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音频电疗法
一、概述
应用频率1 000~20 000Hz的等幅正弦中频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音频电疗法。因电流频率在声波频率范围内,故这个频率范围内的电流称音频电流。1969年,我国临床工作者尝试将2 000Hz的等幅正弦中频电流用于治疗皮肤瘢痕,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后又有人将该电流频率的应用扩大到4 000~8 000Hz。但目前音频电疗法中多数还是采用2 000~5 000Hz的电流频率。音频电疗法的范围由初始的皮肤瘢痕治疗扩大到临床更多疾病和症状的治疗。如术后内脏组织粘连,血肿后的组织纤维化,软组织的扭伤、挫伤及皮神经炎、神经痛,肌肉、骨关节无菌性炎症等。
二、音频电疗法的治疗作用及原理
(一)镇痛
单次音频电流治疗可使局部皮肤痛阈明显上升,有明显的即时镇痛作用,但持续时间不长。对术后或烧伤后的瘢痕疼痛、剧痒症状则有显著而持久的疗效。这和音频电流软化松解瘢痕、调整局部感觉神经敏感性有关。对肌肉痉挛及一些慢性炎症如肌筋膜炎、腱鞘炎等导致的疼痛的镇痛作用,可能与缓解肌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产生的间接作用有关。
(二)促进或调节局部血液循环
音频电流对异常的血管扩张可促其收缩,如瘢痕前期、急性皮炎时扩张的毛细血管。对因血管壁炎症造成的血液循环障碍如闭塞性脉管炎,通过减轻或消除炎症促其畅通。也有人通过音频电刺激肢体,观察到甲皱微循环改善,治疗中和治疗后,毛细血管管径、血流的速度、血管长度或毛细血管数量都发生了变化。有研究通过音频电刺激下腹部,即刻或治疗后30min,观察到髂外动脉血流量增加。这些都可能与音频电流作用于皮肤神经感受器及表浅血管而发生的反射作用有关。
(三)软化瘢痕和松解粘连
音频电对瘢痕和粘连的组织有软化和松解作用。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瘢痕缩小、变平,颜色变淡,质地变软。对注射后硬结、外伤后淤血、血肿机化及由此引起的肢端水肿,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这可能与音频电流刺激扩大了细胞和组织间隙,使粘连的结缔组织、肌纤维、神经纤维活动后得到松动及促进血液循环有关。
(四)消炎、消肿
音频电流对淋巴管炎、乳腺炎、肩周炎、腱鞘炎等一些慢性炎症有较好的促吸收、消散作用。这与音频电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营养,促进局部组织代谢有关。
(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这是音频电疗法的主要作用,有直接起作用的,如音频电场直接作用于神经炎症和损伤的局部,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局部的营养和代谢,促进炎症的消散和损伤的修复。如皮肤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面神经、臂丛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等一些较表浅的神经炎症和损伤。对神经损伤后的一些症状如继发的肌肉萎缩、感觉和功能障碍及继发性闭汗等有间接作用。
(六)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音频电流作用于神经节段或皮肤内脏反射区,可调节内血管、分泌腺体及脏器的功能。如两电极置于颈椎两侧,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睡眠好转。刺激下胸椎两侧可调整消化道功能,如对胆囊切除术后出现的大便次数和性状异常者有改善作用,使趋于正常。
(七)提高生物膜的通透性
等幅正弦中频电流能增加活的生物膜通透性,使药物分子因浓度梯度而扩散透过生物膜。在2 000Hz、4 000Hz等幅正弦中频电流作用下,药物的pH及性质均无变化。因此主张对不能电离的药物分子进行中频电流导入,这样就增加了电流导入的药物种类。
