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锡亮灸法医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灸法处方

中医认为慢性肝炎常以正气虚弱为本,邪实为标。在治则上,当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本病主病在肝,而累及脾肾,久则肝脾肾三脏皆病,必须以此选方遣药。用灸法治疗,则比较简单,概括性强,虽然其病因病机复杂,而灸法是以强健身体、调整免疫功能为主,所以证型不必严格区别,症状不必细分,也不必针对某种生化指标,只要选用主穴就可以统治诸疾。能使脾胃健壮,增加营养,调整免疫,抵抗病毒,自能消除症状,促进肝细胞及肝功能的恢复。
明代医家龚居中说:“火有拔山之力……若病欲除其根,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矣……灸法祛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他充分肯定了灸法的功效。尤其对于本病更为适宜,因为慢性乙型肝炎多属阳气不足、虚寒表现,因此无须顾虑,大胆施灸可矣。
为了便于配方,也按临床病型列举主要穴位,以供参考,随症加减,可以灵活运用。
(一)湿热困脾型
初感此病,其病因多为湿热之邪犯肝困脾,症见寒热口苦、黄疸、恶心、呕吐、舌胖大、苔厚腻、食欲减退、小便黄、腹胀胁痛、四肢倦怠、脉弦数等,本型相当于急性乙型肝炎。
1.处方
(1)主穴:
肝俞、阳陵泉(化脓灸)。
(2)配穴:
大椎、中脘、阴陵泉(非化脓灸)。
2.穴解
(1)肝俞:
为肝脏的背俞穴。在经穴上,它与肝脏有经气直接输注关系。主治一切肝病,是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穴位。主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大、黄疸、胁痛等症。
(2)阳陵泉:
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合治内腑,为五输穴之一;筋会于阳陵,是八会穴之一,为下肢主要穴位。肝与胆相表里,有疏肝清胆、泄热利湿、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急慢性肝炎、黄疸、胆囊炎等。可以改善肝功能,有降麝絮、麝浊、转氨酶之功效。
(3)大椎:
是督脉经之要穴,有总督一身之阳气的作用,手足六阳之会,主管全身阳气,称为“阳脉之海”,通阳解表,清脑宁神,为全身强壮穴。主治呼吸、神经、血液系统诸病。有主寒热、消黄疸、提精神、治疲乏之效。
(4)中脘:
适在胃上,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效。主治肝炎、腹胀、呕吐、溺赤、食欲缺乏、胁下痛、泄泻、目黄振寒等。
(5)阴陵泉:
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属水。有化湿利尿、健脾胃、理肝肾之功效。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失禁或尿潴留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本型虽有湿热,但不像急性黄疸型肝炎(甲型)那样突出,仍以虚弱为主。况且“热病可灸”,用灸法无妨。若配合中药清肝利湿之剂更为理想。或者针灸并用,多针少灸亦无不可。
(二)脾胃虚弱型
肝邪克伐脾胃日久,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造成脾胃两虚,不能摄取饮食精微以濡养全身,则见发干形瘦,精神萎靡,眩晕,食欲缺乏,脘腹胀满,大便溏泄,周身无力,肢体酸困或水湿不化,形成水肿、腹水、脉弦缓等。本型相当于慢性乙型肝炎,人以水谷为本,治以健脾益胃为主。
1.处方
(1)主穴:
肝俞、脾俞、足三里(化脓灸)。
(2)配穴:
中脘、阴陵泉、三阴交(非化脓灸)。
2.穴解
(1)肝俞:
见上。
(2)脾俞: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主四肢、肌肉;胃司受纳主宰中焦,皆为仓廪之官。有调理脾气、运化水谷、渗利除湿、和营统血之功效。主治消化不良、缺乏食欲、泄泻、各种肝炎、肝脾大、黄疸、乏力、四肢沉重、腹胀、水臌、积聚、胁下满等。
(3)足三里:
