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直接灸法的要诀与技巧
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主张:“取穴中肯,精简疏针,灸穴勿多,热足气匀。”也就是说,取穴必须准确,用针要精简,灸穴勿太多,热力应充足,火气宜均匀,切勿乱刺暴灸使人难耐,这是很有道理的。
1.医生的责任和态度
使用灸法和用针一样,医生首先要有坚定的自信心,耐心细致地宣传灸法的好处,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说服病人相信灸法,鼓励病人树立乐观主义精神,要有信心和毅力,坚持下去,长期和疾病作斗争。医生的态度要严肃认真,专心致志,手眼并用,切勿掉以轻心,草率从事,防止灸不好,徒伤皮肉,而于病人无益。《灵枢·官针》上说:“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由此可见,对针灸医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首先要举止稳当,安详而持重,其次是手巧而心细。这样的医生才能使用针法和灸法。
2.施灸的部位
直接灸法长期施灸会落下瘢痕,为了不妨碍美容,应尽量避免在颜面部及明显外露部位施灸,最常用的是背部、腹部及四肢。因为这些部位肌肉丰满肥厚,又不常外露,即便有个小瘢痕也无妨碍。脏腑病多用俞穴、募穴,都在腹背,正好两全其美。
3.取穴要准确,方法要轻巧
取穴要先讲姿势,或坐位,或卧位,必须放松自然,充分暴露穴位,要有依靠,稳妥舒适,能够持久,然后点穴施灸。下次灸仍照原姿势灸,保持穴位不变,不能一次一换位。
穴位是按骨度法取的,固定不变。敏感点也叫阿是穴,或热敏点,或嗜热点,会随病情改变而转移或消失。用直接灸法则取固定穴位不变,以免多处灸成瘢痕。
取穴精简,以治病主穴为主,配穴少用。如胃病取胃俞、中脘为主穴,配足三里,这就5个点了。一般以3~5或5~7个点为宜。每穴灸5~7或7~9个艾炷,每次总数30~60个而已,操作熟练, 10分钟左右。
直接灸不能用粗艾绒、新艾绒,因其含挥发油多,不易点燃,不易灭,烧的时间长,痛苦较大。用极细之陈艾绒,颜色土黄,绵软,无杂质,无油性,易燃易灭,知痛时已灭,不甚痛苦,人们乐于接受。
初用直接灸法,一定要用小艾炷,不要用大艾炷,宁可多灸几壮,这也和用药一样,“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古人多用大艾炷,一两次灸成,要求化脓成灸疮。虽然疗效好,但现代人多难以接受。所以用小艾炷轻灸、多灸、长灸同样有效。人体产生免疫力,调整内分泌,改善体质,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是慢慢形成的,不必要求速效。艾炷要做成宝塔尖,下平上尖,不松不紧,太松易散,太紧燃烧时间长,灼痛重,必须讲究。
直接灸法古称化脓灸,现在改进之后多不化脓,长期灸叫做重直接灸,临时灸几次叫轻直接灸。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灼痛,所以要讲究技巧。安排好体位、点准穴位之后,用75%乙醇棉球消毒皮肤,把艾炷放在穴位上,用细线香点燃尖端使之均匀向下燃烧。初灸阶段燃至一半知热即捏起或压灭,术者要用自己的拇、食二指迅速大胆操作,眼明手快不会痛,这样患者才能立即止痛;再燃至大半知大热时,捏起或压灭;重复灸燃烧将尽时捏起或压灭,次数一多就无甚痛苦了。耐心灸下去,待结痂之后就不怕痛了。时间久了,有的会出现感传,还会感觉舒服,就像一种温热享受一般。非实践而莫知。
如果痂下有分泌物,照常施灸。万一感染化脓,用外科换药方法很快就会痊愈,接着再灸,不要间断,免得再打基础。内衣如干净一般不会化脓,有的连灸数月至一两年也平安无事。至于轻直接灸更不必顾虑,有时仅起一个小水疱,很快就吸收了。
4.注意事项
(1)注意空气冷暧和安全:
施灸时不免有烟熏和艾味。艾本来具有芳香气味,有的人很爱闻,有的人则嫌有气味,因此在避免风吹病人的条件下,可以开窗调换空气,保持清新。施灸时要脱衣服,应特别注意室内的温度和内外隔障。尤其在冬季严寒、夏令酷暑之际,更应注意使病人舒适。灸法最易落火,烧灼皮肤和衣服,应小心处理,当心失火。应用物品必须具备,如坐灸之椅、卧灸之床,各种灸料、点火之香等一应用具,务必事先备妥。
(2)注意灸料质量:
艾绒之粗细好坏,与施灸关系极大,务必考究。特别是直接灸,必须用极细之艾绒,最好买成品,久贮之,密藏之。因艾绒最易受潮,用时晒干,以便点燃。艾卷要粗大、结实、均匀、保持干燥。
(3)必须做到姿势端正,体位舒适,穴道准确:
《千金方》上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灸时恐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可见对体位非常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应该严格端正姿势,然后施灸。灸膝以下也以正坐为宜。尤其要注意体位自然,肌肉放松,勿取勉强体位。因为直接灸往往需经多次反复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础,否则穴位不准,再行更换,则又要从头灸起,又要再受些痛苦。在施灸中发现穴位不准,要随时修正。
(4)灸时的消毒:
