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师临床工作指南:矫形器与假肢治疗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矫形器的使用和副作用

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患者功能活动的恢复,因此治疗应以功能训练为核心。正确的训练可以改善肌力、心肺的适应性和步行效率,甚至可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性。训练的强度要合理,否则容易增加运动中、运动后关节和肌肉的疼痛及疲劳。

一、矫形器装配前的康复治疗

1.心理治疗
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功能障碍,装配矫形器对患者都是极大的心理创伤,患者常常表现出焦虑、紧张、恐惧、烦躁、感觉过敏或夸大伤痛等情绪。针对这些不良情绪,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和矫形器师等应通过心理疏导,关心安慰患者,耐心解释,让患者充分了解和认识矫形器治疗的原理、意义和功能,主动服从并积极配合治疗。
2.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是矫形器使用前的重要训练内容。需要对健侧和未受损部位的肌肉进行训练,改善肌肉力量,为矫形器使用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如穿戴踝足矫形器前,应加强髋部、躯干、膝等部位健存肌群的力量训练。截瘫患者应加强双上肢、腰背部肌肉训练,以提高患者的转移能力和使用好截瘫步行器的能力
肌力训练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包括运动的方法、强度、频率、速度和患者采取的姿势等。训练中要做到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阻力和运动量,并根据治疗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运动过程应避免患者出现疼痛、运动过度和损伤。
3.牵伸训练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常出现患肢肌张力高、痉挛、关节挛缩。装配矫形器前,可应用神经肌肉促通技术,通过反复牵伸肌肉,收缩-放松、或保持收缩-放松等方法,降低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有利于矫形器的装配和使用。
4.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骨关节病损后容易出现关节的僵直、挛缩。因此应尽早开展关节的被动活动或关节松动,以维持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和治疗关节僵直、挛缩。在进行关节活动训练时,动作要缓慢柔和,每次尽量做到全关节活动范围。每天至少2次的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治疗师行关节松动术时,要缓慢加力,逐渐增大活动范围,避免动作粗暴,引起关节及软组织的损伤。
5.平衡训练
许多疾病都会导致平衡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脑卒中、脑外伤、小儿脑瘫、脊髓损伤等,有些骨科疾病、外周神经系统疾病等也会影响平衡功能。如截瘫和偏瘫患者都会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在装配下肢矫形器和截瘫步行器前,需要进行平衡功能训练。
平衡训练的原则是从最稳定的体位,逐渐过渡到最不稳定的体位。一般先从卧位(最稳定体位:如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开始,逐渐过渡到站立位(最不稳定体位)。截瘫患者平衡训练顺序是从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偏瘫患者平衡训练顺序则从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二、矫形器装配后的康复治疗

1.矫形器使用训练
矫形器交付患者使用后,要向患者介绍矫形器的作用、功能特点。让患者学会如何穿上和脱下矫形器、如何穿上矫形器进行功能活动。
2.矫形器使用的适应性训练
患者使用矫形器有一个适应过程,治疗师应指导患者进行矫形器的适应性训练。如脊柱侧凸矫形器的适应性训练,从第1天每次穿戴0.5~1h,每天穿戴分3~4次开始,逐渐增加穿戴时间,到2周后完全适应,每天需穿戴23h。
3.矫形器使用后的功能训练
矫形器治疗是康复治疗的一部分,对于需长期使用矫形器的患者功能训练很重要。良好的功能训练可以提高矫形器的治疗结果,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功能,并有效避免矫形器可能引起的副作用。①需长期固定用的矫形器:在有效固定3~4周后,应由治疗师每天取下矫形器,进行固定关节的被动活动,维持关节活动范围,以防止关节僵硬。治疗师应指导患者进行固定部位肌肉的等长收缩、未固定肢体的主动运动,以防止肌肉萎缩。②功能性矫形器:应由治疗师指导患者在矫形器固定的范围内,进行功能训练。并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矫形器的固定范围、运动的时间和频率。对于改善上肢功能的功能性矫形器,治疗师应教会患者掌握正确使用方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③用于改善站立和行走的下肢矫形器:治疗师应指导患者进行腰腹部、下肢的肌力训练,训练平衡和协调能力,学会安全使用矫形器,利于好手杖及拐杖等辅助步行的辅助器具,以适宜的步行速度,进行安全的步行。

