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肺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 言

肺炎支原体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是一种无细胞膜、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国际上对肺炎支原体的研究已有很长历史。早在1938年,人们即发现临床上某些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细菌性肺炎十分相似,但却对常用的抗生素不敏感,因此将其称之为非典型肺炎。由于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形态多样,且体积微小,可通过除菌滤器,长期以来并未分离得到确切的病原体。直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与电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其形态特征,并通过组织培养、动物及人体试验等证实可致肺炎,从而最终将其命名为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肺炎占肺炎总数的10%~20%,在密集居民中可达50%。由于儿童机体免疫力较弱,以往报道多以小儿感染居多。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以及抗生素的滥用,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发病人群也不仅仅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也常见于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症状为持续性高热和刺激性干咳,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除引起呼吸道疾病外,由于持续、低水平或反复肺炎支原体感染,加之神经系统、心脏、消化道、肌肉、骨骼、泌尿和血液系统及皮肤等肺外肺炎支原体感染症状轻重不一,增加了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难度,如并发肺炎支原体脑炎时,死亡率可高达10%。然而,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常与X线、CT表现不相符,极易被误诊为其他肺部炎症而延误治疗,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同时,鉴于肺炎支原体肺炎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无效,一旦误诊或漏诊,则造成治疗失败。
然而,与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率逐渐增高相反,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却十分有限。在此背景下,我们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邀请有关专家,组织编写了这本专著。编者中既有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务工作者,也有长期从事肺炎支原体研究的科研人员。本书从肺炎支原体肺炎目前的流行情况、肺炎支原体的致病与致病机制、抗支原体药物及耐药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病理学与影像学特征、肺炎支原体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流行病学与预防等十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因此,本书既可告诉普通百姓“什么是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有什么危害?如何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等问题,也可作为一本专业的参考手册,指导临床医护人员及时地诊断、治疗该病。
本书由22位编者共同完成,为使全书文笔流畅连贯,我们在汇总时,对全部文字和图表进行了认真修正和统一处理。但书中的错误和缺点仍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社会发展项目(2011C13040)资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潘长旺 陈成水

2014年4月于温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