林,如卧龙飞天。我把这称为“洼地选择效应”。

在传统观念中,一般人是被“高地选择效应”所吸引,如“背靠大树好乘凉”“人往高处走”就是“高地选择效应”的写照。实际上,“高地”的高层位置往往已经被先来者占满,你去了不能得到重用,得不到重用就显露不出才华,日后的发展机会就相对较少,便难有出头之日。这对于大学刚毕业的择业者的启迪是:不要专选择大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业,而要选择正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以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