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概述
血栓性疾病是由血液的有形成分在血管壁聚集形成斑块,造成血管管腔部分或全部阻塞,或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液流动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流经的血管,导致相应脏器部位血液供应障碍,引起器官缺血、缺氧、坏死、水肿等。血栓依据成分可以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纤维蛋白血栓、混合血栓等。按发生血管不同血栓又可分为动脉血栓、静脉血栓、毛细血管血栓。
血栓性疾病是累及人体器官最广的一类疾病,如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肺栓塞、上肢/下肢深静脉血栓、肾动脉/静脉血栓、肠系膜动脉血栓等等,并涉及许多临床科室,如神经内科/外科、心血管内科/外科、呼吸科、肾内科、血管外科、骨科、妇科、肿瘤科等等。
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因人群、地域而异,呈持续增长趋势。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统计数据显示,在近30年里,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增长,其中脑卒中患病人数约1 300万,冠心病1 100万,并呈现出在低收入群体中快速增长、性别和地域差异明显以及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农村和城市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6.48/10万,农村居民为157.00/10万,据此测算,全国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高达196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酒精摄入、饮食、超重或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心理因素在内的10项可变危险因素可解释我国人群高达94.3%的脑卒中发生率。以上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对改善居民生命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血栓性疾病防治离不开抗栓治疗,因此抗栓治疗已成为临床药物治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应当引起医师、药师广泛重视。
血栓性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但相关研究表明主要与血管壁异常、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异常相关。了解和掌握凝血系统中凝血与抗凝的基础知识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血栓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原则及药学监护的内容,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