(八)音频电流叠加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
经过整流的音频电流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叠加联合治疗,一般认为是有协同作用的:音频电流可降低皮肤电阻,提高皮肤对直流电的耐受力,可加大电流量,有利于药物离子导入。药物离子不但可以从皮肤毛孔和汗腺管开口处,还可以从电极下皮肤细胞间隙进入人体,导入较深。同时音频电流的作用和某些药物离子的作用相互加强,如联合导入碘离子,可加强对瘢痕的软化松解作用等。
三、音频电疗法的治疗技术
(一)电极
1. 类型
(1)自黏电极(图4-1):
电极一面绝缘,另一面涂有自黏凝胶作为电极和皮肤之间的传导介质,质地柔韧,可反复使用数次。当凝胶干枯、脱落或黏了较多皮屑或污垢后,通电时电极下皮肤表面电流密度不均匀,会增加局部电流灼伤皮肤的风险,使舒适度下降。应更换新电极。使用时将涂有自黏凝胶的一面直接粘贴于洁净的皮肤上。电极形状有方形和圆形,常有的规格有10cm 2、20cm 2、30cm 2、50cm 2等数种,是目前中频电疗法常用的电极,粘贴牢固,简便卫生。
(2)硅胶电极(图4-2):
电极一面是导电硅胶,另一面是绝缘材料,可长久使用。使用时需在电极和皮肤之间垫一层海绵或1~2层棉质织物,海绵和棉质织物需用清水潮湿,以便导电,治疗后用清水洗涤,不可用酒精,洗后晾干备用。电极形状有方形和圆形,有大小不等的尺寸,方便选用。
图4-1 自黏电极
图4-2 硅胶电极
(3)铜片或铅板电极:
这种电极是低、中频电疗最早使用的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
2. 电极放置原则
根据病变范围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电极,电极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治疗时可用对置法或并置法。对置法:电极上下对置于治疗部位,适用于手指、手掌等治疗面较小的部位或病灶较深的部位。并置法:电极放置于身体的一侧,即治疗局部两端边缘上或边缘外。
3. 电极放置注意事项
(1)电极之间的距离和间隔大小会影响电流作用的深度和范围,一般两电极之间距离至少大于电极的横径或半径,特别是治疗区域面积较小时,要注意选用尺寸合适的电极,以免电极之间距离过小,发生电流短路现象。
(2)治疗前最好先清洁治疗区域的皮肤,特别是年老患者,皮肤皮屑多且干燥,易黏在电极上,影响电极使用寿命且增加皮肤受伤风险。黏上皮屑,皮肤电阻较大,且易产生电灼伤。
(3)电极和皮肤之间需紧密接触,特别是骨凸处,避免局部电流密度过大产生电灼伤。
(4)电极放置时还应考虑到,人体不同部位皮肤对电流刺激的感觉有差异,如同样大小的电流强度下,膝关节伸侧和屈侧腘窝皮肤对电流刺激感觉差异较大。故同一电路的两电极放置时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特别是用耐受量治疗时。
(二)电流强度
治疗电流的强度调节应参考治疗要求和患者的感觉,一般以感觉阈或运动阈为准。一般情况下,缓慢调节电流量至患者有明显的震颤感或舒适的紧缩感为宜,当患者感觉电流强度减弱时,应再给缓慢增加直至适宜的剂量。治疗过程中不应出现疼痛和不适。瘢痕处、血液循环及浅感觉不佳的部位治疗时不能单以患者感觉为准,应结合适宜的电流密度调节电流强度大小。
(三)治疗时间和频率
亚急性或慢性疾病治疗一般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每次15~25min为宜。急性期治疗可一天两次,两次间隔4~6h,每次15~25min。亚急性或慢性疾病连续治疗15~30次为1个疗程。急性期治疗疗程较短,一般需3~10次。
(四)操作方法
1. 向患者解释治疗目的及治疗中正常的感觉和注意事项。
2. 开机并接通电源,检查电线和仪器的连接处是否正常。
3. 患者取舒适体位,治疗师根据病情,检查并确定治疗部位,暴露治疗部位并观察治疗局部皮肤是否完好。
4. 根据治疗部位大小选择合适尺寸的电极,连接电线,按治疗要求放置电极并使紧密接触皮肤。
5. 治疗时间内可调节电流量1~2次,调整电流强度达治疗剂量。
6. 治疗结束,取下电极,观察治疗局部皮肤有无异常。清洁电极及衬垫,交于患者自行晾干保管。
7. 完善治疗记录,包括治疗参数、治疗部位及患者的治疗反应。
(五)注意事项
