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亲子教育之我见
“亲子教育”是20世纪末开始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最近几年风靡我国教育领域。目前国内亲子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不惜重金,参与到亲子活动当中,旨在通过亲子间的互动游戏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家长成为合格的教育者。不可否认,这是一种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早期教育模式,因而我也曾经是这项活动的亲历者——陪着孙子上了一年的美吉姆早期教育课。
但是,在长期与家长们的接触过程中,发现无论幼儿期有没有上过亲子课,有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早期教育,孩子们一般都在三岁以后开始让父母头疼,上幼儿园老师告状,上小学成绩不理想,家长焦虑,孩子还一肚子委屈。家长们找到我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这是什么情况?他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就在我不断地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开药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孩子成长的时间段上,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一片空白地带,即3岁以后到12岁之前。我前面说了,3岁前的早期教育如火如荼,初为父母的年轻爸爸妈妈们,心气儿正高,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惜全身心地付出;到孩子12岁左右出现青春期叛逆的征兆了,家长们又开始着急,临时抱佛脚,看书、找专家,企图从中找到一味能够治疗“青春期综合症”的灵丹妙药。我就接待了许许多多可以用“焦头烂额”来形容的家长,我的《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一书,十几年畅销不衰就是最好的佐证。而我要说的是,孩子3岁上幼儿园了, 5岁上学前班了, 6岁上小学了,家长们似乎松了一口气——有老师管啦!可是恰恰就是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问题接踵而至:不听话;乱发脾气;从幼儿园往家拿玩具;不好好吃饭;不合群儿;不专心听讲;写作业磨蹭;成绩不理想——等等等等,总之一个孩子一个样,都不能让家长们满意。于是我意识到,介于婴幼儿早期教育与青春期教育这两个时间段之间,家长们似乎缺少一些系统的指导,都在为了应对“熊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而苦恼和焦虑。尤其是当我在追溯青春期问题的成因时,我认为青春期现象没有偶然性,进入青春期也不是一瞬间的事,我在《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的最新再版前言中提出了我的一个观点:如果我们把青春期的起始年龄定为12岁左右的话,那么在我看来,12岁前的家庭教育、家庭氛围、亲子关系,都对孩子进入青春期,或做了有益的铺垫,或埋下了不良的隐患。北京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一句话支持了我的观点:“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据此,我对舶来的“亲子教育”给予引申与扩展,我的观点是:孩子从出生到进入青春期前,都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起始阶段,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基础阶段,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可控阶段,是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时期。因此,我把“亲子教育”放在我家庭教育研究系列的首位。对于密切接触和用心陪伴孩子的爸爸妈妈们来说,“亲子教育”不仅仅是报个班,不仅仅是参加个活动,更没有“拿来即用”的速成教育妙招,亲子教育的前提是“读懂孩子”。这是你为了孩子必修的一门课。这个课程大约10年,需要学习、需要思考、需要探讨、需要纠偏、需要考核,孩子的成长就是考核的成绩。这个过程会很累、很辛苦,甚至很烦,但是请记住:一切源于爱!
“亲子教育”的核心是“爱”,但怎么理解爱?怎么爱?会不会爱?爱也会犯错吗?这真的需要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