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赋权给谁?
过去人们通常把权力赋予公司的高层和中层。而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明确指出: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做决策。
为什么?有研究表明,在世界每1000家倒闭的企业中,85%是由决策不当造成的,这85%当中居然有50%以上是因为决策的速度太慢而延误的。
另外,2017年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在给股东的信中表示:“不要让外界把我们变成‘Day 2’(第二天)公司,快速决策及从客户角度考虑问题是避免企业陷入停滞的关键。第二天则是停滞,随之而来的是痛苦的衰落,乃至死亡,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要保持在第一天。”
也就是说,如果组织不能及时调整决策流程,适应新的环境,快速做出结论并采取措施,事情就可能会“山崩地裂”,甚至一错再错。怎么办?要解决这个“怎么办”的问题,唯有通过赋权——大部分决策由基层来做,高层和中层主要提供资源的支持。
春江水暖鸭先知
谁是先知先觉的人?过去,管理者总是错误地认为自己是那个先知先觉的人。要知道,上级往往是后知后觉的人,因为大多数的信息是由基层人员察觉,上报到中层,再至高层的。也就是说,真正先知先觉的人是那些身临其境、实践出真知的人。
即便技术发达了,我们对现场所发生的事情依旧不如一线人员了解得深刻、彻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我们被请示做一个重要决定时,除非我们之前就对其中的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否则,我们知道的也是我们手下告知的信息。
我们经过思考提出一些问题,尽管会有一些突破,但是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还是应该相信那些请示的人的建议,因为对亟须解决的问题,他们知道的比我们要多。
再说,等待决策层了解了事情的全部情况之后再做出决策,往往为时已晚。领导的“一锤定音”常常在延缓决策的速度,有时候会让企业失去关键的机会。
我服务过的一家企业,就曾出现过这样的问题:销售人员能够明显感觉到市场的压力,市场占有率在下降。销售人员便向市场部提出增加少量经费投入的意见,可市场部部长却回应说没有经费,并且市场份额只是在小幅度下降,根本无伤大雅。结果导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低,公司老总和市场部部长开始紧张,准备采取措施的时候,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得很厉害了,远不是销售人员之前提到的小额经费就能解决的,即使付出更多的经费也未必能打下市场。
由此可见,那些拥有资源、能够做决策的人,由于不能及时了解问题的全貌,加之缺乏切身的现场感受,从而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定高层的决策力,而是要先弄清楚,谁才是最了解和最先了解情况的人。
因此,如果全由高层做决策,那么就容易慢半拍。如果管理者继续独揽权力,团队行动将会反应迟滞,工作效率就会低下,无法应对这个复杂、不确定的商业世界。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
这个概念最早来自美军。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军的主要对手变成了伊拉克的“基地组织”。在此之前,美军一直以为可以速战速决,却迟迟没有打赢,且单月阵亡人数一度突破了1000人,完全超过了与伊拉克正规军作战的伤亡数量。
美军复盘后发现,“基地组织”信息传播非常快,且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组织架构(在本书的第1章专门讨论过他们是网状的海星组织),无论是头目还是成员都具有同等的威胁性。为此,美军决定改革,将各军种平台化,互为支持,同时实行高度信息化,确保一个前线的连长都能指挥炮火。
的确,后方人员配备的设备和资源,应该由前线在发现目标和机会时及时发挥作用,而不是等待那些拥有资源的人了解情况,再来指挥战争,甚至出现拥兵自重的问题。因此,就该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做决策。
很多公司的情况恰恰相反。决策部门不了解前线实际情况,却拥有太多的权力与资源,也不愿意向其他人赋权;即使赋权,也因为过多的控制,降低了运行效率,增加了运作成本。奔驰4S店的漏油事件,正是由于赋权不足,导致决策延缓,致使事态严重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恰恰表明要把决策权赋予一线团队,让后方起到保障作用。毛主席倡导的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就是很好的体现。在过去,很多人总认为决策是高层的“特权”。如今,这一情况渐渐成为过去式。
那么,谁是听得见炮声的人?是那些了解现实情况的人,或在一线的人员,他们能做出更客观的、与未来更接轨的判断。
这里,不免有人担心决策的准确性及全面性的问题,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如果是重大决策,采取小组决策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种顾虑。
如果有些权力不能下放,领导者就要扪心自问:我是否听得见“炮声”,不是听见一处的“炮声”,而是能听见多处“炮声”。然而当我们敬佩、感叹毛主席的军事才能时,你是否会想起一个熟悉的声音:“主席,电报来了!”
