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血浆
一、血浆电解质
血浆的含水量约为93%,其中溶解有多种电解质(Na +、Cl -等)、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等)和一些气体分子(O 2、CO 2等)。血浆中的晶体成分约占血浆重量的1%。由于这些溶质和水都很容易透过毛细血管壁与组织液中的物质进行交换,所以血浆中电解质的浓度和组织液基本相同(表5-2)。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晶体物质是Na +和Cl -。细胞外液中的离子在维持细胞膜兴奋性、细胞外液渗透压和缓冲细胞外液pH的变化方面有重要作用。临床检测循环血浆中各种电解质的浓度可大致反映组织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
表5-2 人体各部分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mmol/L)
1.表示游离Ca 2+和Mg 2+的浓度
2.蛋白质以毫当量浓度(mEq/L)表示,而不是毫摩尔浓度(mmol/L)
二、血浆蛋白
1.血浆蛋白的分类
血浆的一类重要成分是 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s)。因为血浆蛋白的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故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很低。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 白蛋白(albumin)、 球蛋白(globin)和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三类。用电泳法可将球蛋白进一步分为α 1-球蛋白、α 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等。正常成人血浆中蛋白含量为65~85g/L,其中白蛋白为40~48g/L,球蛋白为10~30g/L,纤维蛋白原为2~4g/L。白蛋白与球蛋白浓度的比值(A/G)为1.5~2.5。除γ-球蛋白来自于浆细胞外,白蛋白和大多数球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肝脏疾病常常导致A/G比值下降或倒置。
按不同的来源可将血浆蛋白质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血浆功能性蛋白质,是由各种组织细胞合成后分泌入血浆,并在血浆中发挥其生理功能,如抗体、凝血酶原等。这类蛋白质的量和质的变化反映了机体代谢方面的变化;另一类则是在细胞更新或遭到破坏时溢入血浆的蛋白质,如血红蛋白、淀粉酶、转氨酶等。这些蛋白质在血浆中的出现或含量的升高往往反映了有关组织的更新、破坏或细胞通透性改变。
2.血浆蛋白的功能
(1)调节血浆胶体渗透压和pH值: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蛋白质产生。白蛋白含量多,分子量小,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是由白蛋白产生。肝脏合成的白蛋白含量的下降或肾脏疾病所致白蛋白的大量丢失,均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水分向组织间隙渗出,从而产生水肿。正常人血液的pH值在7.35~7.45,血浆蛋白质可组成缓冲对参与维持血液pH的相对恒定。
(2)运输功能:
血浆中那些难溶于水或易从尿中丢失,易被酶破坏及易被细胞摄取的小分子物质,往往与血浆中一些蛋白质结合在一起运输。如运铁蛋白是由1分子脱铁运铁蛋白与2个Fe 3+结合而成,其主要功能是结合运输Fe 3+至肝、骨髓等组织储存,防止铁随尿排泄丢失。
(3)免疫功能:
机体对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可产生特异的抗体,血液中具有抗体作用的蛋白质称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由浆细胞产生,能识别并结合特异性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从而消除抗原对机体的损伤。
(4)凝血与抗凝血功能:
多数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属于血浆蛋白质,且常以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后发挥生理功能(见本章第三节)。
(5)营养作用:
血浆蛋白质可作为营养物质被分解为氨基酸用于组织蛋白质更新或用于氧化分解供能及转变为其他含氮物。
三、血浆中的其他含氮物质
血液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主要是 尿素(urea)、 尿酸(uric acid)、 肌酸(creatine)、 肌酐(creatinine)、 胆红素(bilirubin)等,这些物质总称非蛋白含氮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中所含的氮量则称 非蛋白氮(non-protein-nitrogen,NPN),正常成人血中NPN含量为143~250mmol/L。这些化合物中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和核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可经血液运输到肾随尿排出体外。当肾功能障碍影响排泄时会导致其在血中浓度升高,这也是血中NPN升高最常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