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一、支气管扩张主在痰、血两端
支气管扩张,临床主要特点为反复咳嗽、咳痰,痰量较多,发作严重时伴有咯血,或以反复咯血为主症。中医古代文献尚无支气管扩张的病名记载,据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学“咳嗽”、“咯血”、“肺痈”等范畴。韩老对于本病的辨证施治,根据其不同见证,紧紧抓住其病理因素中的痰、血两端,分别加以论述。
(一)以痰为主者:病位在肺,涉及肝脾
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肺脾功能失调,则津液不归正化,聚生痰湿,伏藏于肺,久郁化热,则咳嗽痰多,色白或黄,痰热久蕴,其痰色黄腥臭如脓;又或其人性情郁结易怒,肝经气火偏旺,木火刑金,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无论痰热或肝火,均可灼伤肺金,平时可见痰中带血或咯血。治则:初起咳嗽痰多,色黄腥臭,苔黄腻者,当清肺化痰为主,处方以泻白散合苇茎汤加减,药如桑皮、地骨皮、杏仁、金荞麦、鱼腥草、薏苡仁、冬瓜子、合欢皮、皂角、桔梗、芦根等。后期化痰不宜过于苦寒,宜清养与化痰相结合为当。
韩老在临证处方中,将清养肃肺、健脾化痰结合为法,多选用沙参麦冬汤与千金苇茎汤加减化裁,以沙参、太子参、麦冬、天花粉、百合等清养肺之气阴,冬瓜子、薏苡仁、芦根、大贝母、海蛤壳等润燥化痰;黄芪、茯苓、白术、山药健运脾胃,还常常选用合欢皮化痰解郁,银花藤清热通络,利痰排出。
(二)咯血为主者,以“清滋降火”为大法
咯血在本病较为常见,治疗殊为不易。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上厚味酒醴,辛辣刺激之品较多;精神压力增大,易产生郁闷、躁怒,故韩老认为,罹患本病的人群当中,体质上阴虚胃热、心肝火旺者多,病理因素以气火痰热为主,其基本病机可归纳为两点:一为气火亢盛,二为阴虚火旺。《景岳全书·血证咳血论治》指出:“凡病血者,虽有五脏之辨,然无不由于水亏,水亏则火盛,火盛则刑金,肺病则肺燥,肺燥则络伤而嗽血。”由此可见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分,大凡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木火刑金等均属实火,而劳倦,久病,热病伤阴等致阴虚火旺者多属虚火。气火亢盛易伤津液,而致阴虚,阴亏则虚火内生,虚火内生则易为邪火树帜致邪火更甚,血热妄行,肺络损伤,血从外溢,从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则阴液更亏。因此,气火亢盛可致阴虚,阴虚又可致气火亢盛。阴虚为本,气火为标,二者互为因果,导致转化夹杂的病理演变格局。
除以上二者外,咯血与血瘀相互影响也是咯血反复发作不可忽视的一个病理环节。
咯血者多夹瘀。咯血之后,离经之血停于体内,蓄积为瘀,此血证留瘀之理也。反之,瘀血形成后阻碍血行,组织得不到足够血液的滋养,势必阴血不足,阴虚则火旺,灼伤肺络可致咯血;况瘀血既成,不能随经运行,阻滞在脉络损伤之处,影响局部络脉的愈合,而致血不循经,使咯血加重或反复不止。
鉴于本病的病机是因气火亢盛及阴虚火旺,且两者可转化夹杂。因此,抓住这一主要环节,辨其标本主次证候,分别立清热泻火和滋阴清肺两法治之(或两者兼施)。清代医家陈修园认为:“凡吐血、衄血、下血和一切血证,俱不必琐分,唯认其大纲,则操纵自如。”其要点在于审证求因。他在《医学从众录·血证》中指出:“血随火而升降,凡治血证治火为先。”血之动,多由于火,故治火即是止血,此为治本之道。然而,治火当分虚实,实火宜清热泻火,虚火宜滋阴清热。咯血皆因肺络受损,血溢脉外,以肺体阴伤为本。故中医老前辈曹鸣高教授对咯血的治疗强调滋阴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本为肺阴不足,治当养阴以濡肺体。”此外唐容川在《血证论》中又指出:“凡系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所以在临床运用清热泻火、滋阴清肺治疗咯血时,又当勿忘祛瘀止血。
对于支扩咯血的施治用药强调突出“清”、“滋”、“止”三方面。清即清热泻火,直折其炎火;滋即滋阴润肺,壮水灭火。止即凉血止血、活血止血和收敛止血,使止血而不留邪(热、瘀),止血且补亏。常用药物为生地、水牛角、制大黄、丹皮、赤芍、炒山栀、白茅根清热泻火,或加花蕊石、三七等化瘀止血;或川牛膝炭、侧柏炭等炭类止血药物。
根据咯血的临床兼症、病机及治则,韩老自创配制的生黄止血丸中,选用:生地黄味甘苦,性微寒,功能滋阴清热;大黄味苦,性寒,清热泻火,引火下行,止血而不留瘀;侧柏叶味苦,性微寒,凉血止血;荷叶味苦,性平,能清热散瘀止血。四药配伍,共奏滋阴泻火、行瘀止血之能。对于咯血量较少的患者,可单用生黄止血丸,每次5g,每日2~3次,每收良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地黄的醇提取物有促进血液凝固、缩短凝血时间,及抗炎作用;大黄能降低血液黏度,有祛瘀止血作用,并加强血管的紧张收缩,亦与止血作用直接相关。大黄还具有降低血管通透性及对炎性渗出和肉芽增生为主的炎性过程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大黄素、大黄酸和芦荟大黄素有抗菌作用,对金葡菌、链球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侧柏叶的有效成分槲皮苷有良好的抗毛细血管脆性和止血作用,同时对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杆菌有抑制作用,且有祛痰镇咳功能;生荷叶对金葡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
最后,治疗咯血必须运用整体观念的思想方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气血阴阳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咯血时亦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仅着眼于对症止血,而且要重视整体的治疗效应。在治疗时不单纯运用具有直接止血的药物,而是通过泻火、滋阴的药物,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其阴阳使之平衡,从而达到止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