选择合适的赋权人选
虽然我们极力主张“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要让所有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选择合适的赋权人选,依然是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在赋权问题上,最大的失误,就是赋权人选的失误。华裔科学家、企业家王安在美国创办的电脑公司,曾让IBM惊恐。王安也因此成为美国第五大富豪。然而,王安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家族外的美国高层不放心、不信任,就把公司大权交给自己的儿子王烈,结果美国经理们遭到了冷落。而王烈能力一般,掌管企业后数度决策错误,连当初跟随王安创业的元老们也都纷纷离开了公司,结果1992年王安的电脑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可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赋权给什么样的人?
自古以来,人们一致推崇“德才兼备”,德在前,才在后。它被誉为是“千古用人第一标准”。
唐代魏徵强调,如果在战乱期间则不能过多考虑“德”,而太平时期则非德才兼备不可。后来唐太宗又增加了“学识”一条。明代刘斌认为,担任重要职务的人既要德才兼备,还要有器量。王夫之则在才能、器量的基础上,加上了“意志”这一条,他认为成就大小看才能,才能发挥看器量,器量大小看意志,没有意志力的人将一事无成。
可以说,德才兼备加上胸怀和意志,是赋权人选的基本标准。
另外,就企业基层人员来说,蒙牛乳业公司创始人牛根生的一段话更具有借鉴意义。他认为,一个做生产的人,他的人才标准就是把产品做得让全国消费者都喜欢,如果一个人总是关心天下大事,唯独做出来的雪糕没有人喜欢吃,那他绝不是合适的岗位人才。所谓人才,就是在合适时间、合适地点的合适人选,离开岗位谈人才,就像离开矛谈盾,离开船谈帆,并无意义。
在我看来,企业中什么样的人可以赋权?起码要具备结果导向、勇于担当、善于学习这三个基本特质,并且能够随时回答领导的提问,同时清楚自己的权限,不会凡事都请示。
归根究底就一条:才而不“财”非才也——一个能创造高绩效的人才是适合该岗位的人才。这是赋权人选的核心标准。
不过,这并不是要唯业绩论英雄。因为业绩有偶然性,也可能受领导干预等因素影响。能力也是重要的评估标准。在管理界流行绩效-能力九宫格,就是很好的参考法则。
如图2-3所示,中坚力量、绩效员工、潜力员工和超级明星都是很好的赋权对象。也就是说,绩效和能力平衡是赋权的进阶标准。
图2-3 绩效-能力九宫格
·赋权人选的7个思考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除了以上3个标准,赋权人选还有很多具体情况要综合考虑。比如:
(1)需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比如急性子还是慢性子)?谁具有这些个性特征?
(2)被赋权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吗?安排有经验的人去,能否增强团队的实力?
(3)该任务对谁具有挑战性?谁能获益最多?谁能胜任?
(4)谁具有该任务所需的才能和意愿?
(5)如果时间与品质要求允许的话,该任务能作为团队的训练机会吗?(6)所需的人选是否不止一人?如果是,如何使这些人同心协力地工作?领导者应如何监督工作进度并且如何评估工作成果?
(7)被赋权者目前的工作量是否太大?是否需要调整他的工作?
因此,在赋权之前,领导者可以找他聊一聊:我有个想法,你觉得怎么实现好呢?然后根据他的具体回答来进行评判,之后再正式赋权。要注意的是,有的人自己做事没问题,与团队协同却容易出问题。
另外,赋权时,不必只为了得到直接的成效。有时候,赋权并不是要找最厉害的人,而是找最合适的人,比如,谁可以从中获得成长,谁可以从中获得激励。
很多时候人们被“能者多劳”误导了,因为这得有一个前提:多劳多得。要不然“能者”可能会抱怨太累,“弱者”可能会认为领导者偏心。注意,对有的人来说,赋权是激励,而对另一些人却是负担,除非领导者让他放下一些重担。
言而总之,在赋权人选上,搞“一刀切”的做法是绝对行不通的,这其中要充分考虑德才、个性、成长、激励和绩效等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