在皮肤上施灸,一般对消毒要求不太严格。不过直接灸时,应用75%乙醇棉球消毒,擦拭干净,面积要大些,防止灸后皮肤破溃,继发感染。至于灸的原料不需消毒,只要将艾绒晒干即可。
(5)灸疮的处理:
用直接灸法,往往发生起疱、结痂、红肿等灸疮现象。为了防止摩擦,保护痂皮,预防感染,必要时可以用消毒敷料或淡膏药覆盖,再灸时揭开,灸后再盖上;如发生继发感染,可用消炎膏或生肌玉红膏涂贴。一般溃烂面不大,可以听其自然,任其结痂即可。
(6)注意选取穴位和禁灸的部位:
虽然身体上任何部位均可施灸,而无危险之说,但不经考虑,不定穴位,随便施行艾炷灸,是不妥当的。必须先选定穴位而后施行。对于颜面部及后头部,不应使用直接灸,以免残留灸痕。万一非灸不可时,则应用极小的灸炷,或艾卷温灸法。再者皮下静脉亦应尽量避开为宜。
(7)晕灸的防治:
晕灸者虽然罕见,但发生晕灸时和晕针一样,也会出现突然头晕、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出汗甚至晕倒等症状。多因初次施灸,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的关系。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急灸足三里3~5壮,可以解决,一般无甚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断留心观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晕灸为好。
(8)施灸与保养:
要注意乐观愉快,心情开朗,静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以助疗效。附灸后调养口诀,应当牢记:
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
切忌生冷醇厚味,唯食素淡最适宜。
(9)要耐心长期施灸:
勿急于求成。使用灸法要有耐心,灸从久,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艾炷宜小些,宁可多灸几次,以免苦楚不堪,使人畏惧,而不愿接受灸法。必须知道耐心长期灸下去才能收效。
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主张:“取穴中肯,精简疏针,灸穴勿多,热足气匀。”也就是说,取穴必须准确,用针要精简,灸穴勿太多,热力应充足,火气宜均匀,切勿乱刺暴灸使人难耐,这是很有道理的。
(10)施灸的时间:
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失眠症可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随时灸之。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或依病情,什么时候发病就及时施灸。
(11)施灸的程序: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这是说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循序不乱,免得病人反复改变姿势,也省事省时间。
(12)不良反应:
一般无任何反应。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以拉长间隔时间,如发生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可服中药加味增液汤。
处方:生地15g 麦冬15g 玄参15g 苁蓉15g 水煎服
(13)关于灸后洗澡问题:
凡非化脓灸,可以正常洗澡,如有灸疮,擦澡时则应小心疮面,不要过久浸泡,当心不要洗掉灸痂。可用薄膜保护,一般来说,洗澡是没有关系的。
(14)施灸配穴的原则:
凡灸上部以后,必须在下部配穴灸之,以引热力下行。凡是全身性和内脏疾患,或做健身灸,都是双侧取穴。局部病或一个肢体的病,只取一侧的穴位。当然,属于任、督二经的穴位自然是取单穴了。凡起初施灸必须注意掌握刺激量,一般原则是:其壮数先少后多,其艾炷先小后大,逐渐增加,不可突然大剂量施灸。
(15)关于施灸是否安全的问题:
可以答复是安全的!我们在医学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针刺发生医疗事故的报道,但从未见到使用灸法发生事故的消息。只是在八百年前的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宋,绍熙癸丑年(公元1193年)四月鄂州通判背痛暴起……即命捣蒜艾,铺四旁,几于满背,迨火尽,肿定。而医者军中武士,习技粗猛,所灸处太阔,火疮遂大作,不可收敛,不三日竟亡。”这是滥用灸法的野蛮行为,致伤人命的惨痛教训。实际上这不能算灸疮,而可能是把病人活活烧死了,不应归咎于灸法。一般一个灸疮应和种一颗牛痘一样,不宜过大。因此要经常把疮控制在像黄豆(白豆)大的程度,注意施灸的艾炷、次数,自己掌握,勿使过量,绝无危险。
(本节内容是2007年在南京参加灸法学术会议的经验交流材料,曾在《上海针灸》杂志(2010年8月第29卷第8期)以“灸法的要诀和技巧”为题发表,因有大量读者来电来信反复询问,所以专门列出,方便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