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 同仁共勉

为求共勉,在这里简要说几句笔者研习太极拳的经历:

我年过古稀,除求学之外,长期生活在冀南邯郸这座两千余年未曾易名的古城。这片土地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自古尚武成风。如著名的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广平府古城,就在邯郸市的东北郊。

记得我十二岁开始接触太极拳,起初跟一个名叫贾青梅的老爷子学习杨式大架太极拳(当时不知问他的师承前辈,只记得他在丛台公园望诸榭,曾多与杨澄甫次子杨振基在一起切磋拳艺,还曾在地区干疗院教拳十多年)。后来,又曾就学于白宗信师父(他是杨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杨班侯的外甥,曾从学于杨班侯的弟子李老万等)。又曾就学于傅宗元师父(上海杨氏太极拳名家傅钟文之弟,并曾在上海教拳,二十世纪国家困难时期回归原籍)。同时,还曾向南宫范俊常求教过八卦万胜拳的散招打法,还曾向北京赵续全、王玉坤(意拳第二代宗师姚宗勋弟子)学过意拳的练法与劲道。再后,还曾向北京的陈式太极拳师张澂师父(师承北京陈氏太极拳名家冯志强先生)学过陈式一二路,并领教过冯志强先生虚灵化劲、松沉发劲的味道。……如此种种所学,也成为后来修学太极拳的基础、台阶、营养或借鉴。

另外,读书也成为我修学太极拳的组成部分。除研读古典拳论、清代及民国诸多拳谱外,还曾和师友一起长期研读、体悟当代太极拳诸名家论著,如杨禹廷《太极拳讲义》、顾留馨《太极拳研究》《太极拳术》《炮捶》、汪永泉《杨氏太极拳述真》、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解》等。其中的疑惑,还曾求教过著者或其入室弟子。至今诸家精要,尚在时时消化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大学期间,有幸便中目睹多位太极拳或武术大师(如吴图南、崔毅士、姚宗勋等)演拳、推手的风采,至今历历在目,享用不尽。

应该说,我因自幼喜爱太极拳,而渐渐倾心祖国传统文化,以致后来求学中文专业,并长期从事文史哲等教学研究。还曾行万里路,求教高人,体验释道修持境界,并整理过多种儒释道传统经典著作,在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多年以来切身体会,修习太极拳的过程,即是修炼身心的过程。其间可能长期索然无味,也可能不断集腋成裘、一朝豁然有悟,其中苦乐相间,滋味无穷。即使因故有所断续,但亦常常是行断心不断,拳断意不断,向上感悟求学之心未泯。尽管如此,可是越修炼越感觉其境界深不可测,高不可攀,正像《拳论》所引“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如有人一定要问 “什么是太极拳修炼的最高境界?”我只能说,诸大师共同的看法,应该是身心越来越趋向空灵通透的境界,即道家所谓练神还虚、出神入化,佛家所谓明心见性、彻悟佛境。当然,如此人杰,代不数人。于此谨引《太极合编》所附《太极拳真义》(即清末民初《宋书铭传钞太极拳谱》中的《授秘歌》)与大家共勉: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忘物自然,西山悬磬。

虎吼猿鸣,泉清水静。

翻江闹海,尽性立命。

其中意蕴因人功力不同,体悟不同,而各有其解,修炼久之,自会于心。我等学人自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但是再高妙的境界,也是一步步攀登而至。要说自身学练太极拳的体会,我越来越感觉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里的一首歌诀最为亲切,再录之以共勉: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

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

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

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

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

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

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循序渐进工夫长,日久自能闻其香。

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

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尚之煜
公元二○一七年岁次丁酉仲春于古赵都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