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壶撷英:夏桂成妇科临证心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经间排卵期是妇科未病论治的最佳时期

中医学的最大特点,除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外,更重要的是“论治未病”的观念。就治未病而言,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根据病证的演变规律,切断传变途径,使病证无法传变而愈;二是根据圆周运动生物钟节律论治未病;三是根据大生物钟规律,运用推导的方法,科学地预测疾病。
夏师认为,经间排卵期是论治妇科某些病证未病治疗的最佳时期,如崩漏、痛经、月经前后病证以及妇科的器质性疾病。
1.崩漏
崩漏的病程机转常常是有阴无阳,阴长不利,不能达重,但血海盈满,子宫内膜增生过厚,不能排卵,阴不转阳,谈不上阳长,因而阴浊内结于子宫,此乃出血之源,中医学谓之瘀血占据血室。前人多从肾虚、脾气虚、血热、血瘀论治,依然不能有效地控制出血。重视经间排卵期的治疗,调整恢复月经周期节律,恢复排卵功能,是从根本上调治、控制出血的方法,谓之治本之法。
2.痛经
痛经与血瘀有关。化瘀止痛,通则不痛,是治标的方法。而瘀浊的产生,与阳长不利有关。重视经间排卵期的治疗,使重阴必阳转化顺利,则阳长顺利,阳转化阴,瘀浊蠲除,经行通利,气血运行顺畅,子宫内无瘀浊组织物,不会形成痉挛性收缩,从而不会形成痛经。是以经间排卵期为治疗痛经的最佳阶段。
3.月经前后病证
经行乳房胀痛,从表面上看病由肝郁气滞而致,实际上是与肾虚阳弱有关。肾阳虚则肝气不发,自然形成肝郁,此也反映出经间排卵期补肾调气血治疗的重要性。经间排卵期虽无症状发生,但确是治疗的重点时期;但如已形成肿块者,尚须加入疏肝通络,软坚化瘀,除痰利湿,消散局部肿块的药物为最好。
行经出血量多,经期延长,其根本的原因还在“血瘀子宫”所致,而血瘀的原因与肾虚偏阳有关。这类膜样血瘀不清除,不溶化,是导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主要原因。行经期需用化瘀脱膜、缩宫止血等方法,虽有较好的疗效,但有时并不理想。因此,着重经间排卵期的论治,使重阴转阳良好,阳长水平较高较健康,阳长则瘀浊化,使膜样血瘀溶化而排出,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4.妇科器质性疾病
子宫肌瘤的形成,虽与血瘀有关,血瘀属于阴邪,与阳相对立,但与阳又相关联,或阴邪过盛,或阳之不足,阳不足则必显阴之有余,实非阴之过盛也,阴盛或阳虚,致阳长不利,从而使瘀浊增生,久而结为癥瘕。从经间排卵期论治,加强补肾促排卵药的应用,有针对性地加入化瘀消癥之品,助阳抑阴,阳长则阴消,阴浊消散,才能有效地控制子宫肌瘤的发作及其生长,达到真正的治未病。
子宫腺肌病是当前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疑难病症之一。由于子宫内膜样血瘀组织,流注于子宫内腔之外的肌肉腺体之内,随阴长而长,阳长而消,故一半从痛经论治,着重在行经期的论治,或者加入活血化瘀、消癥散结的方药,效果虽有,但不理想。以着重经间排卵期转化论治,补肾促排卵,扶助阳长,使BBT高温相稳定,符合阳长健康标志,较行经期治疗效果为佳。
慢性盆腔炎或盆腔输卵管积水积液,采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湿等方法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并不稳固。本病证的形成,虽与“湿热瘀浊”有关,但之所以经久不能祛除者,又与脾肾之阳气不足有关。经间排卵期补肾促排卵,扶助阳长,增强气血活动,使生殖免疫功能增强,才能较好地控制症状,巩固疗效。不治已病,注重扶正,在于增强气血活动,或者加入活血通络,清利湿热,通过坚持治疗,达到理想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