1. 音频电疗仪不应和高频电疗仪近距离同时工作,或共用一个接线板,以防受高频电磁波干扰不能正常工作,或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电击”现象。
2. 治疗仪器出现故障必须及时报修并做好相应记录。
3. 去除治疗部位及邻近处的金属物,避免金属导电带来危险。如治疗区域体内有金属,则应注意选用较小的电流剂量,一般电流密度<0.3mA/cm 2。
4. 治疗前需检查局部皮肤有无破损,因为皮肤表皮电阻较大,破损后局部的电阻大大降低,电流密度增大,易产生电灼伤。如治疗区域表皮大面积破损无正常皮肤时,不能进行治疗。表皮破损较小者,电极应避开破损处或在破损处贴小胶布加以保护。外用膏药或外用擦剂,特别是对皮肤有刺激性的外用药会增加局部皮肤灼伤的风险,应谨慎使用。
5. 注意输出导线和电极连接处不应有金属裸露在外。
6. 患者取舒适放松、便于治疗的体位,治疗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不要大声交谈或看书、看手机,应专心体会治疗时的感觉,有不适立即告知治疗师。
7. 缓慢调节电流输出,并询问患者的感觉。治疗开始皮肤有轻微的针刺感,随着治疗进行,针刺感逐渐消失。若电极下有持续的灼痛,则应立即终止治疗并进行检查,若电极下皮肤出现鲜红斑块或水疱,应对症处理,视情况决定是否继续疗程。
8. 治疗开始后应观察患者及治疗局部对治疗的反应:若出现全身不适,应立即停止治疗,检查原因,对症处理;若治疗数分钟后感觉治疗强度变弱,应酌情增加电流量,这是人体对音频电流的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对不能正常表达的小儿和智能障碍者,应观察治疗时的情绪反应,治疗时间要短一些,输出电流强度要弱一些。
9. 疗程长短的制定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应根据患者一段时间连续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机体、心理对治疗的适应性反应来确定。若出现适应反应,则应停止治疗,结束疗程,休息2~4周,以恢复身体对刺激的敏感性,再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建议一年之内不要超过2~3个疗程。
10. 临床疗效来源于每次治疗效应的累积,特别是亚急性和慢性病的治疗,没有连续性的治疗很难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治疗师应重视对患者进行这方面的宣教,努力争取患者的配合。
四、音频电疗法的临床应用及适应证
(一)瘢痕
音频电对皮肤瘢痕增生肥厚有较好的软化和遏制的作用。急性期瘢痕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增生,颜色鲜红,瘢痕显著高出皮面,伴刺痒和功能障碍。音频电疗法可使刺痒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瘢痕颜色逐渐变淡,质地逐渐变软、变平、缩小。当治疗停止后,纤维化的组织会慢慢吸收,情况会继续好转。其间,若配合瘢痕的主动或被动手法牵伸活动则疗效会更好。
对于增生性瘢痕体质的人,创面愈合后1~2个月,局部会出现潮红和毛细血管扩张增生,当组织尚无明显的纤维化时介入音频电疗法,效果也很明显。
另外,对手术后、慢性炎症后的组织粘连及继发的症状,音频电有促进吸收、软化松解、缓解症状的作用。如腹腔手术后炎性包块,疼痛,甲状腺术后声音嘶哑,浅静脉炎后遗留下的硬索条,肩周炎粘连期的关节活动障碍和疼痛,外伤后组织血肿、机化,关节纤维性强直,乳腺小叶增生等。
(二)扭挫伤
音频电对软组织扭挫伤后的疼痛、肿胀、皮下淤血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这和音频电流能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间渗出物的吸收消散作用有关。一般于急性扭挫伤24~48h后进行音频电疗法。
(三)肌筋膜炎
肌筋膜炎是皮下结缔组织因慢性劳损等原因出现的病理性改变,在修复过程中,结缔组织增生粘连形成痛性结节,触诊常能触及局部有硬条索状物,压之疼痛。将音频电流两电极并置于痛点两侧,可对粘连的组织起消散、软化、止痛作用。
(四)神经痛