三、矫形器的副作用

三点力学系统是矫形器治疗中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但矫形器在矫正肢体畸形、纠正异常体位、保持关节正常对线、纠正异常步态等作用的同时,往往会带来两种主要负面效应,一是导致躯干或肢体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即制动状态;二是使躯干或肢体长时间受压,即局部机体组织持续受到压力作用。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的恢复,因此矫形器的副作用成为康复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1.失用性肌萎缩与肌无力
由于制动限制了机体肌肉活动,引起肌力、肌耐力与肌容积的进行性下降。有研究报道,当肌肉完全休息时,肌力每日下降1%~3%,每周下降10%~15%。为了预防肌肉萎缩,固定部位肌肉做等长收缩、未固定部位做主动运动。
2.关节僵硬挛缩
长时间固定制动容易引起关节僵硬挛缩,相关研究表明,关节在任何位置的长时间制动均会造成肌肉纤维和胶原纤维缩短,而且肢体的位置、制动的时间、关节活动范围以及原发病因素等均会直接影响挛缩发生的速度。为预防关节僵硬挛缩,在穿戴矫形器的过程中,每天需要在治疗师帮助下做2~3次全关节范围的被动运动,达到关节最大的活动度。此外,除骨折明显移位,确需将邻近关节固定外,应尽量矫形器对关节活动的限制,以防止正常关节因制动出现僵硬挛缩。
3.骨质疏松
机体全身或某个肢体完全制动可诱发全身性或局部性骨质疏松,这种情况常见于骨折后、四肢瘫、截瘫、脊髓灰质炎或脑血管意外等患者。有学者研究发现,由于制动而引发弥漫性骨质疏松的患者,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丢失全部骨量的30%~40%。为此,应指导患者做一些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尽早站立和行走,增强骨代谢、加大骨能负载、强化骨密度、增加骨矿含量。
4.肌痉挛程度加重
痉挛是一种运动性功能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基本表现之一。其病理机制是由于患者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导致速度依赖性的张力性牵张反射亢进,同时伴随腱反射亢进。有学者从痉挛角度分析认为,轻度痉挛患者通过联合应用关节活动度训练、穿戴矫形器及口服药物等可以获得满意疗效,而对于重度痉挛患者采用上述保守治疗则见效不大,应尽早选择矫形手术改善其功能状况。如果在短时间内频繁地穿脱矫形器或穿脱动作粗暴等常会刺激肌张力增高,需要在穿戴矫形器前,采用轻柔、缓慢的牵伸手法使患者高张力肌肉放松,然后再穿戴矫形器并持续牵伸2h以上,则有助于放松肌张力过高的肌肉。
5.压疮
压疮可发生于身体软组织任何部位,引起压疮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压力作用,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3个方面,分别是压力强度、压力持续时间及组织对压力的耐受能力。矫形器对机体长时间、持续性的机械压力作用可造成压疮。有研究发现,短时间的高强度压力作用与长时间的低强度压力作用其损害程度类似,而且机体组织耐受间歇性压力的能力远大于耐受持续性压力的能力。定期取下矫形器进行检查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方法,一旦发现局部皮肤有发红、疼痛,就应暂停矫形器使用或减少矫形器使用时间,同时修理矫形器。
6.心理依赖性
长时间使用矫形器后,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心理依赖。矫形器使用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将其视为暂时的工具,一旦患者功能恢复、症状改善,就应及早放弃矫形器治疗。对于无需继续使用矫形器而又对矫形器存在依赖心理的患者,矫形器师应耐心向患者解释,并同时对其进行试验性训练以消除患者对矫形器的心理依赖性。
(武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