属胃经合穴,脾与胃相表里,主消化,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共为后天之本。古人有“厥阴不治,求之阳明”,“补土所以敌木,治本可以治标”,“知肝之病,当先实脾”。这些都是治肝先治脾的主导思想,强调补脾之目的在于防止肝木偏亢,乘伐脾土,所以培土敌木,以此制彼是高明治法。本穴有养生保健、祛病延年、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补益肾气、调整免疫的作用。主治一切消化系统病、心腹胀满、水臌等。治疗范围极广,可以概括全身各系统的疾病。
(4)三阴交:
穴在内踝尖直上3寸处,当胫骨后缘,属脾经,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所以有调理肝、脾、肾三经的功效。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之作用。主治心腹胀满、消化不良、食欲缺乏、小便不利等。
(三)肝气郁结型
肝气不能条达则郁结,郁结则气逆,症见嗳气胀满、厌食、呕吐、大便飧泄、胸胁不舒、情绪激动、善感易怒、抑郁不乐、多梦少寐、脉象弦或见涩象。本型以疏肝解郁为主。
1.处方
(1)主穴:
肝俞、阳陵泉(化脓灸)。
(2)配穴:
中脘、太冲、期门、膻中(非化脓灸)。
2.穴解
肝俞、阳陵泉、中脘见上。
(1)太冲:
是肝经原穴,与手上合谷穴共称为四关。有疏理肝气、平肝息风、调血通经的作用。“五脏之有疾也,必取十二原也。”主治肝脏疾病。能治肝气横溢、胸胁痛、肝炎、高血压、眩晕、烦躁易怒等。
(2)期门:
属肝经最后一穴,是肝之募穴。有疏肝利气、消积化瘀、活血通经的作用。主治肝炎、肝大、胆囊炎、胸腹胁胀、肋间神经痛等。
(3)膻中:
是全身之气会聚之处。有调气降逆、宽胸利膈、通乳止咳的作用。主治气逆、胸痛、咳嗽、肝气郁结等。
(四)肝肾阴虚型
肝病日久必累及肾,肝肾同源,两者俱见虚象。症见阴虚内热、头晕、目干、耳鸣、胁下引痛、心悸、烦躁、口干、舌绛红、五心烦热、遗精、失眠、盗汗、脉象弦细无力等。可见于各型肝炎,尤其慢性活动性肝炎,长期应用激素造成肝肾阴虚者,以滋补肝肾为主。
1.处方
(1)主穴:
肝俞、肾俞、足三里(化脓灸)。
(2)配穴:
关元、太溪(非化脓灸)。
2.穴解
(1)肝俞、足三里见上。
(2)肾俞:
是肾脏的背俞穴。肾为先天之本,作强之官,藏精与志,通于脑,肾主水,主一身之元气。有滋补肝肾、益精填髓、调理肾气、调整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主治肾炎、水肿、用激素的副作用、肝肾阴虚、腰痛等症。
(3)太溪:
是肾经五输穴之土穴、原穴。有益肾清热、滋阴降火、培补肾气、强腰膝之作用。主治肾炎、泌尿生殖系统病及阴虚火旺、溺黄、渴不欲饮、虚火上炎之牙痛、失眠、喉痛等症。
(4)关元:
是任脉经之要穴,为诸阴经之会,生化之源,主一身之阴精,是人身元气之所在;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之功。长灸可有补诸虚百损,壮一身之元气的作用。主治一切泌尿生殖系统病、全身衰弱、少气无力、精神不振、少腹虚寒等。
(五)血瘀气滞型
本型多由肝气郁滞而来,郁久必致血瘀,症见肝脾大,痛有定处,如锥刺而拒按。妇女则会引起经血减少,色黑有块,噩梦善怒。怔忡健忘,舌色紫黯而有瘀点,面部黧黑晦黯。可见肝掌及蜘蛛痣,脉象沉涩等。以活血化瘀,疏导气机为主。
1.处方
(1)主穴:
肝俞、膈俞、足三里(化脓灸)。
(2)配穴:
太冲、血海、蠡沟(非化脓灸)。
2.穴解
肝俞、足三里、太冲见上。
(1)膈俞:
属八会穴之一的血会穴。有活血化瘀、宽胸理气、降逆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呃逆、怠惰嗜卧、诸般血症。
(2)血海:
属脾经。有调理营血、清热利湿之功。主治经血诸疾、贫血及一切血证等。
(3)蠡沟:
为肝经之络穴,别走足少阳胆经。有疏通经络、清热利湿、调理肝气的作用。文献中未见提及治肝病者,我们创造性地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因为它是肝经的络穴,联络肝胆两经,亦为要穴之一,主治泌尿生殖系病、肝胆瘀滞、肝脾大等,正观察疗效中。
(六)预防灸法
处方:足三里。
灸足三里对病体、健体均可使用。年过30岁以后,身体虚弱,就可以灸足三里穴,不但预防肝炎,还可以增加免疫力,抵抗一切疾病。三里穴灸一段时间以后,就会马上见效:能吃,能睡,精力充沛,这是最明显的自我感觉。
总之,直接灸法适用于各型肝炎,能治能防,只要病情延缓时日,给灸法提供时间,尽管使用,长灸生效。对重症、暴发型应以其他方法为主进行抢救,要争取时间,方不致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