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锡亮灸法医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隔物灸法

隔物灸法也叫间接灸法,即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这样可以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同时还可以借间隔物之药力,和艾炷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隔姜灸法
隔姜灸即用姜片作间隔物施灸。生姜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治风邪寒湿。取新鲜姜和艾炷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遗留瘢痕的缺点,又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
操作技巧:首先要选择大块新鲜生姜,切成比五分硬币略厚的大片(约一分多厚,太厚不易传热,太薄易烧伤),厚薄要均匀。用针点刺许多孔,以便热力传导。艾炷不宜太大,如蚕豆或黄豆大即可。否则艾炷过大,先燃上部,下边不热,之后接近姜片热力剧增,超过45℃就会发疱。隔姜灸发疱是技术错误。艾炷勿过紧或过松,过紧则燃烧时间长,热度过高;过松则燃烧太快,易脱散掉火星。每点燃一个,尚未燃烧完就在旁边接续一个,使之引燃不必再点火,这样,面积不断扩大,就产生连续不断的温热刺激,热一大片。
每次可放2~3个姜片,灸2~3个穴道,灸妥后再换新穴,多则忙不过来。如果灰烬和残艾积累过多,则予以清理,重新上艾炷施灸。在施灸过程中,应不时拿起姜片看看皮肤颜色,移动姜片,因为有些病人局部神经麻痹,知觉迟钝,最易施灸过度,发生水疱。一般每片姜烧过两三壮觉热以后,即应勤动勤看,以局部大片红晕汗湿、病人觉热为度。
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毛巾覆之轻揉,促使汗孔闭合。如灸“面神经麻痹”,则应在灸后1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静休息,以利恢复。
隔姜灸的适应证:治呕吐、泻痢、腹痛、肾虚遗精、风寒湿痹、面瘫、麻木酸痛、肢体痿软无力等。尤其对面神经瘫痪更为适宜,疗效优于针法。但宜讲究技巧,每日或间日施灸一次,将瘫痪部位之主要 穴道,灸红灸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隔蒜灸法
隔蒜灸即用蒜作间隔物施灸。大蒜辛温喜散,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施灸时取独头紫皮大蒜,切一分厚数片,或用蒜数瓣,略捣碎,呈泥状,铺于局部(厚度同前),将艾炷放上施灸。最好放在疮头上,即炎症区之顶点。如果漫肿无头,可贴湿纸,先干者为疮头,此即施灸之中心。艾炷如黄豆大,松紧适度,火力由大而小。灸的程度:不知痛灸到知痛为止,知痛灸到不知痛为度。每日灸1~2次。初发者可消散,化脓者亦可大大加快化脓速度,缩小范围,不但能减轻炎症期、化脓期的痛苦,还能促使早日愈合。
隔蒜灸适应证:治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不拘日期,宜多灸之。对疮疔疖毒、乳痈、一切急性炎症,未溃者均可灸之。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蜇伤,在局部灸之,可以解毒止痛。治瘰疬、疮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临床上也有治肺痨者。蒜有刺激性,灸后应用敷料遮盖,防止发疱,摩擦溃烂。
3.隔附子饼灸法
隔附子饼灸即用附子饼作间隔物施灸。附子辛温有毒,走而不守,消坚破结,善逐风寒湿气,以灸溃疡、气血虚弱、久不收敛者为佳。用附子研成细粉,加白及粉或面粉少许(用其黏性),再用水调和捏成薄饼,一二分厚,待稍干,用针刺许多孔,放在局部灸之。或治外科术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肉芽增生。流水无脓及臁疮等,频频施灸能祛腐生肌,促使愈合。一饼灸干,再换一饼,以内部觉热为度。可以每日或隔日灸之。
4.隔盐灸法
将纸浸湿,铺脐孔中,用碎盐填平,上放艾炷灸之。觉痛即换艾炷,不拘壮数,遇急病可多灸。对霍乱吐泻致肢冷脉伏者,有回阳救逆之效,连续施灸,以至温脉起为度;对寒证腹痛、痢疾、中风脱证、四肢厥冷以及虚脱休克急救亦有良效,宜多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