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金融史:一个银行职员的档案寻踪(1921—194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上海(1921—1924)

对于本书的主人公陈伯琴而言,上海这座城市具有特别的意义。

陈伯琴在这里先后完成了中学和大学学业,并且在这里进入了自己人生之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工作单位——浙江兴业银行。

寻觅陈伯琴的踪迹,自然应当从上海这座特殊的城市开始。

早在19世纪80年代,上海已有外资银行11家,资力雄厚的山西票号24家,汇划钱庄62家,金融活动相当活跃,金融业居于重要地位。然而,上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全国乃至东亚金融中心,则是在20世纪20年代下半期和30年代初。那是在经过了20世纪初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地苦于军阀纷争,社会生产萎缩,而上海凭借租界的有利条件,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获得巨大发展。“复由于国民党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上海金融业资产阶级与蒋介石政权之间素有默契,上海在地理位置上又与南京紧密相连,金融业遂又获得空前的发展。”(1)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之所以能成为远东金融中心之一,乃是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抓住有利时机和良好机遇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雷麦曾把上海的地理位置与美国的几个城市进行比较。他说,如果我们把新奥尔良和纽约合为一个密西西比河口的城市,则这部分地域就有些像中国,而这两处合成的城市在重要性上就有些像上海。(2)

上海作为当时的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机构数量与种类、金融资金和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地位非常突出。有专家即作过如此的概括:一是金融首脑机关集中,在上海银行同业公会的会员中,总部设在上海的占81%;二是社会货币资本惊人的集中,上海一地所占全国华资银行存款和资产的比重达到了47.8%;三是上海成为金银进出口和外汇吞吐的总汇,货币发行的枢纽;四是全国利率和金融资产行市均以上海为转移;五是具有投资市场的功能,容纳来自全国各地的资金;六是各类金融市场进一步活跃,交易量持续上升;七是上海的大型银行于这一时期在全国各地广设分支机构,建立起“条块结合”的融资网络;八是经营近代银行所必需的人才、信息和设备日趋齐全,电信设施也不断完善。(3)

在正式进入主题之前,应当对陈伯琴的家世渊源、教育背景等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