音频电流对神经炎症或损伤有镇痛、促进神经修复和恢复功能的作用。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面神经炎、臂丛神经受压等浅表部位的周围神经炎症和损伤导致的疼痛。
五、音频电疗法的禁忌证及慎用范围
(一)禁忌证
音频电流因可增加血液循环、加快血流速度和促进组织代谢,所以对一些疾病、外伤或特殊部位禁用或慎用。
1. 急性炎症、急性外伤
急性炎症和损伤时,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音频电可增加血液自血管内渗出,加重组织间水肿,增加组织间压力,使疼痛加重。
2. 出血性疾病
如血友病,这是一组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致出血性疾病,终身具有轻微损伤后出血倾向,重症患者没有明显外伤也会“自发性”出血,该类患者不宜进行音频电刺激,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3. 急性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
音频电流刺激可因局部血液循环的增加而促进感染扩散,中小剂量的音频电流可通过加强局部组织代谢而刺激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
4. 严重心力衰竭、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不宜进行频繁的音频电刺激,有可能会加重心、肝肾脏负担,加重病情。
5. 高热
高热时体温在39.1~40℃,常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等,患者体内环境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音频电刺激易引起病情变化,对疾病的转归产生不利影响。
6. 佩戴心脏起搏器者
音频电流在人体内产生的电磁场有可能影响到起搏器向心肌发放正常电信号,从而干扰起搏器工作,扰乱心脏的节律,发生危险。
7. 静脉栓塞、血栓性静脉炎区域
应考虑到音频电刺激引起血管壁运动,使血管内栓子松动,甚至脱落,脱落的栓子可随血流流入心脏、肺、脑、肾等组织造成栓塞,严重的栓塞可致生命危险。
8. 孕妇腰、腹、骶部及邻近区域(髋关节、腹股沟处)
音频电流有可能刺激子宫,引起流产或影响胎儿发育。
(二)慎用范围
心脏前区、颈动脉窦处慎用音频电流刺激,有可能使心率、血压产生波动,出现危险。眼睛周围电流量不可太大,避免眼睛出现不适甚至灼伤。
六、案例分析
病史:
患者罗某,男性,30岁。左手腕切割伤术后就诊。1个月前利器切割伤致左手腕部肌腱、血管、神经断裂损伤,随即入院行手术缝合。1周前拆线,切口愈合好。
诊断:
周围神经损伤。
评估:
左手指屈曲状态,左手及腕关节肿胀、僵硬,活动障碍,鱼际肌、小鱼际肌萎缩,左手掌侧根部及左前臂屈侧下端可见长短不一的新鲜瘢痕数条,瘢痕无增生。肌电图提示:左前臂神经不完全性损伤。
目前主要康复问题:
①左手及腕关节肿胀、僵硬、活动障碍;②左手肌力下降。
康复目标:
①消除左手及腕关节的肿胀;②延缓肌肉萎缩;③软化瘢痕;④改善左手功能。
治疗方案:
音频电疗处方:频率:2 000Hz,电极:50cm 2×2,治疗时间:20min,1次/d,25~40次为1个疗程,剂量:耐受量,输出方式:连续输出,治疗部位:将两电极并置于手腕瘢痕区域上下端(图4-3)。硅胶电极需用沙袋或弹性绷带固定。音频电疗可软化松解瘢痕和僵硬的肌肉,增加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修复,促进消肿,但对运动神经和肌肉的兴奋作用较弱,故不能直接提高肌力,但可以延缓肌肉萎缩,并通过促进神经的修复,间接恢复肌肉的功能。音频电疗前可先进行温热治疗以加强音频疗效,如蜡疗、高频透热治疗等。热疗可增加局部组织胶原纤维的延展性,增加血液循环,降低肌肉的张力,减低局部皮肤电阻,热疗每次持续时间不低于15~20min,温度维持在39~43℃。音频电疗后还可配合一些手法治疗,如手关节活动度训练,与音频电疗法有协同作用。早期积极的音频电疗法可促进组织的最大可能性修复,减少或减轻后遗症的发生。
图4-3 手腕部瘢痕音频电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