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下次生病前(增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2篇 当医生遇到自己的孩子发热(2)

2014年过年前,妻子休假带着孩子回娘家,走之前我感觉孩子已经有点呼吸道症状了,到娘家第二天孩子就出现高热,体温迅速升高到40.2℃,并伴有喉咙痛和一侧耳朵痛。
这是孩子第一次不在我身边的时候生病,经过幼儿急疹那一次,以及此后的多次验证,家人终于确认我不仅是孩子他爹,还真的是一名儿科医生,在孩子的健康问题上我已经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所以妻子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
和所有的家长一样,我听到自己孩子生病的第一反应也是心急如焚,但视频里只能看到她病恹恹躺着,其他情况都不清楚。我只能让妻子继续观察女儿的体温,多休息、多喝水、物理降温(当时我也认为物理降温有效),体温太高了就给退热药。
因为孩子走之前已经有些呼吸道症状,又说耳朵痛,还刚坐了飞机,我担心是呼吸道感染合并中耳炎,就嘱咐妻子如果第二天女儿还高热的话就带她去医院看看。到了第二天,仍然持续高热,于是妻子带着女儿去了当地的儿童医院,血常规显示女儿的白细胞显著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高。医生通过实验室检查和查体,考虑化脓性扁桃体炎可能性较大,建议静脉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同时开了清开灵颗粒。
妻子问我要不要给女儿输液,我没有看到孩子,在诊断上我完全信任医生,孩子感染症状和指标都有,用抗生素应该没有问题。但依据我个人的临床经验判断,化脓性扁桃体炎病原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首选药物是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虽然级别高,但效果未必更好。虽然孩子有高热的症状,但没有病原学基础,直接上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针剂在我看来还是有些过了。由于女儿的状态还不错,也能进食,于是我建议妻子先不输液,可以回家先吃之前吃过的阿莫西林观察一下。至于那个中药,我肯定不会给女儿用。
吃药当天,孩子仍然是持续高热,妻子又有些坚持不住了,还是想到医院去输液……我顶着压力叫她再坚持一下。到了下午,女儿的体温开始下降并趋向正常,3天后所有的症状都消失了。
那家医院是我大学及研究生实习的医院,那个医生说不定也曾经是我的带教老师,在目前的医患关系下,我特别能理解他的用药思路。就像前面讲的,很多人到医院就是要求立刻解决孩子的病痛,发热就要求早点退热,不然就要问责医生。在这种压力下,迁就患者加保护自己成为很多医生无奈的选择。
在抗生素指征很明确的时候,有很多种选择,选择更强力的广谱药物,用起效更快的静脉给药方式,短期效果又快又好,患者、医生皆大欢喜。至于风险,短期内发生输液反应毕竟少见,远期产生的问题也很难关联到这次治疗上去。口服阿莫西林,按国内的要求还需要做皮试,起效慢,碰上耐药菌的机会也大,效果不好就可能被质疑,吃力又不讨好,大部分患者都不愿承担任何风险,哪个医生愿意去选择呢?
我本身不排斥输液,也不排斥使用抗生素,如果病情需要,我也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我只是觉得,医生给出的方案有医生的立场,我自己的孩子我愿意为她承担一些风险,选择可能对她更好的方案。我作出这种选择是因为我自己是儿科医生,而且愿意自己承担责任。
本来医生在诊治自己或者亲人的时候会受很多感情因素的干扰,更容易犯错,如果有信任的医生,我情愿找他们去看。我自作主张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转换为患者的身份,医生对当前的医疗系统也有很多不信任的地方,这也是大多数医生自己看病也会找熟人的原因之一。
那么那些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的人该怎么办?除了学习一些常规的处理方法外,如果你没有儿科医生朋友,拿不准的时候还是应该去看医生。到了医院,除了可以拒绝那些没用还可能有害的儿科药物外(见本书相关文章),也只有相信医生。无论如何,在医学问题上,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懂得肯定比普通人多,虽然有时在细节处理上可能不会完美,但大体的方向不会错得太离谱。更何况,按医生的方案去做,出了问题还是找得到人负责,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出了问题,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吞。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失望了,但这却是无奈的事实。疾病千变万化,哪怕就是发热,也可能是不同疾病、不同病情的表现,我分享的自己女儿两次发热的经历都是不需要输液的,但不等于所有的发热都不需要输液。有些重症感染,不但要输液,还可能要住进重症监护室(ICU)。即便医生用心去诊断,也难免会有误诊、漏诊的时候。患者通过学习可以提高一些医学知识,但要超越以看病为生的医生还是不太可能,所以相信医生比相信自己出错的机会要小很多。
要让孩子们得到更可靠、更安心的医疗服务,我们所能期望的是医疗行业能不断改进。但这需要我们一起去努力改变现状,包括整个社会信任的重建,包括患者的宽容和医生的自律,也包括科普教育,但更主要的还是医疗体制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